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李氏
始祖唐吴王恪,食采郁林,子孙因家焉。恪九传至仲宝,其孙道、術始迁西义宁。道生少贤,少贤又生四子:轩、辕、輧、辂,分迁瑞昌县青盆及义宁磨刀石、桂堂里、樱田。輧之后再迁湖南平江长庆乡。至百禄,又自平江徙巴陵,清光绪30年()巴陵、平江、瑞昌、义宁诸支合修大全族谱。
岳阳东淇李氏
始祖希玄公,后唐同光2年()由江西南昌府铁柱观磨刀坑宦湘,开基于岳阳、湘阴界之岐山冲。至年,已传37代,共余人。宗祠在岳阳县东淇。
岳阳毛田李氏
始迁祖龙公,字万甫,号巨卿,宋咸淳元年()由江西丰城县铁树观磨刀山壁厢街迁湖南岳州金鹗山芭蕉盘。后其子分迁新墙松栎园(游港)、茅田聚龙坡(小港)、岩岭平地(石港)。
岳阳月田李氏
始祖纲公。南宋末年自平江迁此。年五修族谱。
岳阳李氏
始迁祖子铭公,明洪武13年()自江西湖茫迁湖南巴陵。清光绪16年()续修支谱。
岳阳八龟塅李氏
始迁祖大宝公,字明玉,自湖北蒲沂蓴川黄土墈迁此。
临湘响山李氏
始祖瑀公,居江西丰城湖茫里,子隆四公仕唐,封朝奉郎,唐末避难由湖茫迁居湖南岳州府临湘县楚冲里大冲源马王洞大竹园。至十七世祖清三公生三子:祥一居汀畈;祥二居沙滩;祥五,字应祥,号景缘,居响山。祥五裔至二十一派衍为思能、思贵、思任、思贤、思斌、思沅诸房。族谱创修于宋端平元年(),至年十九修。派语:尚德进序定,垂名宗正学,美大懋华英,秀升嘉显晫,泰运应祥麟,清时来瑞囗,恩荣启隆昌,忠厚昭谨悫,品成金在镕,本植玉宜琢,庆衍深根培,纯修至道握。
临湘王禾里李氏
始迁祖南金公,元末自江西丰城县湖茫迁此。年纂有族谱。
临湘西井李氏
始祖邦德公,迁居岳州木瓜塘,传若干世至祥公,号蒐,佐明太祖定鼎,以武功封昭勇将军,谥忠愍,由岳州迁临湘西井。族谱始修于宋端平元年(),清顺治9年()九修,年十七修。派语:先生培笃永彬荣,学正伦修士拔英,敦本联芳逢泰运,光增甲第绍家声。
华容桥头李氏
相传先世素居关中,唐贞观时有号江湖散人者隐居华邑,繁衍于全家冲,厥后分居石龙冲、七星墩等,自唐迄元,谱牒失散,因以元末时德一公,字行芳,为华邑桥头开族之祖。明中叶由华容迁湖北石首之天福公为石邑东山开族之祖。清顺治间华、石二邑创修草谱,康熙25年()、乾隆9年()、嘉庆6年()、咸丰6年()华邑续修。宗派:德正庚添仲言阳天。桥头续派:东楠先后惟文盛科名世代新石潭。东山续派:应乔子崇春时祖烈延家大(徽懿)孙谋师。合派:必有淳良起,本源自可祥,同宗传以信,远绍定荣昌。
华容李氏
一世祖仁用公,世居山东莱州府昌邑县八角井,宋宝庆2年()任荆州税课清理司,落籍石首县绣林山八仙洞。七子:廷发、廷兰、廷珪、廷瑛、廷臣、廷瑞、廷辅。廷发曾孙永清,元至正间迁华容章华台。廷珪后裔迁居华容梅田湖、新建、先锋、操军岳城寺等处。廷臣后裔迁居新河乡。廷瑞孙珙公,明初居岳州府,子永诚、永恭,永诚,明永乐间征云南有功,致仕迁居华容墨山金牛堰,后人分迁麻李港。永恭于永乐间迁居华容白竹寺,后裔散居护城之施家嘴和万庾康王庙等地。总祠建于石首江波渡刘田冈。石华二邑派语:(自六世始)金水木火土,谦良本性同,中和承祖德,豫顺必兴隆。有美循先绪,绍文广太昌,贻谋裕久远,兰桂定腾芳。
华容南山李氏
始迁祖明远公,字臣汤,南宋人,宋咸淳元年()因避兵祸逃至华容,落居长圻嘴(今终南乡夏家庙),称南山李氏。至年,在华容境内之男性人,女性人,聚居南山南竹村,分居三岔河、洪山头、城关等地,还有迁往监利、澧县和四川者。老派语:明宣宝昆士。原派语:玉水火廷伯,言从芳自人,世泽宗宣德,文章光永兴。南山支续派:春林开远秀,忠厚发祥荣,佳树培元盛,丹凤振和鸣。南山支新派:传家惟孝友,英才必昌胜,礼义遵先进,诗书耀后昆。南山李氏传至十五世一支迁县城北五里牌(今胜峰乡境内)。五里牌分支派语:永荣丙在学,斯文世嬴宗,大家思远裕,忠孝志齐从(南山支原派"世"字与五里牌支"永"字同是一代)。
华容县城南门李氏
