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经济 >> 正文 >> 正文

丰城老城区的记忆一哑巴锁匠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20-7-3
白癜风患者 http://m.39.net/pf/a_7150959.html

秋雨邀凉文学社

目标:做有温度、接地气的草根文学

作者简介:张代俊,曾任教剑光中学,后调丰城招商部门工作。

千年大井头,百年手艺人。前面叙述了大井头传承百年的"周氏镶牙铺"的故事和"铁匠铺”的前世今生,今天我想聊一下大井头“哑巴锁匠”师傅的故事。

在六、七十年代,大井头有一位很有名的"哑巴锁匠",他技术精湛,诚实守信,深得顾客赞誉。记得那时候哑巴锁匠的摊位摆放在大井头街道对面,早出晚归,那时没有城管,他也天天心安理得的把摊位摆放在人行道靠墙根的地方。

他的担子其实就是工作台,像现在我们家里的床头柜,只是在柜子的两边各钉了根长长的木条,在约一点五米的地方又钉上一根横条,形成冂字形,横条上挂满一串串各式各样的旧钥匙,琳琅满目,叮叮当当,很有现代人创意广告的作用,也许古代生意人的行业牌坊就是这样的吧,不着一字,行业特征一目了然。

(大井头万寿宫大殿)

当时哑巴锁匠师傅年纪不是很大,只有三四十来岁,个头中等,体态憨实,满脸胡子拉碴,眼睛较大,非常明亮,一看就是聪明的角儿。

哑巴锁匠师傅技术非常好,在老城区修锁行业应该坐上第一把交椅。配钥匙分二种,第一种是有钥匙样品加配几把;第二种是丢了钥匙,只有锁体配钥匙。那时的锁一般有三类,第一类弹子锁,第二类铁皮锁,第三类古代铜质一字锁。现在我们使用的锁具90%以上是弹子锁,除了极少数的人像识别锁,磁卡锁,指纹锁和密码锁。第二类铁皮锁被淘汰了,第三类古代铜质一字锁也可能只在一些边远山区少量使用。

(大井头中心菜市场原址)

配钥匙有钥匙样品就好做,依葫芦画瓢,现在有电动配钥匙机,只要把样品和坯子重叠在一起,用钳卡住,打开电动开关,一会儿就大功告成。过去没有机械设备,完全是手工操作,先用大点的锉刀锉出大概的样子,再用什锦锉精细加工。过去锁匠经常要给锁体配钥匙,弹子锁要撬开四个装有弹簧和大小不同弹子的洞,根据钥匙齿形的高低,重新排列弹子;铁皮锁就较复杂,撬开铁皮外壳,根据里面的机关结构,配制不同的钥匙;古代铜质一字锁丢了钥匙是最难配制,它是铸铜外壳,没有机关可以打开,不像弹子锁,撬开弹洞后倒出弹子就可以卸下锁芯,给铜质一字锁配制钥匙全凭技术和经验。

现在锁匠铺一般只配制有样品的钥匙,没有样品只有锁体的锁一般不给配制,他们有的是怕麻烦,还有的是没有这方面的技术,特别是配制那种古代铜质一字锁,没有一定技术根本就接不了这活,不相信的话,你现在可以拿把铜质一字锁去问问,丰城范围内如果有谁家可以配制好古代铜质一字锁,我可以请大家到"一家人大酒店"去喝剑南春(哈哈,有点夸张)。

(大井头古井原址)

哑巴锁匠师傅却有这本事。大大小小的铜质一字锁在他手里就像玩家手中的魔方,很快就服服帖帖的解决了。他自已用细铁丝做成的各种形状的工具,在锁眼中来回鼓捣,不一会锁就打开,再测量锁体内部机关的长短和宽度,用铁匠预制好的扁铁,精心做成一把长约十二公分的钥匙。

