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的强省会战略,早在年便有了雏形。年,随着昌九高速的通车,极大的改善了赣中到赣北的交通状况,同时两地处于江西发展最好的区域,沿线的县域也吸引了大批的客商过来投资。江西把握机会,于年趁势推出“昌九工业走廊”重大战略措施。
昌九工业走廊建设沿昌九公路两侧展开布局,以工业为主。包括南昌、九江两个设区市的市区和南昌、新建、永修、德安、九江县等五个县,但口号叫的震天响,实际的成效却有些差强人意。一是90年代江西的工业大退步,无数国营工厂倒闭,存活的也发不出工资,而民营经济和江浙、珠三角又无法相比,又哪来的闲钱去重金打造“昌九工业走廊”?二是两城相距公里左右,虽有多个县域串连,但发展水平低,难有规模效应。三自然是沿线县域分属两城,存在行政壁垒,无法做到政令统一。
基于此,21年后,也就是年,在周边邻省推出“武汉都市圈”“皖江经济带”“长株潭一体化”后,江西也不甘于人后,在原先“昌九工业走廊”的基础上,制定了“昌九一体化”战略。说白了,就是行政区域的融合,将南昌和九江两个行政主体合并为一个主体,打破行政壁垒,而不是两城各自为政,如此,两城劲往一处使,可以更好的布局两城沿线的产业,而不会恶性竞争。
为此,江西省还实施了一系列推进两城融合的新举措,诸如免长途电话费用、公积金同城化、医疗相互认定等等,仿佛九江人就要成为省会人一般,而江西别的城市那时只有羡慕的份,九江人摇身一变成了省城人。而南昌融合九江拥有了公里的长江岸线还有庐山丰富的旅游资源,还有全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江西省会也和重庆、武汉、南京一般有了长江港口,加之南昌铁路局,一跃成为了全国的枢纽城市。
如果事情的发展一切顺利的话,那江西的强省会战略无疑是成功的。但两地发展的不平衡,致使两城融合困难重重。毕竟只是“昌九一体化”,而不是“昌九同城”,经济的发展两地可以商量着来,但行政壁垒确是无法破除,让南昌让渡自己的利益给九江,南昌人不干,而只给些小恩小惠于九江,九江人也没有这么傻。于是又在轰轰烈烈的两三年后,归于平静。
有人说,“昌九一体化”的不成功,是因为昌九中间少了一个中心城市,毕竟两城相距公里,距离过远,而以江西的财力无法填充这公里的距离,这确实是事实。我相信,如果相距南昌50公里有个中心城市,那肯定是同城化了。
于是,年,在昌九经济走廊上,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其范围包括南昌经济技术开发区、南昌临空经济区和九江市共青城市、九江市永修县的部分街道、乡镇。可以理解为,昌九工业走廊被切掉了一半,南昌自己搞。
而共青城市便成了“昌九同城”的跳板,为此南昌各大学的独立学院纷纷迁往共青城,让共青城市一跃成为了省内仅次于南昌、赣州之后的高校云集之地。
看下共青城市的介绍:
共青城市,江西省九江市代管县级市。共青城市位于九江市南部,东与庐山市相邻,南和西与永修县毗连,北和德安县接壤。辖区面积平方千米,下辖三乡两镇一街道。截至年11月1日,共青城市常住人口为19.46万人。
共青城市是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中国羽绒服装名城、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境内有福银高速公路、国道、京九铁路、昌九城际铁路过境。
年,共青城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亿元,同比增长9.1%;实现财政总收入56.64亿元,同比增长50.5%。
作为南昌和九江中间的城市,其人口太少,目前的经济产值太低,当然增量可以。再加之现在国家级新区赣江新区的加持,相信假以时日,或能担当起昌九同城的中坚力量。
所以说,其实,江西的强省会战略,一直就是昌九,而未考虑其他。不管是原先的昌九工业走廊,还是昌九一体化,亦或是现在的赣江新区,目标都是昌九同城。
也正是因为如此,而让南昌忽略了南下的路线,或者说是更简单的做大省会的路线,那就是吞并宜春的丰城、樟树、高安等县市,如此南昌便可很快的突破万亿大关,而人口随着3市的加入,也将超过万人。
宜春可以说是江西牺牲最大的城市了,先是三分成了3个地级市,宜春、新余、萍乡,而现又因辖下的丰城、樟树、高安3市邻近省城,面临着被再次分拆的命运。上图为一网友制图,等于宜春分出丰樟高之后,再次把新余、萍乡划归,如此确实不损宜春的元气,顺便减少了两个地级市,减少了财政支出。这也是我比较认同的江西区划调整设想。当然认同的只是宜春和南昌部分。
应该讲,江西的行政区划确实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江西的发展,特别是省会太小,无法带动全省的发展。而江西周边群雄环伺,省会不强,也让江西成了个小透明。省会不强,省内向心力也不足,人才流失严重,一直被周边强省虹吸着人口。
一直觉得,昌九同城可以作为江西的百年战略,可以稳步推进,当下,还是得解决迫切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快速的强省会?进行区划调整,无疑是当下最快捷的办法。至少的,先让江西有一座万亿级城市。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379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