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地名普查办“边普查、边应用”的精神和上海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要求,宝山规划资源局将以“宝·名”开辟地名系列专栏,为市民系统性地展示全区各类地名的分布情况。专栏将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宝山众多的底蕴丰厚的历史遗址及优秀历史保护建筑,展现宝山历史发展轨迹,以及与之相伴的具有鲜明特色的地名文化,引领市民开启精彩的宝山地名文化之旅。
专栏将以《宝山,这个名字是谁起的?》为引子,分地名掌故和街镇风采两大板块介绍宝山地名。地名掌故引经据典,述说宝山重要地名的历史沿革,如炮台湾、上海少年村、刘行、淞沪铁路等;街镇风采则会选取若干条特色地名进行重点介绍,比如代表历史印迹的罗店古镇、高境镇纪念村牌坊等,代表全区当下发展成果的吴淞口国际邮轮港、上海宝山国际民间艺术馆等。
▼
那什么是地名呢?
简单来讲就是地理实体的名称。大凡地名都不是孤立的,往往与该地区的地理、历史、经济、文化密切相关。许多地名往往能够反映时代特征,蕴藏着地区发展、交化的信息,这是因为社会风俗的传承变迁、百姓的生产生活、战争的得失成败、朝野的兴衰更迭等等,都会通过形式融入地名,使地名成为记录城市文化历史的百科全书。
▼
地名有什么意义呢?
对上海这样的特大城市来说,丰富多样的历史地名更是鲜活地记录着这个城市发展的进程,承载着城市的历史记忆。通过地名,我们可以了解上海城市发展的过程,知晓上海曾经发生过的故事。努力挖掘、研究、保护和运用这些地名文化,对于见证地方悠悠岁月,传承地方灿烂文化,唤起当地居民的集体记忆,提升归属感的意义非常重大。
▼
宝山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宝山区因山得名,这是宝山人都知道的。说起这名字,有当地的老人常常会很得意地说,宝山是永乐皇帝取的名字,历史久得很。历史久,这倒不是随便说说的,但是不是永乐皇帝取的,还要看历史怎么说。
《明史·陈瑄传》有记载:“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高山大陵可依。请于清浦(按:浦东高桥古称)筑土山,方百丈,高三十余丈,立堠表识。’”
看不懂,白话文来了:永乐元年,皇帝命令陈瑄充任总兵官,全面负责海运,要将四十九万多石的粮食输运到北京和江东。到了永乐九年,又命令他与丰城侯李彬统领浙江、福建的军队捕捉海寇。可是第二年,陈瑄(摸清了情况,审时度势,马上上报)说嘉定是滨海之地(此嘉定县非现嘉定区,此话留到下回分解),江河汇流,海船停泊在这里,却没有高山大陵可依。请求在南浦筑一座土山,周长百丈,高三十余丈,还要立土堡作为标志。得到永乐皇帝的批准,陈瑄于翌年春调集数千人,在长江口南岸东北15里处(今浦东高桥镇东北)筑土山、建烽火墩以作航行标志,白天举烟,夜间明火以导航。
《明史·陈瑄传》记:“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
▼
从明史的记录看来,宝山这个名字还真是朱棣所赐,但是我们再细看朱棣的刻石撰文,碑记中这样写道:“......先时未筑山之前,居民恒见其地有山影,及是筑成,适在其处,如民之所见者。众曰:是盖有神明以相之,故其兆先见,皆称之曰宝山。因民之言,仍其名而不易,遂刻石以志之。”
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还没有建山之前,老百姓就一直能看到这地方有山的影子,等到山筑成,正如老百姓看到的那样,正好就建在这个地方。大家说,这是因为神明相助,所以才会看见那样先兆,所以都称它为宝山。既然老百姓都这么叫,我就不改它的名字了,刻石碑留个纪念吧。
由此可见,“宝山”这个名字,是在老百姓的急切期盼中诞生的,永乐皇帝落此御笔,也是顺应民心。
宝山,这个名字是谁起的?文行至此,相信大家心里都有了答案。
下一期,我们将会聊聊宝山的“山”在哪里?敬请期待咯!!
信息来源:规划宝山
上观号作者:宝山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383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