始迁祖功盛公,明洪武17年()率兄弟子侄及眷属迁居华容县城南门。尊功盛之父权正公为一世,功盛四兄弟,支分四房。建宗祠于状元街,称章华台李氏。清乾隆15年()迁建宗祠于墨山之阳,地势居高,又称高李。清光绪19年()纂有族谱。原派:功全忠孝,启绪仁从,宏才大志,道隆裔宗。支德蕃远,青云长松,善惟继述,祥庆永逢。新派:发明振业,几会中庸,书相在是,田力如农,荣华再耀,福禄是钟,延平克绍,万事攸同。
华容时家圻李氏
始迁祖初公,字华田,名德卿,世居南安府南康县(今江西赣州市),庠生,元末明初从朱元璋征战有功,封官赐爵。至明成祖即位,退隐田野。因曾过华容时家圻,欣赏其山水,弃官后,于明永乐初年买船载资率家眷迁华容,落居于时家圻北头。年建宗祠于时家圻。原派:初志文传应,朝承代有人,家学可自新,继统绍先明。续派:勤书光祖烈,贻翼必隆昌,孝友为珍宝,忠良是义方,诗礼训子贵,道德守典章,品望超湘泽,鸿才大名扬。
祁东路塘李氏陇西堂寻根 祁东县路塘李氏:位于湖南省祁东县城连圩乡芦毛塘村路塘冲小组,系李世明第十四子(曹王)李明之后裔;自李明26系孙应麒公开湖南“邵阳八甲李氏”之后,其后人(李明第44代孙)李佑伦开祁东路塘李氏已传7代,现有40余户,余人。其后人无论是从政经商或务工务农,都是能遵祖遗训:从政者皆两袖清风;经商者商德高尚;务工务农者皆勤勤恳恳。祁东路塘李氏之后人无论其是固业家乡,或是异地从政经商,皆有先祖遗风,故能地地得人,人人得事。自佑伦公开路塘李氏至今余年来,蒙先祖荫庇,人杰地灵,皆家家婚姻美满,个个事业有成。 邵阳八甲李氏,又称“宝庆八甲李氏”,全称“宝庆梅塘八甲李氏”,是李姓中陇西李氏的一个分支。和“祁阳洪山李氏”“零陵普利桥李氏”同宗,为唐朝曹王世系李氏。其始祖致由公,[1]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颈大丘大桥李家迁居宝庆武冈龙宫乡三都水口杨家洲。子福八徙祁阳县,福八公次子君十九郎生三子,次子应麒(应奇),元延祐五年生,明宣德元年卒,由祁阳牛练塘迁邵阳市九龙岭杨林屋,生显公(嗣显),显公生森、宗、芳、圆,衍为八房。清嘉庆19年()始修族谱,同治元年()、光绪33年()、年、年续修,年建成“李氏八甲故里”牌楼。至年,已传25代,共余人。宗祠在九龙岭。班次: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方际其昌大),时长开佑增(材良映朝兴)。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洪山李氏: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新议班次:宏图恢先绪,群英跃龙门,廉明焕高洁,奕叶葆青春。该族名人李薰,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锐,曾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来源 以前邵阳县划为乡、都、甲三级,邵阳东乡(今邵东县)有富阳、新宁、安上、安平、梅塘、万安、仁风、太平、中乡、洪仁都等,每都下辖十甲。清末,邵阳县编为十八乡,五十六都,每都十甲。故“邵阳八甲李氏”全称为“宝庆梅塘八甲李氏” 发展 宝庆八甲李氏,自迁邵始祖应麒公定居杨林,已历六百九十余年,应麒公生一子,嗣显公,嗣显公生四子:森、宗、芳、圆,衍为八房,即曹家、杨林、田庄、大泉、檀山、白杨、石洞、周祥,均因地得名。 致由公--福八--君十八郎(子一:应鸾)、君十九郎(子三:应虬、应麒、应凤)--应麒(子嗣显)--嗣显(敦睦堂) 故里 李氏八甲故里,是邵阳八甲李氏的故里,位于九龙岭山下的杨林屋 李氏八甲故里,位置在湖南省邵东县的九龙岭镇柳塘村三叉路口。 