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6月底,毛主席写下两首诗《七律二首·送瘟神》。诗前小序是这样写的: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毛主席写诗很有特点,写得也很好,基本从不“为赋新词强说愁”,全是有感而发;根据眼前情况,感受体会,流露出真情实感,再将其融入到诗歌中记录下来。这从侧面反映出,毛主席不仅是优秀的革命家,更是位底蕴深厚、多愁善感的文人。
青年毛泽东独立橘子洲头
例如《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写于年的晚秋,当时毛主席离开故乡韶山,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径长沙,毛主席带着不同以往的心情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岸边美丽动人的自然江景,再想到自己身边志同道合的革命义士,及当时中国的革命形势,方有这首词: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即便再没文化的普通大众,看到这词也会说好,挑不出坏的地方;你问他这词好在哪里,他也是能说出浅层的那些东西,及其所给自己带来的震撼。南宋著名词人叶梦得评价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柳永:“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毛主席若是在古代,所书写的诗词传播情况,必定和柳永差不多。要知道当时是“信息交流靠书信,乘坐牛马去远游”、没有网络的农业社会。凡是诗歌辞赋,需成为传世经典一定要符合立意深远和朗朗上口的原则,而毛主席的诗歌有许多都满足这两个条件。
毛主席正在开会
年6月,毛主席来杭州(毛主席一生来杭州住过40多次)。这次来杭州,毛主席住在刘庄宾馆。刘庄宾馆,别名水竹居,又名刘学询别墅,占地面积达多亩,位于西湖丁家山畔(现已改名西湖国宾馆)。刘庄宾馆的雏形“水竹居”,是广东香山大商人刘庄于十九世纪末兴建的。历时八年,耗资十余万两白银。水竹居,除了水就是竹,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建筑时亦融入了这一理念。水达外湖涌金门,竹能覆荫静致远。
年以来,我国著名建筑师进行再次精心设计、改建再制,有人精准地评价:潋滟水光、绿云红花掩映下的古园中,亭台楼阁、小桥水榭、曲廊修竹、古树奇石,犹如仙境。这座极具东方园林特色的宾馆,毛主席很喜欢。
毛主席与身边的医护、卫士等工作人员关系极佳,平日里有空就会找他们聊聊,询问他们家中父母情况如何,叮嘱他们要常给家中写信。
毛主席与卫士长李银桥的合影
住杭州的某一天,毛主席对卫士封耀松说:“小封啊,你回家看看吧。”说完就专门委托秘书买上东西,再让秘书陪着封耀松回家探望父母。封耀松是杭州人,初入社会的工作身份是炒货店学徒,后来担任公安厅警卫处担任机要通讯员的工作,负责向首长传送机密的《每日情况》。年年末,机缘巧合下,封耀松得到当时毛主席秘书叶子龙的赏识,坐上北去首都北京的火车,选派为毛主席的贴身卫士。这卫士工作,一做就是8年。
封耀松看望父母回来,立即赶到毛主席休息的地方,因为当晚轮到他值班了。因为第二天是党的生日,还得开个重要会议,所以他清楚记得,那天是年的6月30日。封耀松心里想着今晚一定要劝主席早点睡。毛主席坐在藤椅上看报,是当天的《人民日报》。封耀松轻步走近,告诉主席自己回来了,毛主席也回答了,又问了家中父母是否还好?
封耀松刚说几个字,就停下;他看到毛主席看了自己一眼就把目光转回报纸上,知道自己不便继续说完。封耀松做毛主席卫士有一段时间了,知道毛主席这是在思考问题,全部精力都集中在那张报纸上,而且嘴里念念有词,不时发出抑扬顿挫的声音,头跟着晃动。毛主席始终盯着一块内容,封耀松偷偷地远远望着,想一探究竟,却没看到什么,报纸上尽是些豆腐块大小的内容,没有大体字和套红字。
正写着什么的毛主席
这报纸里一定有秘密,能让毛主席盯着不放,还做出“种种奇怪举动”:深呼吸,到窗前,来回踱步,躺下,站起来接着踱步,时时宽慰地长舒一口气。好一会过去,毛主席头也不抬地吩咐封耀松拿支笔和拿些稿纸来。毛主席继续哼哼着,封耀松终于听到一句:“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原来主席是在写诗啊。纸上涂涂改改完,毛主席又靠在枕头上,封耀松借机提醒说:“主席,你哼哼啥呀?天快亮了,明天你还要开会呢?”
