一、我市“整洁美丽,和谐宜居”新农村建设要求
1.建筑风貌
农民住宅及其它公共建筑物的设计,应针对乡村生产生活特点,注重实用、经济、美观。农民建房一般不超过三层,建筑风貌应充分考虑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用建筑符号展示文化内涵。根据山区、平原、城郊等实际,因地制宜,突显赣西地域民居特点,环鄱阳湖地区丰城市、樟树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等地平原区农村建筑要体现江南水乡民居风格;铜鼓县、宜丰县、万载县等地山区地区要尽量保持客家民居特征,其他丘陵地区要注重挖掘当地元素,体现当地特色;要彰显历史底蕴,不大拆大建,不千村一面,充分展现农村“味道”,尤其注重保护历史遗迹古村落。
2.“七改三网”基础设施
一般自然村要全面开展“七改三网”(即改路、改水、改厕、改房、改沟、改塘、改环境,建设电网、广电网络、互联网络)建设,持续改善基础设施、优化人居环境,配置基本的服务设施,发展特色经济。
3.“8+4”公共服务
中心村在“七改三网”建设基础上,科学配置“8+4”综合公共服务设施(即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卫生室、便民超市、农家书屋、文体活动场所、垃圾处理设施、污水处理设施、公厕,有条件和需求的中心村还要配置小学、幼儿园、金融网点和公交站),建设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建设农村新型社区,提升人口吸纳能力。
4.彰显特色
以镇村联动、景村联动、园村联动、文村联动为抓手,着力打造一批有特色、有韵味、有活力的宜居乡村。一是镇村联动。在各乡镇及周边1公里范围村庄全面实施镇村联动建设,完善镇村道路管网、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延伸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景村联动。秉持经营乡村的理念,以农宿经济为引领,以创建A级乡村旅游景区为抓手,逐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推动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三是园村联动。充分依托宜春、丰城、万载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9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按照“园村结合、产村相融、一体发展”的思路,每年启动一批村庄建设,构建园村结合新形态。四是文村联动。充分发挥文化古村这一重要载体,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的文章,大力挖掘我市禅宗文化、月亮文化、客家文化、剑邑文化等资源,提升全市新农村建设的品位。
二、年建设重点
推进“两带一区”建设。即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国道特色产业示范带和丰城全面小康美丽乡村示范区(梅林镇、董家镇、湖塘镇、隍城镇),统筹推进宜春中心城区-明月山、樟树市旅游区葛玄路示范带、靖安环三爪仑、万载现代农业乡村示范带(罗城镇-鹅峰乡)、高安-胡家坊等旅游公路、现代农业和重大项目沿线村庄连片成线建设,确保每个县市区都建成1条精品美丽乡村示范带,切实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来源:市委办、市政府办、市委农工部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9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