家谱 陇西先祖 李昙(字贵远)51-李崇(字伯佑,开陇西李氏)52--李平瑶53(字尚德)--李信54(字有成,又名成旦,秦大将军)--李超55(字仁高)--李仲翔56(名大齐)--李伯考57(原名莲)--李尚58(名贾湘,成纪令)--李广59(号诚,字廷礼,飞将军)--李敢60--李禹61(字长禹,号子道)--李承62(号修文,讳丕)李宏63—李业64—李翚65—李善66—李尤67--李先68(字敬宗,号武)--李长宗69(字伯礼,号英山)--李君况70(字叔千,又名子期,别名高)--李本71(原名政本,号上明)--李恣72(字仲君,号子贤,又名忠)--李轨73(字文逸)--李龙74(字隆,号彦绪)--李艾75(字世绩,号明)--李雍76(字隽熙)--李柔77(字德远,号子坚)--李弇78(字季子,号养训)--李昶79(字伯坚,号严)--李80暠(字玄盛,又名馗,号克嘉,西凉武昭王、大凉皇帝)--李歆81(字士业,又名饮)--李重耳82(字景顺,号虔和,别名柏丹)--李熙83(字熙明,号孟良,又名仪)--李天赐84(字德真,又名懿)--李虎85(字起虎,又名文彬,号克权)--李昺86(字炳,又名光华)--李渊87(字淑德,唐高祖)--李世民88(字爵政,唐太宗)--李明89(曹王,又曰曹恭王,李世民第十四子)。 曹王世系 1代李明(李世民之十四子),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封曹王(曹恭王),被贬黔州任都督、刺史,疑谋反,唐武后时奉旨被逼自杀,于唐景云元年(公元年)灵柩归京师葬昭陵。生子五:俊、杰、价、偹、偲。 李俊(李明之长子),袭零陵王,南州别驾。 李杰(李明之次子),封黎国公,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年),则天后以武周代唐,诛杀唐宗室,李俊、李杰在武后垂拱时遇害。唐神龙初(公元年),中宗李显复唐国号,诸王子孙自岭外回还,□诏令李胤(杰之子)袭曹王。 李价(李明之三子),生一子:李臻(济国公,无后)。 李偹(即李备,李明之四子),自南州还,帝诏停胤而封备为曹王、卫尉少卿。备招慰忠州叛,殁于贼,无后。开元十二年(公元年)复封胤为曹王,胤死,胤之子戢袭曹王,戢死,戢之子皋(字子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年)袭曹王。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反,皋奉母逃民间,走蜀,谒玄宗,由都水使者升迁左领军将军,贞元八年(公元年)三月卒于位,年六十,赠右仆射。皋生三子:道古、象古、复古。道古生四子:纮、绰、绍、绾,皆无后。象古、复古皆无后。 2代李偲(李明之五子),材勇过人,被诬以罪,流放剑南,后封右武卫大将军,生一子:昌。 3代李昌(偲之子),生一子:训。 4代李训(昌之子),生一子:挺。 5代李挺(训之子),生一子:宗。 6代李宗(挺之子),生一子:瑜。 7代李瑜(宗之子),为四川遂州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令,归葬于眉之丹陵(今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龙鸪村),生六子:暀、昵、暕、曙、映、晴。 8代李昵(瑜之次子),居江西丰城县湖茫,生子二:曰戌(音xu,曰在戌之上,电脑中无此字)、晟。 9代李晟(昵之次子,非“西平王”李晟),生子三:伫、翊、立戈(音ge,左立右戈,电脑中无此字)。 10代李立戈(晟之三子),生五子:巖、崇、峤、崧、专。 11代李崇(立戈之子,字广仁),生于唐乾符二年(公元年),唐大顺元年(公元年)登进士,唐景福二年(公元年)为荆州刺史,唐乾宁元年(公元年)任洪州刺史,三年兵变罹难,奉旨葬于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其地东止港中流,西止梅员冈,南止车埠港,北止汝池湖,后被毁,此地今为一农机站。生一子:蓬(疏)。 12代李蓬(又名李疏,李崇之子),登进士,升陆安县知县,后升洪州刺史,弃仕隐于江西临川大岗之桥上,生一子:枢。 13代李枢(蓬之子),居丰城县正信乡(今段谭乡),生四子:德兴、德义、德广、德仁。 14代李德义(枢之次子),生一子:涉安。 15代李涉安(德义之子),生一子:思立。 16代李思立(涉安之子,字富春),生四子:福、寿、宁、康。 17代李福(思立之长子,号守敬,字伯雍),究学古经,隐居不仕,生四子:达、宾、贵、广。 