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环境 >> 正文 >> 正文

从文化部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看公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21-1-18
寻常性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91334.html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正式发布。

《公报》分为机构和人员、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市场、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文化遗产保护、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文化资金投入8个章节,基本涵盖文化系统职能范围内所有领域,全方位、多角度直观展现了年我国文化发展改革的全貌。

《公报》显示,截至年末,公共图书馆个,图书总藏量约9.02亿册,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次,比上年增长22.3%;群众文化机构个,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0.6%;年全国文化事业费.69亿元,比上年增加87.72亿元,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1%,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年,文化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完善顶层设计,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文化馆管理办法》《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各级文化馆业务规范》和《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图书馆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其中少儿图书馆个,增加9个。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人,比上年末增加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人,占10.8%;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人,占32.7%。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人(比上年末增加人)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9.4%;图书总藏量万册,增长7.5%;电子图书万册,增长6.9%;阅览室坐席数98.60万个,增长8.3%;计算机21.16万台,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3.49万台,增长6.5%。

万平方米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比上年末增长9.4%)

万册

图书总藏量(增长7.5%)

万册

电子图书数量(增长6.9%)

98.60

万个

阅览室坐席数(增长8.3%)

21.16

万台

计算机数量

13.49

万台

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数量(增长6.5%)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0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3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65册,增加0.04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56元,比上年增加0.13元。

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万个;总流通人次万,增长12.1%;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万,增长7.5%;外借人次万,增长7.8%。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次,增长22.3%;参加人次万,增长20.8%。

(二)群众文化机构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个,比上年末增加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人,比上年末增加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人,占3.3%;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人,占9.4%。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数量(比上年末增加个)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7%;藏书2.74亿册,增长4.4%;计算机37.73万台,增长4.4%;对公众开放的阅览室.63万平方米,增长7.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64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8.69平方米。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0.6%;服务人次万,增长5.6%。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个,演出14.76万场,观众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39.84万个,馆办老年大学个。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年文化发展统计公报》全文

年,全国文化系统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攻坚克难,开拓创新,文化发展改革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十三五”时期各项任务开局顺利,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一、机构和人员

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各类文化(文物)单位31.06万个,比上年末增加1.15万个;从业人员.81万人,增加5.37万人。其中,各级文化文物部门所属单位个,增加个;从业人员66.10万人,增加1.56万人。

二、艺术创作演出

年,全国艺术院团继续深入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加强创作规划引导,促进精品创作。全年原创首演剧目个。扎实推进《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实施戏曲振兴工程,开展“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扶持了名京剧、地方戏表演艺术家向名青年演员传授经典折子戏。成功举办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全面落实“精品、惠民、节俭、可持续”的办节原则,实现了“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的办节宗旨,共汇聚67台参评参演剧目和0余件美术作品,观众达40万人次。国家艺术基金年共有个项目获得立项资助,较年增长了32.7%,资助资金总额7.3亿元。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团体个,比上年末增加个,从业人员33.27万人,增加3.08万人。其中各级文化部门所属的艺术表演团体个,占16.5%,从业人员11.52万人,占34.6%。

全年全国艺术表演团体共演出.60万场,比上年增长9.4%,其中赴农村演出.60万场,增长9.0%,赴农村演出场次占总演出场次的65.7%;国内观众11.81亿人次,增长23.3%,其中农村观众6.2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6.2%;总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演出收入.86亿元,增长39.3%。

全年全国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团体共组织政府采购公益演出13.90万场,观众1.17亿人次。利用流动舞台车演出11.31万场次,观众81万人次。中央直属院团全年开展公益性演出场,其中赴老少边穷地区演出场,面向老红军、留守儿童等演出场,社会效益有力彰显。

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个,观众坐席数.93万个。全年艺术演出19.09万场次,增长39.5%;艺术演出观众万人次,增长8.6%。其中各级文化部门所属艺术表演场馆个,全年共举行艺术演出6.81万场次,增长25.0%,艺术演出观众万人次,增长8.4%。

年末全国国有美术馆个,比上年末增加44个,从业人员人,增加人。全年共举办展览次,比上年增长16.8%,参观人次万,增长4.8%。

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年,文化部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完善顶层设计,切实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制定《文化志愿服务管理办法》《文化馆管理办法》《各级公共图书馆业务规范》《各级文化馆业务规范》和《关于推进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制建设的指导意见》,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

(一)公共图书馆

年末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个,比上年末增加14个。其中少儿图书馆个,增加9个。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从业人员人,比上年末增加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人,占10.8%;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人,占32.7%。