哑巴锁匠师傅不但把有技术含量的活做得很好,就是简单的活儿也做到了极至。有样品配制钥匙这是锁匠大路活,稍微仔细的人都可以做好,只要把钥匙样品和钥匙坯子整齐叠好卡住,用锉刀慢慢锉齐,一把新钥匙就配制好了。那时,哑巴锁匠师傅技术精湛,名声在外,有人听说哑巴锁匠师傅利害,有点不服气,于是就提出和他比试,比赛规则是钥匙样品只能放在工作台上,不能和钥匙坯子重叠对比,要一口气锉出新钥匙,谁在最短时间内锉出一把有效的新钥匙,谁就获胜。哑巴锁匠师傅知道后,通过比划告诉大家,钥匙样品他只看一眼,就可以放在对手工作台供对手参照,自已凭记忆锉好新钥匙,听说他们两位配锁行业的高手摆出了擂台,高手过招,各显神通,必有好戏,好奇的市民争相目睹他们精彩展示,狭窄的摊位前里三层外三层地挤满了围观的人群。比赛开始后,嘈杂的现场一下子安静下来了,只听见两位师傅卯足了劲锉钥匙坯"吱吱啦啦"的响声,一会儿,紧张的比赛很快结束,在大家见证下,哑巴锁匠师傅配制钥匙速度快,时间短,并且很顺畅打开了锁,和他比赛的师傅看到后,叹为惊奇,心服口服的伸出了大拇指。我们现在观看间谍战电视剧,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个桥段,某间谍为了获得对方大门锁、房门锁或保险柜锁,亲眼看见他用钥匙打开了锁,还要想方设法去偷来钥匙,在印模泥上留下钥匙的齿印。其实这是多余的,只是为电视剧增加细节。训练有素特工看一眼就能配制出钥匙,连这点基本功都没有,那就太不称职了。

哑巴锁匠师傅最绝的是自己制造了万能钥匙。现在大街小巷都有一种小广告,急开锁。你钥匙忘在办公室,给一个电话急开锁,他赶来后掏出万能钥匙,二秒钟内就可以打开大门,六十块钱就挣到手了。有的人看着眼球都要瞪出来了,叹为神奇。我认为这真没有一点技术含量,是很简单的一件事,只要到网上买一把万能钥匙,按说明书操作,谁都可以打开锁,只是新手会长点时间罢了。我写这些是不是丰城几十家配钥匙的老板会骂我呀,真实情况就是这样的嘛,大家也心知肚明。当时哑巴锁匠师傅能根据各种锁具原理和内部构造,自已用铁丝制造各种不相同结构的工具,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根据不同锁具的特点,采用不同结构工具的组合,能够打开不同的锁具,这才是真本事。

我小时候每天去学校都要经过哑巴锁匠摊位,总是驻足观看,非常好奇,一把钥匙胚子在他吱吱啦啦的锉刀声中,一会儿就可以打开一把锁。更为神奇的是,有一次,一位老大爷急匆匆地找到哑巴锁匠,通过指手划脚比划,原来那位老大爷就住在大井头附近,出门后把家里的一串钥匙弄丢了,现在又舍不得砸坏门环,所以找他急开锁。那时离上学时间还早,我就跟随他们到星子巷4号,远远看去房屋大门紧闭,一把大锁紧扣门环,哑巴锁匠从自已缝制的帆布袋里拿出十几把自己做的开锁工具,我估计是五号铁丝做的,有的像勾毛线的勾子,有的像掏耳屎的耳扒,还有像锥子样尖尖的……各式各样形状,这些工具并不精细,一看就是自己设计制作,但很实用,只见他用这些工具这里勾一下,那里钻一下,又用另外一根工具在锁眼里摆弄一会儿,不到一分钟,只听"啪"的一声,锁开了,围观的人群中发出啧啧称赞声,哑巴锁匠收拾工具,背上那又脏又破的帆布装,收上五角钱,“啊,啊,啊”的啊上几声,像英雄一样凯旋。