18代李贵(福之第三子),生一子:竦 19代李竦(贵之子,字以盛),生二子:瑓、琦。 20代李瑓(竦之长子,字亭俊),居本邑。生一子:仕珉。 21代李仕珉(瑓之子,字安和),生一子:仲文。 22代李仲文(字致由,仕珉之子,江西入湘始祖),生二子:谦、亨。 23代李亨(字福八,仲文之次子),生二子:升旦、献。 23代李谦(仲文之长子),生二子:旭日、希旦。 24代李献(亨之次子,又名君十九郎),生三子:应虬、应奇(即应麒,开九龙岭房)、应凤。 24代李旭日(谦之长子),生四子:天富(开三角塘房)、荣富(开洪山房)、长富、有富(开豪头房)。 25代李应奇(即:李应麒,献之次子,开邵阳八甲李氏),元延祐五年(公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明宣德元年(公元年)十月十六殁。享年岁。生一子:显。 26代李显(即:李嗣显,应麒之子),生四子:继森(子仁茂、仁斌、仁萱、仁容)、继宗(子敬、信、诚)、继芳(子仁蒙)、继圆(生一子仁荣,李仁荣第五子李子文开“周祥房”)。 44代李佑伦(应麟第18世孙白杨房)开祁东县路塘李氏,生四子:增杨、增柳、增茂、增盛。 45代李增杨生二子:本魁、本仲、本智、本叔。 45代李增柳生二子:本善、本言46代李本善生二子:正元、正勇;李本言生一子:正荣(矮子);47代李正元生一子:友明;48代李友明生一子:玉锋;正荣生一子:李明吉。 45代李增茂生四子:46代李本贵、本喜、本当、本来;李本贵生一子:正顺;李本当生二子,正桥、尚元(母改嫁随);47代李正顺生二子:发用、发勇;正桥生二子:安元、双良;48代李发用生一子:祥卫;发勇生三子:祥亮、哈妹、三徕;安元生二子、明胜、明智;双良生一子:军徕。 45代李增盛生?子:本文、;46代本文生?子:正华、? 46代李本魁生二子:正龙(字保民)、正虎(字保成);本仲生二子:正凤、正麟;本智生一子:正富;本叔生一子:正贵。 47代李正龙生三子:发远、芝林、奇生;正虎一子:奇生 47代李正凤生三子:发明、发军、发荣;正麟一子:新华 47代李正富生一子:新民; 47代李正贵生二子:发应、安生 48代李发远生四子:祥荣、祥华、祥胜、祥青 48代李芝林一子:祥胜 48代李奇生生一子:祥贵 48代李发明生二子:李强、李定;李发军生一子:海洋;李强生一子:李强强 48代李新民生一子:祥旺 48代李发应生一子:罚徕;安生二女: 49代李祥荣生一子:茂平(字勇徕);祥华生二子:茂群(字德辉)、茂成(字李剑);祥胜生一女:李欣欣 49代李祥贵生二子:博文、 50代李茂平生二女:馨悦、馨怡 五里堆:46李本成生一子:一燕;李本安生一子:;47代李生子: 47代李正高生二子:丙午、发达(仁徕);48代李丙午生子:李杰、;发达生子:李。 当水塘: 土堂冲: 以上资料粗略收集,欢迎各位知情人士更新补充! 李氏由来及历代变迁: 李姓溯源久远,源自嬴姓,出自五帝颛顼高阳氏之后。据宋人欧阳修、宋祁等所撰的《新唐书?宗室世系》记载,李姓出自嬴姓,帝颛顼高阳氏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字庭坚,执掌天下司法,连任理官,正直贤明,以善理刑狱著称。为尧、舜帝所重。以官命族为理氏。生益,益生恩成,历虞、夏、商,世为理官。至商纣王时,理徵,字德灵,为翼隶中吴伯、谏议大夫,以直道不容于纣,得罪而死。其妻陈国契和氏携幼子利贞逃难于伊侯之墟(河南境)。以李树果实充饥活命,为避追捕(为感李果活命之恩)指树为姓,改理为李氏。古代理、李字音并通,由此利贞成为李姓得姓始祖。利贞娶契和氏女,生昌祖,为陈大夫,家于苦县(今河南鹿邑)。 李姓形成后,在苦县生息繁衍。唐人林宝《元和姓纂》称李利贞第十世孙李耳,字伯阳,外字聃,号为老子。生于苦县历乡曲仁里,周平王时官拜守藏柱下史。李耳则是正史中明载的李氏第一人。春秋时期伟大的哲学家,是世界公认为中国古代的第一位文化名人。 陇西李氏家族的发源地在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据《新唐书?宗室世系》及《宰相世系》记载,李耳的八世孙李昙,字贵运,为赵柏人侯。