毛主席拿开稿纸,指着下面的报纸一块内容说:“江西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不容易啊!如果全国农村都消灭了血吸虫,那该多好呀!”封耀松这才明白报纸上那一小块神神秘秘的是什么。血吸虫问题,毛主席在很早之前就接触到并重视起来了。年仲夏的农忙时节,毛主席外出工作视察,由北向南一路走一路访问视察,并安排身边的工作人员也下基层看看。工作人员下基层的时候,遇到一位农民倚靠在树干上半躺着,双手抱头,眼里有着泪水,呆呆地望天,其他农民都下田干活或在家做木工,他在那无所事事,显得十分另类。
一行人走近他的身旁,问他怎么了,有什么难处吗?干嘛不下地干活?很显然,这位农民朋友没有心情说话,面对询问只是摇摇头,闭上了快要流出泪水的眼睛。大家走近才注意到,他腹部膨胀变大,颈部粗肿,看起来行动很困难。工作人员向这位农民朋友解释了自己的身份和工作,是毛主席安排下来视察工作的。他这才放下心,将自己的事娓娓道来,原来他是得了大肚子病,恨自己没有福气享受即将到来的幸福生活,恨自己祖祖辈辈都受这个病。
消灭血吸虫的连环画
他最后还说:“毛主席领导人民和共产党打跑日本人,赶走国民党反动派,斗倒了地主恶霸分了土地,自己一次又一次佩服毛主席。如果毛主席知道自己这个地方的人民受这样的苦,再想办法治好了这个害人的病,我这辈子都佩服毛主席。我还要教导后代子孙记住共产党和毛主席的大恩大德。”
说完这番话,农民朋友轻松了许多,面带笑容、充满希望地看着工作人员的离去。这件事原原本本地被报告给毛主席,毛主席说自己了解这个情况,这病是存在于东北、西北和江南一些地方,深深危害着人民的健康,一定要帮助人民解除血吸虫病这个苦难。这是要与天斗。
毛主席没有贸然下达指示,而是对此病展开进一步的研究调查:血吸虫病在中国流行已久,遍布南方十二省,患病人数达到一千多万,受血吸虫威胁的人口超过一亿;感染此病,轻则丧失劳动能力,重则死亡。血吸虫病已成为我国流行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一个具体例子:江西省丰城县梗头村,百年前有多户人家,到年只剩下两人,大部分人死在血吸虫病上。
消灭血吸虫的人民口号图
年11月,中央会议在杭州召开,毛主席提出:“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以此进一步提出详细策略和措施。会后,党中央决定成立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工作立刻开展。小组召开第一次全国性防治血吸虫病的,提出7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大体部署,及具体防治等问题。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在全国迅速展开,受灾地区的党和政府全体动员,利用各种传播渠道和工具进行宣传。地方人民听到是毛主席派人来防治血吸虫病的,都十分配合。同时全国各地都给予了受害地区不同程度的人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
年2月17日,毛主席在最高国务院会议上发出“全党动员,全民动员,消灭血吸虫病”的战斗号召。之后毛主席接见相关专家和收到相关水生教授的书信意见,并在各种会议中督促,发出不少通知和告示。终于,在年6月30日,《人民日报》报道江西省余江县首先消灭血吸虫病。没有枉费国家上上下下的动员努力,终于传来了喜讯捷报。毛主席看到《人民日报》上的这则消息,和全国人民一样,充满着成就感,心情激动不已。
心潮澎湃、思绪万千的毛主席这才在稿纸上写了涂,涂了哼,哼了写,循环往复。本就是深夜凌晨,这样折腾了两个多小时,差不多定稿。毛主席还询问了值班卫士封耀松的意见,问“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听着怎么样。封耀松没读过什么书,不会说那么多弯弯绕绕的夸赞。毛主席在他面前念了这两首诗不下十遍,他没看过还未出现的注解,说不出那些文人雅士们轻松体会出的感受,及藏在两首七律诗中的迸发情感。但是,封耀松生出一种莫名的美感,好似看见古代的画中仕女,说不出哪里好看,就是觉得很美。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其二
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日行八万里、遥看一千河、红雨随心、青山着意、天接五岭、地动三河等这样的句子,毛主席用他的湖南口音抑扬顿挫地吟诵出,封耀松不觉得另类奇怪,而是表现十分痴迷,犹如耳边响起一首美妙动人的山歌。面对毛主席向自己发出的评价邀请,封耀松看似很简单、实则真心实意地回答:“真好,太好了。”毛主席接着问你觉得什么地方好,封耀松说句句都好,毛主席又问明白诗中的意思吗,封耀松不知怎么说,就回反正我听着就是好。
乡间医生讲解血吸虫图画
毛主席明白自己这个卫士的意思,便主动解释:“是我们的人民真好,太好了。”封耀松看得出,毛主席很高兴,精神头很足。说完话,毛主席下床,边走边运动,舒展身体,然后上厕所去了。回来,封耀松再次提醒:“主席睡觉吧?下午还要开会呢。”毛主席没有说话,而是继续在房间里走,走到窗户边,一拉开窗帘,发现天大亮了,自问自答:“天是亮了吗?亮了。”封耀松也跟着往外面看,清晨朝霞满天,一派朝气蓬勃的样子。
毛主席没有睡,走到办公桌前,拿起毛笔在新的稿纸上写下那两首诗,吩咐封耀松把秘书叫来。秘书来了,毛主席按照惯例,交代他把诗誊誊。
毛主席还是没睡,而是又拿起昨日的《人民日报》,重读占据那一小块稿纸的消灭血吸虫的内容——《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一上午没睡,下午直接去参加会议。这精神头,是许多青壮小伙所不具有的。
农村宣传景象
《七律二首·送瘟神》,上面那首诗是写历史,描绘出解放前血吸虫病长期肆虐中国,祸害广大农民群众,农村因为这个病一片凄凉萧条的荒芜景象,批判了旧中国,其一的结尾又作为其二的隐藏起点:一样悲欢逐逝波。下面那首诗是说现实的,叙述共产党、新中国政府和劳动人民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共同奋斗下,战胜血吸虫,征服自然,国家上下一片欣欣向荣、生机盎然的景象。
《七律二首·送瘟神》分有其一、其二两首诗,其实是整体统一的一首诗。诗分为一和二,前写旧社会之悲,后书新时代之喜,主题更加明确,是旧社会和新中国的区别。毛主席写的这两首诗,是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高度融合体,这是相当难得的,俗人能看懂,雅人可鉴赏,无疑是雅俗共赏的作品。
毛主席视察广东农村油画
在毛主席眼中,人民无小事:他清楚认识到,自己虽然是国家领导人,要经手处理许多国家大事,但任何一件自己看到的“人民小事”,都是影响甚至决定人民生活的大事;所以毛主席对任何一件与人民有关的事都特别重视,都愿意花费许多时间和感情去了解研究、激动感慨。年的事,毛主席年还记得,没人向他直接报告,他却能从报纸上豆腐块大小的板块处找到最新资讯。这样的领袖,人民怎能不用生命去拥戴和喜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35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