我非常羡慕他的精湛技术,这种羡慕和好奇心一直陪伴着我成长。八十年代初期,我学校毕业参加工作,分配在一所农村中学教书,那时学生留校住宿,我是班主任,既要管教室又要管寢室,教室是每位班干部一把钥匙,寝室是每位同学一把钥匙,新锁只有二把钥匙,配一把钥匙要二角钱,把所有钥匙重新配一次需要花费十几元班费,我当时的工资只有二十几元,可想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思来想去,我想到小时候在哑巴锁匠偷学来的技术,用二块钱买来几十个钥匙坯子,利用课余时间把钥匙锉好,看到自己配好的钥匙顺利打开锁时,荣誉感油然而生,这一举动也深得学生和同行老师的称赞。

我今天讲哑巴锁匠师傅的故事,既是回忆半世纪前老城区大井头手艺人原生态的历史面貌,更主要是想告诉青年朋友,不管做什么工作,就是再普通的事情,只要你沉下心来用心去做,把它做到极至,同样会受到人们尊敬,也会得到社会的成认。听说哑巴锁匠师傅的儿子也子承父业,现在的工作条件比过去要好上百倍,我真诚地希望他在优越的工作条件下,用心去做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把它做到极至,像他父亲一样,半个世纪后,还会有人记起。

聊起大井头,不得不聊一下黄胡子卖凉粉的故事。

丰城地处亚热带内陆气候,进入夏季,骄阳炙烤,七月流火,天干物燥,酷暑难耐,大约是七十年代,每个家庭普遍比较穷,消暑电器非常稀罕,没有空调冰箱,连电风扇都是凤毛麟角,消暑冷饮少之又少,可乐,澄汁,味动力,脉动和红牛不见踪迹,我们小时候只有一分钱的冰棒和二分钱的绿头冰棒,但是凉粉吃得最多,那时没有冰箱冰柜,也就吃不到冰镇凉粉,可是大井头冰凉井水弥补了这一缺陷。大井头井水在盛夏特别冰凉,过往行人口渴了也经常会借一只碗到挑水人的桶中舀上一碗,美滋滋喝了,顿感清冽甘甜,透彻心扉。

黄胡子的凉粉摊摆在大井头的水井旁,它既利用大井头风雨亭遮挡烈日,又方便汲水漂洗凉粉。整个暑期每天下午四、五点钟准时出摊,他出摊有点像电视剧中古代卖唱或卖艺一样的隆重仪式,食客早早等候,他两只装满凉粉水桶左右一摆,一只水桶上放着一只木抽屉,里面放着十几只刀形花纹的青花碗,一只陶罐装满白糖,当中插着一根竹片,有二十公分长二公分宽,权当挑糖工具。黄胡子站在两只水桶中间,他当时也只有六十来岁,个子不高,很敦实,两脚齐肩张开,收腹下沉,很有武把式的庄法,他寸板头,长长的花白胡子在下巴形成一个长长的下垂圆锥形,铜黝色皮肤,脸上布满皱纹,腰板挺直,看上去有点苍老而略显精神,腰中束上一条长长的白长巾,在腰前打上结,结头剩下长长的两条飘带,可以用来擦汗,他说起话来声音沙哑而略显洪亮,吆喝起来整条街都有回声,很有《水浒传》中李逵的遗风。

他生意很好,只要放下担子摆好摊位,顾客就里三层外三层的,他手脚麻利的一碗又一碗,吃凉粉的有站着的,也有蹲着的,大家习惯性地在他摊位前形成一个三米左右直径的半圆空间,凉粉摊就是这半圆的中心。

那时丰城老城区的街面上每隔五、六十米就会有一家凉粉摊,但是,黄胡子的凉粉摊生意是最好的,我分析原因,其一,得利于大井头甘冽的井水,他卖凉粉带着一只吊桶,卖了十几二十碗凉粉就会到井里提一桶水来漂洗凉粉;其二,他挑糖的竹片比别人家的要宽,挑一下白糖可以遮盖整小碗凉粉;其三,气场足,他很能聊天,天南海北山海经,能说会道,惹人喜欢。