后仕秦,封为御史大夫。李昙有四个儿子,因为在外地当官定居而分出两支。长子李崇,字伯祐,仕秦为陇西(今甘肃临洮)太守,后封为南郑公,为李姓陇西房的始祖。四子李玑,字伯衡,仕秦为太傅,为赵郡(今河北邯郸)房始祖。陇西房分为39房,赵郡房分为东、南、西三组,繁衍昌盛,人丁兴旺,都成为当时的名门望族。李崇下传二世至李信,字友成,任秦始皇大将军,封陇西侯。李信下传二世至李仲翔,为汉代河东太守、征西将军,讨叛羌于素昌战殁,赠太尉,葬陇西狄道东川,遂家焉。这就是李氏定居陇西的开端。仲翔之孙李尚,为汉朝成纪(今甘肃泰安西北)令,其子李广,为汉朝抗击匈奴名将,号称飞将军,英勇善战,战功卓著,为后人所敬仰。 陇西李氏的第一个皇帝西凉王李暠,字玄盛,是西汉名将李广的十六世孙。高祖李雍任西晋的济北、东莞二郡太守,曾祖李柔任西晋的北地太守,祖父李弇任前凉张骏、天水太守,武卫将军,安西亭侯。父亲李昶任前凉的世子侍讲,在晋末政治大动乱中,既习武艺又兼通经史的李暠被西北汉人大族拥戴,在敦煌一带建立起西凉政权,成为西凉的开国皇帝,世称武昭王,在位期间西凉政权安定、昌盛,被奉为兴圣皇帝。其政治业绩获得史家的好评。李暠五世孙李虎,字起虎,仕魏有功,封为陇西公,后任北周柱国大将军,是北周开国功臣。孙李渊,字淑德,荫袭父唐公位,征伐有功封丞相,进爵为唐王。大唐王朝开创者,定都长安,年号武德,庙号高祖,在位九年。李唐王朝,威震寰宇,三百年为国姓,登峰造极。陇西李姓的发展,到了唐代达到鼎盛的阶段。 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 即唐太宗幼子曹王明后裔。武则天临政,以周代唐,逐杀唐宗亲子孙,曹王明贬黔路中遭逐杀,其子孙被贬岭南。唐玄宗倒周复唐,重掌李唐大权,第一件事就是召回被武周时期被贬的李唐子孙,封官复爵,安抚人心。曹王明的五个儿子俊、傑、价、偹、偲当中,只回来了一个李偹,孙辈回来几个,按照典律,只能封李偹为嗣曹王,李偹卒,无子嗣,长子李俊也无子嗣,次子李傑的儿子李胤顺理成章地袭封嗣曹王,五子偲的子孙无缘封王。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乱,唐玄宗被迫逃入四川,曹王明的玄孙、李胤的一世孙、嗣曹王李皋奉诏入川勤王,拜江南东道节度使,镇守武汉。与西平郡王李晟南北呼应,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战,终于平定叛逆。 曹王明五子李偲的子孙,在危急全国的“安史之乱”中,同样不甘寂寞加入了勤王之师。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李偲的三世孙李宗投军,当首选自己叔叔嗣曹王李皋的勤王之师,随军驻守武汉,后李宗之子李瑜当了一个小官长江令。李瑜生有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次子李昵生有二子,李昵次子李晟(此李晟非西平郡王李晟)生有三个儿子伫、翊、立戈。第三子李立戈生有五子:巖、崇、峤、崧、专。此时已是唐朝末年,各地方武装纷纷割据,时局动荡不定。李立戈次子李崇在唐昭宗景福二年(即公元年)出任荆州刺史,乾宁元年(即公元年)改洪州刺史,乾宁三年遇兵变身亡。葬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翁仲石兽(该墓文化大革命时期被废,改建一农机站)。 在这次突变后,李崇的家人无心于官场,从子李枢,就是李暕的三世孙,游学来到丰城县广丰乡之葛山,求学于葛天旻,居家葛山,其四世孙李贵再迁居丰城县长宁乡之罗田,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罗田李氏,其开基祖李贵。 李崇的儿子李蓬弃仕隐居江西临川大岗之乔上,子李胜迁居丰城县正信乡即现在的段潭乡,二世孙李从,字伯顺,择地依湖建村,逐成当地望族,俗称丰城湖茫李氏(即下李),其开基祖李从。 