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字内容为音频节选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点击音频收听!
播讲:田洋
节目编辑:张欣哲程涵
小剧场配音:郭炜陈光
上周啊,讲了不少关于世界杯和球员的故事,虽说咱们国家在国足坛的存在感一直都挺弱的吧,可是要说足球在中国的历史,存在感那却是相当的强,不信您听听汉高祖刘邦和他父亲的这段对话:
刘邦:父亲,您来长安这么长时间了,天天这么伺候着,您怎么日渐消瘦啊?这些人有什么做得不到的地方,我让内侍再调换一些人过来。
刘父:唉,别看这山珍海味吃着,他们底下伺候着,可是周围没了说话的人啊,孩子,你老爹在老家的时候,没这么舒坦的宫殿住着,可是有一帮老哥们一起踢球斗鸡,那才叫享受呢。
刘邦:儿子明白了,您放心!我马上调集最好的工匠,在长安东边给您老人家造一个新城出来,把那帮老邻居都给您找来!
蹴鞠
您还别说,这汉高祖还真是雷厉风行,短短数月,就建了一座新城,还把老邻居们都给请了来一起玩踢球,把老爷子是高兴坏了,不过那时候不叫足球,叫蹴鞠。诶?难道早在汉代的时候大家就喜欢踢球了吗?
第一位球迷在中国?
世界杯一到,铁杆球迷一准儿是守在电视机旁边看比赛。可是举办世界杯的国家大多和咱们有一定的时差,就拿今年的俄罗斯世界杯来说吧,5个小时的时差,比较精彩的比赛都安排到了咱们的午夜,要是真的连续几个通宵,身体肯定顶不住。别说咱们了,早在汉代,就有痴迷蹴鞠的球迷送了命。
甚至有研究蹴鞠文化的学者说:“世界上第一个有史可查的狂热球迷在中国。”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在西汉初年,临淄一个名医——淳于意有一段记载,说有个叫项处的人,曾经来找他看病。淳于意诊断之后提醒他说:“您得的是痨病,不能再从事重体力活动,而且这个蹴鞠也不能再玩了”。可是铁杆球迷项处没当回事,蹴鞠可是他最大的爱好了,哪儿能放弃呢!于是项处仍旧以玩蹴鞠为乐,结果不久之后再次病发。没办法他只能又来找淳于意。
淳于意
这回,淳于意只能跟他说:太晚了,你只能活到第二天的傍晚。名医说的没错,第二天傍晚,这位狂热的球迷果然吐血身亡。虽说他不是熬夜得的病,但是我在这里也提醒一下广大的球迷朋友,比赛固然好看,该休息也得休息,别跟自己的身体较劲。
蹴鞠这项活动,其实和现代足球非常相似,它在汉代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了。因为早在战国时期,这个运动就已经是普罗大众钟爱的娱乐活动了。据《史记》记载,当时著名的外交人士苏秦到齐国游说齐宣王,他看到都城临淄里面,大家的生活很富足,有玩儿音乐的、斗鸡的、遛狗的、下棋的,还有就是踢球的。不仅在北方的临淄,在南方,蹴鞠这项运动也十分广泛,就比如说开头提到的汉高祖刘邦一家人就是蹴鞠的爱好者。
刘邦
刘邦为了让老爷子安心,下旨让人在长安城东,仿照原来故乡沛县丰邑的规模以及建筑群落,造起了一座新城,叫做新丰城。这可是1比1按照原样建的城,相似度达到了百分之九十九点九,有这么像?嘿,就为了检验这座新城的相似度,刘邦特意派人从丰邑老家带回了一条狗,那条狗还真把这里当成了原来的家!
