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新闻 >> 正文 >> 正文

任桃英我将痴心向明月唯愿明月照宜春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18-1-9

痴心不改宜春月

任桃英

金秋9月,美丽的吉林延吉市,年中国节庆全国交流大会在这里举行,会议的主题是“以文化塑造品牌”。我很荣幸,受邀参与了这一年度盛会,并与来自全国各地其他8位同志一起,被授予“中国节庆事业贡献奖”。

又一次代表宜春站在领奖台上,我心潮澎湃,感慨万千。我深知,这项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荣誉,而是宜春这座城市的荣誉,是中国节庆委员会对月亮文化节的高度认可,对宜春持之以恒锻造月亮文化品牌、打造月亮之都的高度认可。我深知,退休之后步履无论行经何处、书香如何浸润心田,自己对于月亮文化节的那份牵挂始终不曾淡化,对于培育壮大月亮文化的那份情怀始终不曾消减,对于打造月亮之都的那份痴心始终不曾改变。

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血脉,也是解读一座城市的密码。宜春文化底蕴深厚,在多年的历史中,先辈创造出了灿若星辰的耕读文化、禅宗文化、红色文化、生态文化,也孕育出月亮文化这朵绚丽的奇葩。宜春的月亮文化,经历千年传承、多年培育,现在已经将先民的对月崇拜演进为一种经典的地方民俗,已经将月亮的普世价值演绎为鲜明的地方文化,已经将一座江南的小城演变为人人向往的最佳养生地和最美赏月地。

缘起——源于一座山

宜春城郊有座山,叫明月山。明月山的来历有三说。

一是因物而名。史书记载:“山上有石,夜如月光。”唐代大诗僧齐己为此赞曰:“山称明月好,月照遍山明。欲上诸峰去,无妨夜半行。”

二是因人而名。明月山下有个夏家村,村里有个姑娘叫夏云姑,小名“明月”,美丽出众,聪慧过人,南宋高宗时被选入宫,后成为宋孝宗赵公式的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成恭夏皇后。村里人以她为荣,以她为贵,为了纪念她,就称此山为明月山。

三是因传说而名。传说当年嫦娥为保护后羿的仙丹不被蓬蒙偷取,抱着仙丹跑到了明月山下,蓬蒙穷追不舍,眼看仙丹就要落入坏人之手,嫦娥情急之下就吞下仙丹,然后从明月山奔月而去。嫦娥在月宫中非常寂寞,常常因思念后羿和亲人而伤心落泪,“泪飞顿作倾盆雨,化作温泉流人间”,相传,明月山下的温汤温泉,就是嫦娥的眼泪。温汤温泉富含硒,巧合的是,硒这个元素,在古希腊语言中,就是月亮女神。此外,明月山的蟾蜍望月、玉兔守月、八戒馋月、六龟拜月、金鸡啼月等景点,每一处都有着让人津津乐道的动人故事。

明月山的柔美月色,最宜与月神游、对月抒怀,历代以来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激发出无数于松风竹月间的深情吟咏。韩愈、郑谷、陆希声、张商英、辛弃疾、范成大、黄庭坚、朱熹、徐霞客、严嵩等许多历史名人,都曾游览明月山水,他们或参神祈雨,或挂冠归隐,或寻幽探源,或访友讲学,或考察山川地貌,对明月山都情有独钟。唐朝大文学家韩愈写下了“莫以宜春远,江山多胜游”的千古传唱,南宋大理学家朱熹发出了“我行宜春野,四顾多奇山”的由衷赞叹,明末著名地理学家徐霞客记录了“观日景如金在冶,游人履步彩云间”的奇幻丽景。

根深——藏于一方地

月照古今,人类对月之传说由来已久,月之崇拜亘古未变。宜春人民对月亮特别的钟情,也特别的崇拜,历经岁月洗炼,积淀、传承了丰厚的月亮民俗。

中秋拜月。自唐代开始,宜春逐步兴起中秋拜月风俗,各地望族都会举行隆重的拜月仪式,这种风俗影响到民间,逐渐演化出请月、祭月、拜月等一系列程式,场景虔诚、庄严、神圣。