李贵曾孙李仲文(致由公)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颈大丘大桥李家迁居宝庆武冈龙宫乡三都水口杨家洲以后,又经洪武二年至永乐二年百余年几次迁徒,江西丰城罗田李氏各支系在湖南各地继续繁荣发展。 曹王李氏参考: 豫章罗田谱记载:李暕的三世孙李枢李枢生四子:德兴、德义、德广、德仁;李德义生一子:涉安;李涉安(德义之子),生一子:思立;李思立(涉安之子,字富春),生四子:福、寿、宁、康;李福生李贵;李贵生李竦,李竦生李瑓;李瑓生李仕珉(李珉);李仕珉生李仲文,李仲文生李安常,李安常有五子:长子若升、次子谦亨、三子倬、四子亨、五子扩,第四子李亨生李贤;李仲文生李亨(福八公);李亨生李献(又叫李贤,君十九郎);李献生三子:应虬、应奇(即应麒,开九龙岭房)、应凤。其迁湖南始祖为致由公,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颈大丘大桥李家迁居宝庆武冈龙宫乡三都水口杨家洲。 据洪山李氏记载:鼻祖崇公,字广仁,唐进士,任荆州刺史,复任洪州刺史,遂居江西丰城广丰乡葛山。六世思立,迁居祁阳。十世鍊公,开冲头、洪山、豪头、邵阳九龙岭、广竹塘、油丝塘等处;琦公开柿塘江、白茅滩、乌塘、本菜塘、桐毛等处。 李姓皇帝这么多为什么?李姓家族如何壮大的? 李姓自古以来就是大姓,体系庞大,英才众多。中国历史上有李姓君王60多人、宰相39人、状元45人。唐代,李姓为“国姓”,至显至贵,人口快速增长。李唐皇帝还常把“国姓”作为最高奖品,赐给那些有功的臣民。如今,海内外李姓人口约1亿,是名副其实的“大户人家”。 李姓咋这么厉害?这个大家族是怎样壮大起来的? 这,还得从商朝说起,从河南说起,从洛阳说起。 嵩县河边伊侯墟 大李树下改姓李 李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往远处说,源出嬴姓,是颛顼帝高阳氏的后裔,距今已经多年了。其部落属于东夷族,活动区域是河南东部,后来北迁到帝丘,即我省的濮阳市西南部。 到了唐尧时期,颛顼部落已分为8个氏族,其中一族的首领皋陶,是尧帝的大理官,拿现在的话说,就是最高法院的法官,负责掌管刑事诉讼和推断之事。那时时兴以官名为姓,谁做什么官,就姓什么姓,于是皋陶就姓“理”。皋陶担任法官,执法严明,办事公正,他创制了5种刑罚,用来规范社会人心。相传他有一头独角兽,常常伴随左右帮他办案。说来也奇,独角兽能辨是非,明真伪,分善恶。每当一干人等被带到皋陶面前,独角兽就径直走向有罪之人,用兽角去冲撞对方。如果有人说谎了,它就两眼逼视,发出怒吼。皋陶有了此兽,如长了一双慧眼,处理案件高效准确,罪犯闻风丧胆,百姓交口称赞,皋陶声名远扬。 如今看来,这是由于皋陶断案准、声誉好,后人才编出故事颂扬他。由于祖上英明,皋陶的子孙得以世袭大理职务,自然也都以“理”为姓,就这样一代传一代,走过了夏代,走进了商代,最后走到了商纣王统治时期。 商纣王是个暴君,而这时的理氏家长理征,却是一位不懂阿谀逢迎的耿直之人。他办案不畏权贵,深得百姓爱戴,结果触怒了商纣王,被判了死刑,整个理氏家族受到株连。 理征的妻子不甘坐以待毙,带上幼子利贞,匆匆逃出家门,来到洛阳西南的嵩县伊侯墟。伊侯墟就是伊侯曾经居住的地方,紧邻伊河。母子俩又饥又渴,四顾却无人烟,没有找到可以充饥的食物。正绝望之时,他们发现路旁有几棵果树,上面结满了成熟的果子,娘儿俩就摘下一堆果子充饥。 此果甜中带酸,很好吃。他们问了一个过路人,得知此树为李树,此果叫“李子”。于是娘俩就靠“李子”充饥解渴,熬过了最艰辛的日子。后来娘俩逃至苦县(今河南鹿邑县)长住下来,为铭记“李子”的救命之恩,遂改“理”姓为“李”姓——从此世代姓李,繁衍至今。 一江春水支流多 发展壮大渊源深 关于李姓起源还有一种说法,更具神话色彩。《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说“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迄今我省鹿邑县仍有民间传说:老子的母亲在李树下生下老子,他诞生时已经白发苍苍。其母亲惊呼道:“我的老儿子!”