于是刘邦把原来的邻居们都迁移了过来,而且还办了一个协会,这个协会由足球部和斗鸡部组成,刘老先生担任协会主席。
深受皇家宠爱的蹴鞠
有了汉高祖刘邦打头阵,此后西汉的历代皇帝和皇家贵族,都无一例外地喜欢踢球。后来汉武帝刘彻、汉成帝刘骜等皇帝干脆亲自上阵,当起了蹴鞠推广大使。
哟,这皇上都开始踢球了?没错!顺便说一句,皇上还把每次比赛都派人记录呢,也就是古人没有录制视频的新科技,要不人家的朋友圈肯定是集赞高手。每次汉武帝刘彻在踢球时,都会命令身边的一位文学水平非常高的侍从枚皋,写下《蹴鞠赋》来助兴,记录下自己比赛时的辉煌瞬间。那位痴迷赵飞燕姐妹的汉成帝刘骜,玩起蹴鞠更是废寝忘食,只要上了球场,上朝那就别想了。
朝臣们很担心,生怕皇帝踢球误事,于是大家都来劝阻。可是这汉成帝就迷这口儿啊,怎么办?最后大家集思广益,给皇帝普及了一款名叫“弹t棋”的室内娱乐项目替代了蹴鞠。这个“弹棋”怎么玩呢?晋朝人徐广专门写了一本《弹棋经》,里面是这样说的:“二人对局,黑白各六枚,先列棋相当,下呼上击之”。也就是说以自己的棋子去击弹对方的棋子。这么说吧,有点像是咱们现在孩子喜欢的弹球游戏。
咱们把话题拉回来,再说这个蹴鞠。因为皇帝都中意,所以从贵族到百姓掀起了蹴鞠浪潮,让蹴鞠在客观上得到了很大的发展,汉代就形成了非常成熟的规则。东汉人李尤曾经写了一部《鞠城铭》,里面如实记录了当时的球场,场地四周筑有围墙,球场是东西向,呈长方形;而球是圆的,这叫天圆地方。最有意思的是球门,两边竟然各有六个。
当然,这个球门和我们现代的球门不同,就是在地上挖个洞,球踢进洞里面就得分,嗯,有点像高尔夫似的。相应地,守门员也各有六名,各自站在球洞前严防死守。也就是说,在西汉足球场上,光守门员就有12人,而且就直接站在球洞前防守,进攻的球员难度可想而知。
所以那时的玩法还是直接冲撞的,比拼力量大于比拼技巧。后来汉代独尊儒术,倡导“温、良、恭、谦、让”,所以自然游戏也不能只拼力气了,蹴鞠也从一味的力量对抗变成了技巧游戏。
当时的球场上,两边也各有一名队长,双方一起推举出大家都认可的裁判员,而且是两位,防止裁判偏心“吹黑哨”。球员也不能故意犯规,要心态平和地去比赛,否则要被罚出球场,您听听,这个比赛规则已经十分完善了,和现代足球也有了几分相似。
宋代的足球俱乐部
汉代蹴鞠运动急速发展,除了皇帝爱玩,最重要的一点是:蹴鞠实际上还作为一种军事需要的训练项目。因为蹴鞠耗费体力比较多,所以它和骑射都算作军事训练科目,以踢球的方式来提升士兵的体力。
此后蹴鞠运动在历代的军营中都受到了极大追捧。到了唐代,马球代替了蹴鞠,成为军中首选的军训项目。但在民间,蹴鞠依然是大家最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您可能不知道吧,就连诗人杜甫和李白都是踢球高手。唐代的足球有了长足的发展,踢法都至少有五种。而且球本身也有所改变:因为汉代讲究天人合一,所以选择用4片牛皮来缝制,代表一年四季。虽然有讲头,可是实用性不强。
到了唐朝,为了让球更好踢,不仅选择12片来缝制,甚至出现了用动物的膀胱制作的充气足球,这就和现代足球已经很相似了。最关键的是,汉代的“六球门”打法被放弃,出现了真正的“球门”,场地有点像现在的排球,在场地中间设了一面大网,网的上部有一个洞,双方站在网的两侧进行对抗。网上的洞叫“风流眼”,谁把球射进‘风流眼’中,就得一个筹码,最后谁的筹码多就谁胜,我们经常说的成语“略胜一筹”也就是出自这里。
不过要说起唐代足球最大的亮点,倒不是形式的改变,而是女子足球的出现。唐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记载了一个叫张芬的女孩,她在庙中踢球,球可以踢得高过半座塔,大家看了都十分惊奇。唐代官员康骈在《剧谈录》中还提到了一个“潘将军失珠”的故事,里面提到了一位踢球的唐代女孩。当时她在街边,正好有一个当兵的把球踢到她身边,她快速起脚,将球踢了回去,这一踢竟然将球踢得高达几丈,围观者都看呆了,想不到这位身穿破衣服、脚踏木屐的女孩,脚下功夫竟然如此厉害。
当然这些都是业余球员,您可能问了,还有专业的哪?没错,在唐朝,宫中会定期举行女子足球比赛,参加比赛的,就是宫里面的宫女!您不相信?咱们有诗为证,唐朝诗人王建在《宫词》中就有“殿前铺设两边楼,寒食宫人步打球”一句,说的就是在寒食节这天,宫中举行女足比赛的场景。
虽然唐代喜欢踢球的人越来多,军事训练里面也有这项科目,但是没有人拿踢球当生意做,也就是没有职业球员。到了宋代,蹴鞠这项运动一下子被“商业化”了,有了专门从事蹴鞠用品买卖的行当,而且他们居然还有自己的品牌,什么“熊掌”、“葵花圆”等等。
更有意思的,甚至已经出现了大量的行会组织,北宋有“角力社”、“圆社”,南宋则有“齐云社”、“角抵社”、“锦标社”等等。这些社团内部分工详细,有负责内勤管理的、有负责训练的,还有负责对外宣传招聘的。您是不是觉得很像现在的足球俱乐部呢?
