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一、丰城概况及历史沿革
丰城市位于北纬27°42′至28°26′,东经°25′至°26′,居江西省中部,赣江下游,鄱阳湖盆地南端,东临进贤、临川,南连崇仁、乐安、新干,西接樟树、高安,北毗新建、南昌。全境南北长70.5公里,东西宽74公里,市域面积平方公里。赣江自西向东北斜贯市境,将丰城市分成两部分:赣江西北部丰城人称为“河西”,面积为平方公里;赣江东南部丰城人称为“河东”,面积为平方公里。
丰城市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南北高,中间低,以玉西岳为最高,海拔9米。全市山地占8%,丘陵地占7%,低丘岗地占56%,平原占27%,水域占2%。河流以斜贯中部的赣江和境北缘的锦江、肖河、抚河为主。全年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平均气温15.3℃~17.7℃;光照充足,全年日照时数.7小时;雨量充沛,年均匀降水量.1毫米;霜期较短,无霜期天。生长季长,农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季。畜牧以耕牛为主,平原多养水牛,山区多养黄牛;农家多养毛猪、奶山羊、长毛兔等;家禽以鸡鸭鹅为主;鱼类以鲤鱼、鲫鱼、鳜鱼、鲇鱼及蚌、甲鱼等为主。矿藏以煤为主。
丰城历史悠久。丰城地域在1万年前新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劳动生息。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的春秋战国时期,丰城先后属吴、越和楚国辖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到西汉景帝前元四年(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期间,丰城属淮南国(即九江郡)。景帝中元元年到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公元前年—公元年)属豫章郡南昌县管辖。东汉建安十五年(年)割据东吴的孙权划南昌县南境设富城县,县城设于富水之西,此为丰城建县之始。西晋太康元年(年),移县治于丰水西(今荣塘墟),改名丰城县。南朝梁武帝大同二年(年),以县大难治,割县之东境,分立广丰县(县治于今石滩乡故县村和港塘村)、新安县(县治无考),与丰城县(县治于荣塘)均属江州巴山郡管辖。至陈永定、天嘉年间(—年),并新安入广丰县。隋开皇九年(年),并丰城入广丰县,三县复合,属抚州总管府辖区。隋仁寿二年(年),避皇太子杨广讳,改广丰为丰城。隋大业十二年至唐武德四年(—年),县治毁于战火。唐永徽二年(年),移县治于赣江东岸(今剑光镇),隶属江南西道洪州都督府。唐天祐二年(年),避梁王朱温父朱诚讳,改丰城为吴皋县。后唐同光元年(年),后梁被灭,复改吴皋为丰城。宋隆兴二年(4年),丰城隶属隆兴府辖地。元至元二十三年(年),以丰城户满五万,升县为州,称富州,先后隶属江西行中书省隆兴府、龙兴路辖域。明洪武九年(年),改富州为丰城县,隶属江西布政使司南昌府,直至清代。民国元年(年),江西布政使司改为省,下分4个道,丰城属豫章道。民国十五年(年)废道,丰城直属江西省辖。民国二十一年(年),省下设行政区,丰城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二十三年(年)专员公署由新干迁至丰城。民国二十四年(年)4月24日,全省缩改为8个行政区,丰城属第二行政区。民国二十六年到二十八年(—年),全省扩改为11个行政区,丰城属于第十一行政区,专员公署仍设丰城。民国二十七年(年),避日军,县政府迁往罗山乡门楼岗村办公,三个月后复回县城。民国三十一年(年)全省改为13个行政区,丰城属第一行政区。民国三十五年(年),第一行政区设于丰城。年5月,县城解放,丰城先归属南昌专署管辖,年南昌专署与袁州专署合并为宜春专署,年丰城随属宜春专署管辖。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年8月宜春地区撤销,改为宜春市,丰城为江西省辖市,暂由宜春代管。年7月,丰城市由江西省直管。
丰城市名几经更改,大致有富城、广丰、吴皋、富州、丰城等,以“丰城”命名时间最长。传说西晋永平元年(年),丰城县治曾有“紫气上冲斗牛星”,县令雷焕挖狱基得春秋干将、莫邪雌雄宝剑(一说“龙泉、太阿”)。因此,丰城别名“剑邑”。
二、关于丰城方言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目前国外未见丰城话的相关研究成果,国内的研究成果也甚少。