年末全国公共图书馆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26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9.4%;图书总藏量万册,增长7.5%;电子图书万册,增长6.9%;阅览室坐席数98.60万个,增长8.3%;计算机21.16万台,供读者使用的电子阅览终端13.49万台,增长6.5%。

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0平方米,比上年末增加8.3平方米;全国人均图书藏量0.65册,增加0.04册;全年全国人均购书费1.56元,比上年增加0.13元。

全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发放借书证万个;总流通人次万,增长12.1%;书刊文献外借册次万,增长7.5%;外借人次万,增长7.8%。全年共为读者举办各种活动次,增长22.3%;参加人次万,增长20.8%。

(二)群众文化机构

年末全国共有群众文化机构个,比上年末增加个。其中乡镇综合文化站个。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人,比上年末增加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人,占3.3%;具有中级职称的人员人,占9.4%。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01万平方米,比上年末增长3.7%;藏书2.74亿册,增长4.4%;计算机37.73万台,增长4.4%;对公众开放的阅览室.63万平方米,增长7.7%。年末全国平均每万人群众文化设施建筑面积.64平方米,比上年末提高8.69平方米。

全年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97万场次,比上年增长10.6%;服务人次万,增长5.6%。

年末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共有馆办文艺团体个,演出14.76万场,观众万人次。由文化馆(站)指导的群众业余文艺团体39.84万个,馆办老年大学个。

四、文化市场

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的意见》,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进一步深化。出台《艺术品经营管理办法》,建立明示担保、尽职调查、信用监管等制度,促进公开透明交易。出台《文化部关于推动文化娱乐行业转型升级的意见》,推动文化娱乐行业建设场所阳光、内容健康、服务规范、业态丰富、受众多样、形象正面的现代文化消费场所。出台《文化部关于规范网络游戏运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工作的通知》和《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新兴文化市场进一步规范。加强制度设计,构建以“三名单两机制”(黑名单、警示名单和红名单及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为核心的文化市场信用体系。

年末全国文化市场经营单位24.27万家,比上年末增加1.10万家;从业人员.90万人,增加4.43万人。

五、文化产业与文化科技

年,文化部联合有关部门,在深入开展调研论证、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化产业促进法草案(征求意见稿)》。联合财政部印发《关于开展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的通知》,公布26个国家文化消费试点城市名单。推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文化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的若干意见》,在体制机制和支持政策方面实现创新和突破。

配合财政部组织中央财政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重大项目申报评审,共推荐个项目,支持金额7.17亿元。推动将文化类项目纳入财政部PPP示范项目以奖代补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基础设施建设PPP模式推广前期工作专项补助支持范围,共有31个文化类项目获得以奖代补资金1.62亿元,拉动投资亿元。推动将文化旅游基础设施作为投资方向纳入专项建设基金申报范围,截至年末,审核通过的专项建设基金支持文化领域资金总额超过亿元,预计可以拉动文化旅游领域约0亿元的社会投资。

制定《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创建工作方案》,年末全国共有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0个国家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和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年,起草完成《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文化科技创新工作的基本思路、主要任务、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深化文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文化馆服务标准》等4项标准成为国家标准,发布《流动图书车载装置通用技术条件》等5项推荐性行业标准。

六、文化遗产保护

年,国家文物局印发《关于促进文物合理利用的若干意见》,推动相关部门联合印发《“互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多措并举让文物活起来。编制《国家文物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大遗址保护等专项规划。出台《关于加强革命文物工作的通知》,开展革命旧址维修保护三年行动计划,启动“长征——红色记忆”工程,实施馆藏革命文物保护修复计划,开展红军长征遗迹保护展示和环境整治工程。“平安故宫工程”故宫北院区建设项目、地下文物库房改造、世界文化遗产监测等7个项目稳步推进。启动“考古中国”等重大考古专项、川渝石窟保护工程和万里茶道文物资源保护研究工程。广西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成功申遗,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0项。文物援外工作和境外合作考古项目稳步推进。启动文物法人违法案件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严肃查处了一批法人违法案件。发布《文物拍卖管理办法》《文物拍卖标的审核办法》,规范文物拍卖经营行为。完成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共普查全国可移动文物万件/套。年末全国共有文物机构个,比上年末增加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个,占37.1%,博物馆个,占45.9%。年末全国文物机构从业人员15.15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54万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占5.6%,中级职称人,占12.5%。