他因此而得名“老子”。他一落地,便用手指着李树,认“李”为己姓。 拥有1亿之众的李姓氏族,并非都出自年前的“李氏家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李姓融进了许多新成员。这一江春水里边,支流繁多,河沼密布,十分复杂。文献记载,从商末到东周二百年间,李氏一直居住在河南东部。到了西汉,李氏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内。自东汉始,又有李氏族人徙居西南,分布于川、滇一带, 为李姓首次输进新鲜血液的是北魏王朝,“输血”地点在洛阳。孝文帝尽管是鲜卑血统,但他为了推行汉化,迁都洛阳城,下了死命令,命令迁入洛阳的羌人、鲜卑人、匈奴人,统统放弃祖宗姓氏,改姓汉姓。这些少数民族中的很多人,当时就改姓李了。 到了唐朝,李姓对外姓又进行了一次大收编。 唐朝开国者李渊在举事之前,隋炀帝杨广做了一个梦,梦见十八个小孩儿在搬他的腿。醒后他问大臣此梦何意,有大臣说:这“十八子”合起来是一个“李”字,搬你的腿就是要颠覆陛下,看来必须提防姓李的人夺权造反。果然,数年之后,唐国公李渊起兵造反,率领十万将士推翻了隋朝,建立了唐朝,自己当了皇帝。跟着他作战立功的许多将士,都以姓李而感到荣幸。 这对于李渊来说倒也方便,他索性把自己的姓氏当作奖品,赐给那些立功之人,让他们与皇族同姓。譬如唐末沙陀部首领朱邪赤心,战功卓著,被赐李姓,改名“国昌”,他的后代从此就姓李了。到了五代时期,他的后代李存勖建立后唐,国都就建在洛阳。 在唐朝被赐李姓的,汉族有徐、邴、安、杜、胡、弘、郭、麻、张、董、罗等姓,少数民族有鲜于、阿布、阿跌、舍利、朱邪氏等姓。史载李渊登基三年,即封李耳(老子)为始祖,并在老子的出生地鹿邑县,按帝王宫殿规格,为老子建庙宇。其后的高宗李治、玄宗李隆基,都到鹿邑拜谒先祖李耳。据说李白也为自己姓李而感到自豪,写诗道:“我李百万叶,柯条遍中州。”可见在唐朝的时候,李姓已经分布很广了。 到宋代,李姓发展到多万人,约占当时全国人口的7.2%,为宋朝的第二大姓。元朝战乱,李姓损减了一些人口。到了明朝,李姓还有万人,为明朝第三大姓,主要集中于江西、山西、山东三省。当代李姓有1亿人口,集中分布于河南、四川、山东三省。 诗书传家名人众 海外伸枝花果繁 据一些李姓老人回忆,旧时李姓家族祠堂前常挂这样两幅楹联:一联是“陇西世族,柱下名家”,一联是“经传道德,名重谪仙”。 两幅楹联的内容均涉及西汉飞将军李广、道家始祖李耳、建立唐朝的李氏宗族,还有诗仙李白。其中还提到了“陇西”两个字。陇西,指的是今甘肃省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的地域,唐朝的李姓皇帝,认为李姓源于陇西,因此陇西被认为是李姓家族的郡望,故李姓的门额上,往往刻上“陇西世第”4个字。 李姓有过多次向外地迁徙的经历,在唐代有两次:第一次是河南李氏,于唐高宗时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并在此定居;第二次是“安史之乱”时,北方李氏大量迁往南方。到了五代,天下大乱,中原李氏又大量南迁,定居福建莆田、晋江等地。 李姓还有移居海外的。唐太宗之子曹王李明的后裔李公蕴,曾建立安南国(今越南)李朝,首都为河内,历8主共年。另由辽东迁至高丽的李氏后裔李成桂,于明洪武25年(公元年)建立李氏朝鲜,历27代共余年。明、清以来,尤其是鸦片战争之后,福建、广东、海南等沿海地区的部分李姓,移居东南亚诸国谋生计甚众。更有许多李姓之人远涉重洋,到欧美各国发展——李姓后裔已遍布世界五大洲。 由于李姓人口众多,所以郡望也很多:陇西、赵郡、顿丘、渤海、中山、襄城、江夏、范阳、南阳等,都是李姓的郡望,其中以陇西郡最有名,因为李渊祖籍陇西成纪,隋末天下大乱时,他留守太原,统率十万关陇军,南下洛阳荡平天下,推翻隋朝建立了唐朝。 俗话说“树大分杈”,随着氏族的繁衍,家族会不断壮大,家族成员会形成分支,分支会陆续迁移而另开基业,因此形成新的宗族,建立新的祠堂,供奉最亲近的祖先,于是就产生许多新的堂号。 