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丰城方言的语法方面。最主要的语法成果见于本书作者陈小荷教授的著作《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世界图书出版公司,)中,该著作对丰城(荣塘镇)方言的音系、代词、形容词、动词后加成分、主观量范畴及相关句式、疑问句、非疑问句语气词、“取得、给予”句式、程度副词“伤”等方面作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另外还有《丰城市铁路镇方言研究》(张米香,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对丰城铁路镇的语音、词汇、语法进行了大致描写。还有就是论文:《丰城方言代词概要》(聂国春,)、《丰城话中助词“哩”的考察》(周根飞,)、《谈丰城话里“起”的一种用法》(王淑清,)、《江西丰城话“拿”字浅析》(万里阳,)等。此外,在刘纶鑫的《客赣方言比较研究》()、陈昌仪的《赣方言概要》()、《江西方言志》()和《丰城县志》()中对丰城话的某些语法现象作了简略的介绍。
丰城方言的语音研究成果不多,主要有本书作者曾莉莉在《丰城方言的连读变调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和《丰城方言的轻声和连读变调》(《方言》,年第2期)中对丰城(城区)话的声母、韵母、声调系统做了描写,并对丰城方言的连读变调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有关丰城方言词汇方面还未见相关研究成果,只有本书作者曾莉莉的一篇有关方言文化的论文《从丰城方言的避讳语看赣地的避讳文化》(《宜春学院学报》,年第3期)。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
丰城方言属于赣方言,赣方言的分布区域主要是江西中部、北部和湖南东部,丰城正处于江西赣语区的中心位置,因此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受其他方言影响较小。丰城话属赣语宜浏片,方言内部有些差异。本书描写的丰城话是丰城城区(原剑光镇)的口语。本书的第一作者是丰城人,以城区话为母语,一直生活在城区直到20岁,现口语以丰城话和普通话为主;第二作者也是丰城人,以丰城荣塘话为母语,在荣塘镇生活至高中毕业,荣塘话除语音与城区话有所出入外(城区话入声分阴阳,荣塘话不分;城区话阴平与阳去混为一类,荣塘话阳平与阴去混为一类,调值都为35),词汇、语法都较一致。本书还有两个发音合作人:陆有荣,年生,初中文化,工人;熊冬珍,年生,初中文化,家庭妇女。这两个发音合作人均长期生活在丰城城区,口语为丰城城区话。
本书将两位作者关于丰城方言语音、语法研究的前期成果融入其中,以翔实的田野调查结果为依托,对丰城方言的语音、词汇、语法面貌及特点进行全面描写。全书分为三章,主要内容如下:
(一)语音部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纂的《方言调查字表》(商务印书馆,年)为调查依据,全面描写了丰城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及声韵配合规律,并将其与中古音比较,还分析了丰城方言的轻声与连读变调的现象及作用(选自本书作者曾莉莉的成果《丰城方言的连读变调研究》和《丰城方言的轻声和连读变调》)。同时还整理出丰城方言的同音字汇表,对丰城方言的语音特点作了描述。
(二)语汇部分。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资料室提供的《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方言》,年第1期)为调查依据,从二十九个大类对丰城方言的词汇展开详细深入的描写,这部分可覆盖丰城方言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量词、介词、连词、语气词等九大词类,还有一些常用的附加成分及成语等。有多个词条,可囊括丰城方言的常用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并对丰城方言的词汇特点、本字考、个体特征词作了分析。
(三)语法部分。以《汉语方言语法调查手册》(黄伯荣等,年)为依据,对丰城方言展开全面、客观的语法调查,主要分析了丰城方言较具特色的一些语法现象:丰城方言的常用词缀、代词系统、语气词系统;状态形容词及其他程度表示法;丰城方言的“得”;动词的体;主观量的表达;丰城方言的句式(比较句、使役句、处置句、被动句、双宾句、否定句、疑问句)。这部分内容的相关章节参考了本书作者陈小荷的论著《丰城赣方言语法研究》,但本书对丰城方言的语法研究有更多的拓展和更全面的描写。
本书附录选取了部分丰城方言的语法例句、歌谣和谚语等,并对其标注国际音标。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ls/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