热闹的民间足球团体
您可别以为这些社团是装装样子,他们的运营方式跟现在的俱乐部十分相近,有多相近呢?咱们举个例子啊,比如这些社团中的会员可以实行“自由转会”。“转会”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当地的社团填写履历表,然后就要约定“撞案”时间。
什么是“撞案”呢?实际上就是要进行技能测验。毕竟为了成绩,总不能没有标准。有的社团将“撞案”标准订得很高。如“脚头”一项,就是用脚颠球,要求测验者双脚各连续颠下,且双脚不得相杂,球要颠得平稳,不得忽高忽低。这个标准,放在现在也不算低啊。不同的社团,根据自己的规模和运作能力不同,对于测验的内容和标准也不一样。
说白了,和现在既有AC米兰、皇家马德里这样的豪门,也有很多规模不大的普通俱乐部一样。就比如我们刚才提到的“齐云社”,就是南宋时期非常大的一家社团。而且所有的社团都有一定之规,这些规矩还十分人性化。比如不许作危险动作,还有什么“狂风起不踢,酒后不可踢”等,这些规矩都是为了保护和培养球员。就这样,经过各大社团的培养,宋朝出现了很多的优秀球员,不少还都成为了风云人物,比如传说中的李邦彦就是“踢尽天下球”的超级玩家。
宋代民间团体都这么热闹,那宫廷蹴鞠的发展就更迅速了。宋太祖和宋太宗都非常喜欢蹴鞠运动,朝廷里也有专门的足球队,水平远高于民间球队。各种节庆活动都有专职的蹴鞠艺人进行演出,感觉像是花式足球表演。而且整个表演的仪式很完善,在《东京梦华录》中就记载了具体的过程,赛前有奏乐,赛后赢球还有丰富的奖品奖金。与此同时,北方的辽国和金国,随着使节的交流,也对蹴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多感兴趣呢?
这么说吧,就连辽国册封皇后的仪式和金国金太宗的登基仪式,都有蹴鞠的表演。不过可能他们发展比较晚,所以辽金朝廷都十分看好中原球员。在公元年发生的“靖康之难”中,金人将徽宗,钦宗二位北宋皇帝和大量宫妃、皇子、宗室人员掳去的同时,甚至还指名点姓,特别抢走了若干优秀球员。
宋朝灭亡之后,元代的皇家贵族对蹴鞠就没什么兴趣了,这项运动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到了明代,首任皇帝朱元璋也特别反感蹴鞠。他觉得当时很多官员因为沉迷于蹴鞠而荒废了政务,加上很多青楼女子还常用蹴鞠来吸引顾客,所以在他心中,蹴鞠不仅不是一项职业化的运动,而且更是下流、低俗的代名词。
于是,这小小的皮球,从国民运动一下子变成了过街老鼠。不但宫廷中没了蹴鞠的身影,连民间也没几个敢玩了。到了清代,顺治皇帝也曾口谕禁止踢球,对蹴鞠要“即行严禁”。后来,康熙和乾隆两代皇帝干脆明令禁止蹴鞠运动。慢慢的,这项运动也就不再受到民众的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乌鲁木齐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tc/2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