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海丰地处沿海。北面为东北-西南走向的莲花山脉,一系列高山如同天然长城,阻隔了濒海地带与中原内陆的交往。南面有着长达几百公里的海岸线,且海岛港湾众多。这三面封闭一面向海的地理,在保留比较独特并相对独立的区域海洋文化的同时,却也成为了海盗滋生的温床。据悉,在元末明初之后,倭寇四起,致使明、清两代均实行海禁。朝廷在沿海广设兵寨卫所,海岸线实际成了前线。其时的海丰就成了官兵与海盗的战场,双方你进我退或相互守望的拉锯式斗争持续了几百年。基于这样的背景,海丰县城就有了所城、县城合一的海丰城、东城、新市寨三城。
其他城有卫所制度产物的碣石卫城、甲子所城、捷胜所城,还有后来的坎下城以及陆丰县城、众多俗称“城仔”的古堡和炮台。出于自卫,民间在此期间纷纷筑寨自守,海丰现存的古寨大多为这个时期所建。甚至海盗也筑寨用于当时的割据,如龙牙营寨。
市区坎下城
沿海沿路沿河分布海陆丰城寨大体可以概括为沿海沿路沿河分布,如前所述的卫城、所城、炮台、古堡为沿海布防。沿路的则为鹅埠巡检司城、海丰县城、陆丰县城、参城,还有官田寨、金刚围寨等数量众多的民间围寨分布于大小路中。
水路为古代重要的交通方式,也是海盗由大海进入内陆劫掠的便捷通道,是以这一类的围寨也特别多。沿河分布的围寨以海陆丰四大河流螺河、黄江、乌坎河、赤石河为主,形成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陆丰大安-西南古寨群、海丰公平-黄羌古寨群、陆丰博美-内湖古寨群和海丰赤石古寨群。如地处乌坎河中游、八万河与陂沟水交汇之地的博美、内湖,单以内湖寨为中心的围寨就有“九湖十八寨”之称,“十八寨”分别是丽湖寨、头陂寨、西陂寨、沙陂寨、苑西寨、北湖寨、泫湖寨、莲湖寨、湖尾寨、大行寨、湖塘寨、桃园寨、百径寨、新寨、中心寨、陈厝寨、空寨。
值得一提的是公平-黄羌古寨群中,部分围寨因上世纪六十年代建公平水库拆毁淹没,但现在黄羌的数个围寨遗址如高岽寨显示,这里筑寨的年代可追溯至元明之前,深入挖掘可能会有更多的发现。
汕尾长沙湾古炮台
东圆西方长期以来,筑城的取形,基本上都是根据《考工记》的王城制度,建设方形的城池,海陆丰也不例外。但限于地形或或者出于风水的考虑,也有建不规则形状或圆形城寨的,碣石卫城就是一例,城呈椭圆形。可能受碣石圆形卫城的影响,呈圆形的围寨有陆丰大安的石寨、新寨,陆河的墩仔寨,半圆形或略带圆形的有博美的虎坑、内湖的沙陂寨。海丰县城以西,这样圆形的城寨没有发现,只有以南的长沙炮台(城仔)为圆形。在围寨内建筑布局中,海丰县城以东,寨门对正祠堂大门,街巷大多以祠堂(宗族)为中心绕寨墙横直分布,这样的布局可能受潮汕和客家的影响。而海丰县城以西的围寨,则是寨门进去为直街,尽头为一宫庙,通常为关帝宫,街巷以神宫(民间信仰)为中心呈现梳式布局,显然受广府村落布局的影响。
陆河的墩仔寨城寨庙宇的“城乡差别”官方城池供奉的庙宇都有规制,如县城一般都设有文庙(孔子庙)、武庙(关帝庙)、城隍庙、东岳庙(泰山庙)。
据海丰县明嘉靖志,海丰明代坛庙有先师庙、社稷坛、山川坛、城隍庙、名宦祠、乡贤祠和厉坛等。因为卫所制的原因,还有代指军神庙的旗纛庙,这样的城隍庙及旗纛庙在碣石卫城、甲子所城、捷胜所城均有设立。海丰县城现有的两个东岳爷庙(城东上埔的称外东岳庙),因位于东门或东门外还成了海丰故城考证的重要依据。
民间围寨除仿照官方城池在寨门楼上设立文昌庙、武帝庙等以外,还有设立土地爷(伯公)庙、三山国王庙、北帝(玄天上帝)庙、谭公爷庙等,限于官制都没有设立城隍庙和旗纛庙,如赤石新厝林古寨寨门楼上设北极真武玄武上帝,中街尽头设立协天大帝庙(内供奉关帝、关平、周仓、谭公爷、伯公)与寨门两相对应。
经初步考察,只有海丰梅陇官田寨因军屯的官方背景,在西南寨门外设立城隍庙,是现存围寨的一个例外。
赤石新厝林古寨
来源|中新网大潮汕
图|百度百科
文编|小钟
美编|小样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tc/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