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从去年12月15日启动“村娃杯”丰城手工挂面文学摄影大赛正式启动,到年2月20日截稿,短短两个多月的时间,陆续收到众多作者投稿。其中有在省城乃至深圳工作的丰城籍人士,亦有邻近县市的作者,有在读研究生,亦有初中学子,有年逾古稀的老作家,亦有年方十几岁的文学新人……精彩画面、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丰城手工挂面这一传统美食的拳拳之心、眷眷之情。乡愁的滋味,不仅仅是看得见的青山、望得见的绿水、忘不掉的青砖灰瓦青石巷,还有千百年来老祖宗留下来的舌尖上的美味。
经主办单位授权,《丰城文旅》自即日起选登部分投稿作品,以飨读者。不需要投票,喜欢就行。
《村娃·面》(熊广平摄)
挂面汤清亦浓情
文/傅晓蔚
今年冬至,六七位在广东的老乡来深圳的大哥家小聚。这天老家有吃面的传统习俗,大家自然就说起家乡丰城的挂面,都感叹小时候的山泉水煮挂面,不泥、不粘,不乱,唇齿溢香,口舌生津,令人回味。想想乡亲们有这么味美的东西作铺垫,寒冷的冬至又实在是个温暖的日子……
这时大哥从厨房出来,说附近就有一家我们丰城人开的面馆,面馆也只做挂面,不炒菜,每次都很多人排号去吃,去晚了还没有。大哥说不如今晚就去那里吃面,这一提议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赞同。
傍晚时分,我们一群人从大哥家附近的“水湾站”上了地铁,不过数站地来到“渔二村”,刚出站大哥指指对面,望去,无灯红酒绿的招牌,无高大显眼的门面。寻不到踪迹,大伙稍有些迟疑,还是将商铺扫了一遍,在中间的位置,看到很不起眼的小门脸,挂着一块“迎面而来”的小招牌,于是穿过马路,径直向面馆走去。说实话,心里还是有些许落差,我站在面馆门口仔细端详,餐厅面积不足二十平方米,陈设简单,摆着七八张餐台,由于厨房不足,有些餐具就摆在外面,但摆放有序。此时里面已坐了许多顾客,厅堂有台电视机醒目地挂在墙上,电视正播放着“江西村娃实业公司”传统手工做挂面的画面。光与影变幻中,和面、压面、划条、开条、分条、搓条、盘条、有条不紊,醒面、上筷、扯面,精工细作。特别是晒面,在一片绿水清山背景下,晓风岸边无数柳丝垂下一片银色的世界,每道工序没有机器,都是些六十岁左右的老妇手工制作,难怪丰城的挂面蕴藏着时光的影子、岁月的绵长……左右两侧也挂了一幅幅挂面的图,间隔地贴着三个京剧花脸脸谱,和几幅各种体“面”字的书法作品。各种画面相呼应非但不显冲突,反而平添了几分艺术气息。原来老板就是我们县城的,大哥的一位农机厂下岗的老同事,也是位充满传统文化的情怀的人。
我们各自找凳子坐定,大家便聊了起来。小时候,农村人家里来了客人,通常会煮一碗挂面,然后面上铺上一个金闪闪的煎蛋,有的还打三个蛋,客人们通常会客气一番,吃时和主人争夺着把蛋拣出。遇到走亲戚的回来时往往会有人打趣,问有不有吃挂面荷包蛋,无论有没有吃,答的人会说吃了,说着满足地摸摸嘴。其实过去农村普遍生活拮据,招待客人不是每次每家都能拿出鸡蛋或肉等什么煮面,那怕是一个鸡蛋也许是平时省下用来换油盐的,一碗挂面也代表主人热腾腾的心意,这样的回答不但东家有面子,做客人脸上也有光。那时我家来客人,母亲煮面条时总把我们支走,因为有小孩在客人无论如何是不忍心吃的,特别是那鸡蛋,更是要和东家推来推去的,母亲除了把我们小孩赶走,还会和大多数真心待客的人一样,不把黄灿灿的煎蛋铺在面上的只顾“脸面”,而把荷包蛋放在面里,客人吃着吃着冷不丁就吃到蛋了,但为时已晚,自己吃过的,就不太好再拣出来,人们戏称“埋地雷”……
不一会儿面就端了上来,大哥进去拿了一小碗腌制的辣椒圈,放到桌上,这样轻车熟路,相信他也时常光顾吧。面端上来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实在,尝一口,的确是地地道道家乡挂面的味道,卤多面实。口味咸淡适中,汤既不清淡,也不浓郁,拿捏得恰到火候。卤子荤素搭配,将肉片、豆腐干、藕片和蔬菜相配,别有口感,刚才的一些落差,现在似乎也消解的差不多了。说实在的很对我胃口。于是自顾吸溜起来。