那时经过大井头,总会掏出五分钱,在他的摊位前,耐心排队才能美美吃上一碗清冽的凉粉。

黄胡子卖凉粉的故事,是上世纪七十年代老城区大井头的一幅活生生的市井民俗画卷的一角,它真实还原了历史原貌,那吃碗凉粉都可以召集几十号人其乐融融的围在一起的场景,着实使人留恋。那种场景,已化着了我们这代人乡愁的符号。它必将是我们人生乐章中不可或缺的美丽音符。

大井头就是一只大舞台,几百年来每天都上演着一台台黎民百姓生活的大戏,有欢乐,有幸福,有痛苦,有忧愁,有奋斗,也有无聊,但每每回想起来,温馨甜美是主基调。

有人惊奇的发现,丰城老城区古井分布排列成北斗七星的形状,我不知道这有什么讲究,也不想深入探究,整个城市的水井布局应该对应地下水系的走势。大井头的位置不知位于北斗七星的哪个位置,我猜测是北斗七星中的天权或天玑星座吧,这可是北斗的中心星座,就像人的心脏,那才是心血最旺盛,血脉最强壮的地方。大井头毕竟是老城区最繁华的地方,从古至今,那里都是人山人海,熙熙攘攘,摩肩接踵,热闹非凡。大井头人杰地灵,钟灵毓秀。

大井头是典型的丰城老城区过去了的社会市井图腾,它既是当时社会的万花筒,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人生如戏,岁月如歌。百年商铺,百年老店,百年手艺等等,这些在历史舞台上曾经辉煌的故事,随着时代进步,历史发展,总会有谢幕的一天,天下没有演不完的戏,也没有唱不完的歌。讲述过去的故事,也就意味着一出戏的结束,也意味着一出新戏的开始。民族资本家的产生、昌盛到灭亡,这些都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形成和灭亡的必然产物。个体经营和传统手艺的盛衰也将会伴随着历史的推进,社会的发展以及高科技技术的应用而发生改变。

我认为,所有的消亡和改变仍是自然法则,然而,人的本性一一善良,仁义和诚信是亘古不变的定律。历史发展,时间推移,时代变更,社会背景的变化,意识形态的不同都不能否定这条定律的存在。万变不离其宗,让我们每个人都牢牢守住自已这块圣洁的心灵伊甸园,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坚守中华民族五千年经久不衰的精髓,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致力于加强修养,完善品格,使自已成为仁义忠厚,诚实守信,有道德修养的人。

(丰城市庆祝建国70周年文艺演出)

闲来无事,信手写了一点童年时的记忆,心里美滋滋的,但文章结尾有点沉重,本来是小品闲文,也没必要提升到人性、道德的层面加以阐述和发挥。没办法,在机关呆久了,写多了应时文章,拔高立意,提炼主题。按惯例总结如下,有诗云:

剑邑前街大井头,乡习民俗风满情;

街衢楼市亭台阁,市井凡夫芸众生;

千年古井龙光曜,百代黎民春风泽;

清泉滋润风长物,浮云执笔写春秋;

青烟曼袅万寿宫,福报因缘祈天佑;

轻转经轮惹尘埃,菡萏沾露悟净空;

孔老夫子游列国,夜不闭户不拾遗;

只因文革万般事,菩提树下梦周公;

沧海桑田云雾起,生生不息永昌盛;

泱泱中华五千年,文化传承谱新篇。

丰城老城区的记忆(一)

——大井头的故事(分如下三个专辑发布的)

1大井头,

2周氏镶牙铺的故事、3铁匠铺的前世今生,

4哑巴锁匠的故事、5黄胡子卖凉粉的故事。

往期推荐

江山春霭绕,秀柳掩娇红

丰城老城区的记忆(一)周氏镶牙铺

波影随风荡拱桥,一支琴曲绕蛮腰

丰城老城区的记忆(一)

窗外满园飞絮,枝间数朵殘红

难忘的记忆,不变的情怀

今晨早起试轻狂,秀水门前树影长

社长、编辑:青史蜡炬

审稿、校对:丰云、安歌、流星雨

主编:刘一汉(城谿先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jj/3289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