火龙追月。宜春袁州、丰城等地有“火龙追月”的习俗,每到中秋时分,人们祈愿“舞火龙、避邪凶”“舞火龙、日子红”。火龙追月近观动感十足,似火龙翻腾,远观曲曲盘旋,似惊龙游走,气势磅礴,极为壮观。

放荷花灯问月。中秋时节,宜春人民也喜欢在小溪池塘、湖泊河流放漂一盏花灯,以此送去对远方家人的问候,寄托对失去亲人的思念。

放孔明灯梦月。千百年来,宜春民间还流传中秋节放孔明灯祈福活动,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已的愿望,然后放飞苍穹,祈求梦想成真。

民俗的力量是强大的,体现在日常,便是将月亮融入了宜春人的生活。

比如孩儿玩月。宜春的孩儿自小便会唱很多月亮的童谣,如“月光光,夜光光,月光底下好插香,东一拜,西一拜,拜得明年好世界。”又如:“月晓公公,担担水桶。桶里掺包盐,走到上屋前。上屋前,在打鼓,来到袁州府。袁州府,在打锣,转到秀江河。秀江河里泡根竹,疙得就发哭。上上下下公式得船,急得螺螺转……”孩儿的赏月,是把月亮当作玩具、当作伙伴,因而多了几分天真,几分冥顽,几分神秘,几分童趣。

又如文人赏月。宜春的文人很善于借月亮来表达情感。唐代“芳林十哲”之一吴罕寻着城中的明月感怀:“千门胜景对山开,十里晴街柳漫摇。日暮乌啼烟际寺,夜深人上月明桥。”北宋宰相王钦若寻着松间的明月吟诗:“春渍苔纹沿石塌,月含松韵杂吟声。”袁州通判蔡楠寻着梅林的明月状景:“万点琼英散不收,孤城月堕四山幽。”袁州知州赵资道寻着竹下的月影赋诗:“风前萧萧声敲玉,月下玲珑影碎金。”南宋的宜春大文人张嗣古,在一片芦花中寻月:“撑破芦花波底月,淡烟衰草不胜秋。”清初,陈为龙回到宜春,乘一叶扁舟在秀江中寻找故乡的月:“力倦归来舟楫好,呼童载向月明中。”许许多多赞美月亮的诗篇,为宜春的月亮文化积淀了极其丰富的文学内涵。

勃发——兴于一个节

为让高悬于天际的月亮真真实实地落在宜春的地上,从年开始,宜春依托自身丰厚的月亮文化资源,开始举办起一年一度的月亮文化旅游节。

十年来,我们的目标非常明确。从第一届开始时,组委会就提出,要把月亮文化节办成城市的名片、企业的盛会、招商的平台、市民的节日,让月亮文化引领宜春走向世界,这个目标从来没有动摇过。我们坚持系统规划、分步推进。前五届为第一个周期,办节模式是政府主办、县市合力,侧重于月亮文化资源的挖掘整理和月亮文化框架的构建;年进入第二轮周期,办节模式是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侧重于丰富月亮文化内涵、发展月亮文化产业、打造月亮文化品牌。十年来,令我自豪的是,宜春每届月亮文化节的举办,都堪称是一次对月亮文化的生动诠释,对宜春之月的华美演绎,对宜春知名度、美誉度的一大提升。

十年来,我们一直坚持保留经典、推陈出新的办节理念。保留经典,就是保留民俗文化的经典。对宜春流传久远的“中秋拜月”“火龙追月”“放荷花灯问月”“放孔明灯梦月”等民俗,我们通过整合、规范、提升,使之成为了节庆的经典。推陈出新,就是每年一个主题,做到常办常新。

 这十年来 

年第一届的主题是“团圆和谐发展”,目标是打造一轮最圆的月亮,因在全球首倡月亮文化,宜春一炮打响,赢得了国内外的广泛







































拉萨治疗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医院呼和浩特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xw/1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