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体润笔下的彭世亨
导语:黄体润先生的日记,在丰县具有特殊的史料价值。今天解密的日记,是黄体润在台湾为彭世亨写的记事。勾沉历史,风起云涌。出生在丰县赵庄的彭世亨,追随国民党多年,在短暂的一生中,折射出那段时光的痕迹。从黄体润的记事中,了解到了丰县的共产党组织,在风雨飘摇中艰难奋斗的历程。
一、
丰县档案馆收藏的《黄体润日记》,较全面地记录了他在丰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发生的重大事件及重要人物。
《黄体润日记》成了记录丰县那段历史的稀少版本。
黄体润在台期间,依然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对他熟悉的丰县人和事,都以记事的方式留于后人。有些记事,被相关书籍收录。
《流徙萍蹤》就是一例,里面选录黄体润先生为彭世亨写的记事。(也叫日记)
二、
彭世亨,字安宇,江苏丰县人也。年二十二毕业于山东省立第七中学。性介猛,负才,盡傷時事,有志於國政。
民國十六年六月,獲隸國民黨籍。初任小学教员,即而为小学校长,为丰县农会理事长。時国民政府推行训政,世亨深维党義,夙所懐负,一见诸行事。民国二十六年,七七變作,日寇内侵,我迫於義戰,戰多不利,大军计退,日寇益恣肆。
二十七年夏五月,徐州数邑尽陷,寇据丰县城縰掠,世亨時任丰县县党部执行委员及常务委员,平昔自標置,於是躬集乡人,不匝月,得持械者过百人,简练皆可用,起为抗日游击队,于大军犄角。
八月某日,諜者告,丰城寇骑二百余,将出城南掠食,即疾趨苗城河之陈庄河口,伏击之,寇尽披靡,杀馘十餘人,获新式马枪四支。先是寇恃胜,纵横无所顅忌,至是,不復敢纵掠,民气亦震动。
是時董公玉玨为丰县县长,兼丰县义勇壮丁常备队总队长,秘书黄体润兼副总队长,世亨隸其部,领第三中队,已而益出募聚,即领第二大队,時人约而称之曰“丰常”,丰常尚有他队,然以世亨较知名。
玉珏、体润得世亨重威,輒推锋而前,所向有功,昔曾文正公论治兵,有曰:“以忠义之气为主,而辅之训练之勤。”世亨实师法之,故所部多敵愾,且重纲纪,能用民,民尽为耳目。中国共产党发其红军号令,建政府旂,名曰抗日,实则陰以坐大。日惟威脅我游击队,又陷民以微利,即钳制之,荡家變身,善良者,雖孤巖穴,亦不能脱免。
民国二十九年,是年六月十四日,黄河支队五千余,由彭领之,突袭丰常于苏、鲁边界区之便集,孙庄,鬼庄,刘老庄等据点,除第二大队,第一第七两大队,按一日夜,彭被創走,四嚮迭战,歷半截,而丰常威势愈大。
民国三十年六月,省令改丰常为丰县保安旅。旅辖若干团,彭为第二团团长,兼丰县第四区区长。四区在丰西,邻单县、金乡、鱼台,併沦於赤区,其首彭雄、唐亮、杨勇、王秉章、李贞乾、郭影秋于负险丰砀两城之日寇,互出犯境,世亨輒擊走之,我远遣兵为奇襲,以困两敌,敌愕出不意,往往被创,懼即远烈士,丰西失地盡復。大利运输,因国军恒以鲁南、豫东、皖北间为孔道,丰西、丰南又为所必经,终大战而得保。
迨三十四年秋日寇请降,国家整军,将丰县保安旅缩编为一个保安团,世亨辞去军职,斯时红军势转张,脅民附合益甚,国民党苏省党部,计惟世亨胜丰县党任务,即起世亨为丰县县党部书记长。
明年七月,丰民选之为县议员,寻被推为县议会议长,于县长董公玉珏極相得,询谋无不合,县政一新。其建置之大者,为设学校,浚河道,筑公路,扩电讯,均农田,清税賦,达民情,民皆为乐用。是时丰境外皆共军,而得全者两年所。
三十七、八年间,济南、徐州、蚌埠、相继陷,江以北,事不可为,彭遂失所。
中华民国五十三年元月十五日黄体润谨撰。
三、
从黄体润的日记中,我们能解读出,中共丰县县委活动的主战场就是首羡镇。(即:单县、金乡、鱼台的交界地区)文中提到首羡镇的便集、孙庄、鬼庄、刘老庄等地,均是首羡镇的村庄。
提及的彭雄、唐亮、杨勇、王秉章、李贞乾、郭影秋等,是活跃在湖西区的主要领导者,他们战斗的身影,从黄体润的日记中能看得比较清透,湖西区在抗日、解放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将永载史册。
(田效民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371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