年末全国文物机构拥有文物藏品.91万件,比上年末增加.05万件,增长7.6%。其中,博物馆文物藏品.38万件,占文物藏品总量的74.7%;文物商店文物藏品69.97万件,占1.6%。文物藏品中,一级文物10.98万件,占0.2%;二级文物76.47万件,占1.7%;三级文物.16万件,占8.2%。

全年全国文物机构共安排基本陈列03个,比上年增长12.4%;举办临时展览个,比上年增长5.2%;接待观众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5%。其中未成年人万人次,增长6.7%,占参观总人数的26.0%。博物馆接待观众万人次,增长8.9%,占文物机构接待观众84.0%。

年,文化部全面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启动建立非遗代表性项目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保护建设情况评估制度,相关评估报告向社会公布。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扶持,累计安排对余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抢救性记录,国家级项目传承人补助经费由1万元增长到2万元,各级代表性传承人的评定工作稳步开展。深入推进传统工艺振兴,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起草《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稳步实施,57所高校参与举办研修研习培训余期,加上相关延伸培训,全年累计培训近1万人次,有效提高了传承能力,增强了传承后劲。依托具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多个工作站,在帮助当地解决工艺难题、带动增收脱贫等方面初见成效。与泰、英、韩、南非、日本等国的非遗交流活动成功举办。“二十四节气”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达39个。重大时间节点的宣传展示活动丰富多彩,第四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更加注重体现非遗的实践性,传承人群研培成果展、传统工艺大赛、民歌大赛等成为新的亮点。截至年末,国务院共公布了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文化部共认定了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年末全国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个,从业人员人。全年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构共举办展览次,比上年增长11.5%,接待观众万人次,比上年增长9.0%;举办演出场,比上年增长7.6%,观众万人次,比上年降低1.4%;举办民俗活动次,比上年增长7.3%,观众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4.3%;举办培训班次,比上年增长15.1%,培训人数万人次,比上年增长4.6%。

七、对外和对港澳台文化交流

年,文化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出台《“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年)》。23个国家文化部长或代表受邀出席丝绸之路文博会文化部长圆桌会议并通过了《敦煌宣言》,与沿线国家开展交流的机制化水平不断提升。

海外文化阵地和品牌建设不断加强,中共六大会址常设展览馆、瑞典斯德哥尔摩文化中心、希腊雅典文化中心、白俄罗斯明斯克文化中心、柬埔寨金边文化中心等启用或揭牌,全球中国文化中心总数达到30个。推进海外中国文化中心多模式发展,部省共建文化中心的机制不断完善。年“欢乐春节”在全球个国家座城市举办2多项活动,品牌化、本土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升。在20个国家举办“中华文化讲堂”,开展40余场形式各异的中华文化宣介展示活动,以文化方式讲好中国故事,受到各国民众热烈欢迎。举办中拉文化交流年,覆盖约30个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直接受众近千万人。举办中埃文化年、中加文化交流年、中卡文化年(卡塔尔)、俄罗斯中国文化节、非洲文化聚焦等活动,完成G20杭州峰会文艺演出任务。“东亚文化之都”“相约北京”联欢活动等品牌活动的影响持续扩大。

不断巩固和完善内地与港澳文化合作长效机制,签署《内地与澳门—年文化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推进内地与香港文化交流与合作执行计划的落实。组织故宫博物院等内地近60家单位参加香港国际授权展“中国内地馆”。开启两岸文化交流新模式,促成流落海外的北齐佛首造像由台湾回归,组织“情系青春——两岸青年八闽行”等活动促进青少年文化认同。

八、文化资金投入

年,中央财政通过继续实施“三馆一站”免费开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公共数字文化建设、地市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等文化项目,共落实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61.03亿元,比上年增长27.7%。

全年全国文化事业费.69亿元,比上年增加87.72亿元,增长12.8%;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55.74元,比上年增加6.06元,增长12.2%。

文化事业费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为0.41%,比重比上年提高0.02个百分点。

全国文化事业费中,县以上文化单位.00亿元,占48.1%,比重比上年降低了3.6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文化单位.68亿元,占51.9%,比重比上年提高了3.6个百分点。东部地区文化单位文化事业费.62亿元,占43.3%,比重提高了1.2个百分点;中部地区文化单位.80亿元,占24.0%,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西部地区文化单位.17亿元,占28.3%,比重下降了0.1个百分点。

据财政部统计,年全国财政支出中,文化体育传媒经费亿元,比上年增长2.9%,占财政支出的1.68%,比重比上年下降0.07个百分点。

中国华录

公共文化服务

-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4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