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特产 >> 正文 >> 正文

云上江南系列丨江南诗性文化解读食在江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25/6/29
江南自古是中国最富庶的地方,特别是近古以来商贾阶层的兴起,追求别致乃至奢华的生活风尚,一直是这里日常生活的主旋律。图片来源于网络江南饮食大约有三个总体特征:一是江南人特别重视吃,肯在吃喝上投入巨额资产。自古就有“肆筵设度,吴下向来丰盛”的说法。也不只是在请客送礼时才饕餮一回,江南人在一年四季的日常生活中大都如此。清代的苏州人顾禄写有一部《清嘉录》,记载了当时当地一年到头的饮食习俗,它完全可以用来证明古代江南的吃喝是多么丰富和美好。二是江南人也十分会吃,肯在吃喝上投入巨大的精力和脑力。这其中的客观条件在于江南人物质基础的雄厚,因而可以尽享天下的美食美物。关于这一点,张岱在《陶庵梦忆》中有一则笔记:“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北京则苹婆果、黄巤、马牙松,山东则羊肚菜、秋白梨、文官果、甜子,福建则福橘、福橘饼、牛皮糖、红腐乳,江西则青根、丰城脯;山西则天花菜,苏州则带骨鲍螺、山查丁、山查糕、松子糖、白圆、橄榄脯,嘉兴则马交鱼脯、陶庄黄雀,南京则套樱桃、桃门枣、地栗团、窝笋团、山查糖,杭州则西瓜、鸡豆子、花下藕、韭芽、玄笋、塘栖蜜橘,萧山则杨梅、莼菜、鸠鸟、青鲫、方柿,诸暨则香狸、樱桃、虎栗,嵊则蕨粉、细榧、龙游糖,临海则枕头瓜,台州则瓦楞蚶、江瑶柱,浦江则火肉,东阳则南枣,山阴则破塘笋、谢橘、独山菱、河蟹、三江屯蛏、白蛤、江鱼、鲥鱼、里河鰦。远则岁致之,近则月致之,日致之。耽耽逐逐,日为口腹谋……”清代苏州籍宫廷画家徐扬《姑苏繁华图》而主观条件则在于他们肯在这些儒家士大夫不齿的吃喝小事上下功夫。由于不是一脸严肃的“肉食者鄙”神情,所以江南的饮食充满了可口而轻松的享受性质。在熙熙攘攘的市井中吃小吃,与政治家在餐桌上精神紧张的就餐方式,其味道与感觉当然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关于南宋杭州的市井吃食,至今读来仍令人向往和感慨不已。“向者杭城市肆名家有名者,如中瓦前皂儿水,杂货场前甘豆汤,戈家蜜枣儿,官巷口光家羹,大瓦子水果子,寿慈宫前熟肉,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涌金门灌肺,中瓦前职家羊饭……自淳祐年有名相传者,如猫儿桥魏大刀熟肉……五间楼前周五郎蜜煎铺……”(《梦粱录》卷十三)三是最关键的是要有文化和品味,它一方面不同于商人暴发户的山吃海喝,另一方面,也是对士大夫精英文化的一种校正,因为这些东西基本上不是从圣贤书中得来的,而是来自民间的聪明智慧和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研究。因而像李渔的《闲情偶寄》一类的吃喝玩乐教科书,也只能是江南文化的产物,它的主题思想就是:有条件要吃喝,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吃喝。正是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才能使吃喝二字获得它的本体论内涵:即一方面由于投入较多因而可以生产出各种精美食物,而另一方面则由于主体对吃喝享受的重视则可品味出食物的至味。这两个条件是缺一不可的,缺少前者就只能是一种“抽象的满足”,而缺少了后者则正所谓“茶饭不思”或“吃着没劲”。图片来源:苏州旅游官方微博以饮食文化著称的中华民族,许多食品总是和特殊的历史文化事件联系在一起的。而江南的吃食则尤其如此,一边吃着具有江南风味的美食,一边笑谈着和美食相关的人文旧事,这当然是对肉体和精神的一种整体性满足。文/摘自刘士林《江南诗性文化》(上海文艺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tc/38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