说起吃面,大家眉飞色舞,甚是兴奋。一位邻家大哥说,家乡的挂面煮泥鳅最好吃,另一位老兄说还有用蘑菇煮也好吃……大家你一言我一语,面吃得津津有味,似乎扑面而来的香味,夹杂着刚开春鲜嫩泥鳅带着新翻的泥土的芳香,或粘着一阵阵雨后花草雨露的蘑菇的清香……吃罢面,老板干完活,出来陪我们聊天。他说他老家是丰城泉港,自古就有手工做挂面的传统,现在的““江西村娃实业公司”正把家乡这一传统产品精耕细作,推向市场。他自言是搞机械出身,做餐馆还是首次,餐馆没有雇人,和家人一起,起早贪黑的忙,但也乐在其中。我问他:你这面是什么风格?老板真诚的说,也没有风格,就是根据客人的口味不断的调适,用一份诚心而已。他说他还要开分店,已有好几家合作商有意向。
他接着说,他用的是从我们丰城“江西村娃”定期货运过来的最新鲜的挂面。煮时水到度就要沸腾,面汤的沸点要低于纯水,开锅后温度还不太高就会溢锅,面汤溢出来,若是手忙脚地点冷水或撤火,这样的面条始终处于半煮半泡的状况下口感自然就差。如煮面水开后下面煮沸之后换成文火再舀入一瓢清水称“断白”如省去这道工序,面条的嚼劲就差不少。我闻言忽有所动,也有所悟。面中有情,面中有心,吃者自知。
记得我也在深圳南山见过一家叫“面面聚到”面馆,门脸左右各一块木匾,黑底白字一幅对联,“生面熟面面面聚到”,“早来晚来早晚要来”。当时就被店家打动了,想既然早晚要来,何不早点来尝尝,进去便点了一碗细面,但总吃不出家乡挂面的味道,一问原来是即做即成的拉面,少了许多传统工序细致的温情。
我们一行人告别出来时,看着不起眼的招牌,我想我亦会常来,只为“迎面而来”的那一份诚,那一份心,那份可口的面,那一份浓浓的乡愁……
有一次在广州地铁上,听到一个男孩说你这“清汤挂面”的真好看,我回过头去,只见亭亭玉立的女孩一头如墨的长发,一丝不苟地垂在泛起红晕的脸颊旁,我的心突然被针刺了一下,我想能说出这样话的人,一定像我一样有着浓浓的挂面情结,我再仔细看看那女孩,朴素清丽多像我故乡的女孩。抑或她就是故乡的女孩,正如故乡的挂面虽然漂泊千里远离故土,但依然原汁原味深受欢迎。
俗话说“上车饺子下车面”,这里所说的面一定是挂面,正如家乡的冬至或寿宴一样,只有历史悠久,工艺古老传统的手工挂面,才能胜任承载人们深沉的祝福,也只有如丝的挂面,才能了却对母亲对亲人对家千丝万缕的思念。我想出门在外不管一路多么坎坷满身疲惫,一回到家就有热气腾腾的挂面,盛入白净的瓷碗中,即使肉呀鱼呀蛋呀什么都不加,只有蒜泥、生姜、香菜、葱段,把它均匀地撒在色泽鲜嫩的挂面上,低眉之间那浓郁悠远的香味扑鼻而来,泌入心脾,想起来该是多么温暖的画面……
家乡的挂面,因为饱含人们最初情感的水土,即使是“清汤挂面”也情意浓浓……
《幸福夫妻》(阿红摄)
记住乡愁(外一首)
文/罗贤国
江水悠悠
西下的太阳映红了农家小院
村妇不停地揉着面团
娃儿们围着面架欢快地奔跑
实打实的挥汗如雨
业精于勤莫过于此
有根有底的丰城挂面
限量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公道道的价格
司马青衫的情怀
的确
挂灯结彩的时候
面面皆到的祝福
是你的初心
可心如意的挂面
以夜继日的劳作
让品质日益丰盈起来
你热腾腾的样子
记忆总是那么温暖
住在心底的情思
乡土难离
愁绪割舍不断
的确
挂肚牵肠的诗句
面对每个思乡的人
一面之缘
还记得我燕尔新婚的时候
母亲端上一碗热腾腾的丰城挂面
挂面里有三片肥肉
母亲对妻子说
用筷子在面里面
顺时针搅动三下
逆时针搅动三下
再把面吃完
我不知道其中的寓意
看见妻子娇羞的把面吃完
我仿佛看见未来的日子
在挂面中闪闪发光
历经千帆归来
人间烟火正旺
今夜
我亲自下厨
煮了两碗面
我对妻子说
一碗敬过往
一碗敬远方
确认过眼神
颔首之下
心头之上
再也没有谁潦草离场
一碗丰城挂面
足以慰风尘
《巧手牵动千万家》(丁成英摄)
如果您有心得,也可整理成文字,或记录下瞬间,和大家一起分享。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329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