郡望和堂号不同,其区别在于:一姓的郡望只有几个,最多也就数十个,而堂号往往成百上千个。也就是说“郡望”是一棵果树的主干,只有那么几根;而“堂号”却是这棵树上结的果实,可有成百上千个。李姓的堂号,主要有陇西堂、赵郡堂、平棘堂等。 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称王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有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西夏、大顺12个政权。另有宰相39人,状元45人。历史名人有:春秋时期道家始祖李耳;战国时期水利专家李冰、赵国大将李牧、秦国政治家李斯;秦汉之际著名谋士李左车;西汉名将李广;东汉名将李膺;隋末瓦冈军首领李密;唐太宗李世民,名将李靖,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书法家李邕;南唐后主兼词人李煜;北宋名相李纲;南宋史学家李焘,女词人李清照;明代医药家李时珍,思想家李贽,诗人李东阳,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明清之际的哲学家李颙;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数学家李锐,洋务派领袖李鸿章,太平天国名将李秀成。近代、现代及当代著名学者李叔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老一辈革命家李富春和李先念,爱国人士李嘉诚等。 综述李姓,我有诗赞曰:经传道德是老子,名重天下称李白;一自陇西出山后,将相王侯联袂来
湖南省祁东县城连圩乡芦毛路塘李氏陇西堂
守护
概述 邵阳八甲李氏,又称“宝庆八甲李氏”,全称“宝庆梅塘八甲李氏”,是李姓中陇西李氏的一个分支。和“祁阳洪山李氏”同宗,为唐朝曹王世系李氏。其始祖致由公,[1]元末由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圳上鹅颈大丘大桥李家迁居宝庆武冈龙宫乡三都水口杨家洲。子福八徙祁阳县,福八公次子君十九郎生三子,次子应麒(应奇),元延祐五年生,明宣德元年卒,由祁阳牛练塘迁邵阳市九龙岭杨林屋,生显公(嗣显),显公生森、宗、芳、圆,衍为八房。清嘉庆19年()始修族谱,同治元年()、光绪33年()、年、年续修,年建成“李氏八甲故里”牌楼。至年,已传25代,共余人。宗祠在九龙岭。班次:应嗣继仁子,志文仲显廷,祖宗永世德(方际其昌大),时长开佑增(材良映朝兴)。续班:本正发祥懋,肇启有忠纯,立学光前代,家传瑞运新,声华成盛业,孝义一庭荣。(洪山李氏:方际其昌大,材良映朝兴,本支发祥懋,兆启士斯文,立学光宗祖,家传瑞秀宾,声华成世德,孝义一庭荣。)新议班次:宏图恢先绪,群英跃龙门,廉明焕高洁,奕叶葆青春。该族名人李薰,曾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锐,曾任湖南省财政厅厅长。 来源 以前邵阳县划为乡、都、甲三级,邵阳东乡(今邵东县)有富阳、新宁、安上、安平、梅塘、万安、仁风、太平、中乡、洪仁都等,每都下辖十甲。清末,邵阳县编为十八乡,五十六都,每都十甲。故“邵阳八甲李氏”全称为“宝庆梅塘八甲李氏” 发展 宝庆八甲李氏,自迁邵始祖应麒公定居杨林,已历六百九十余年,应麒公生一子,嗣显公,嗣显公生四子:森、宗、芳、圆,衍为八房,即曹家、杨林、田庄、大泉、檀山、白杨、石洞、周祥,均因地得名。 致由公--福八--君十八郎(子一:应鸾)、君十九郎(子三:应虬、应麒、应凤)--应麒(子嗣显)--嗣显(敦睦堂) 故里 李氏八甲故里,是邵阳八甲李氏的故里,位于九龙岭山下的杨林屋 李氏八甲故里,位置在湖南省邵东县的九龙岭镇柳塘村三叉路口。 家谱 陇西先祖 李昙(字贵远)--李崇(字伯佑,开陇西李氏)--李平瑶(字尚德)--李信(字有成,又名成旦,秦大将军)--李超(字仁高)--李仲翔(名大齐)--李伯考(原名莲)--李尚(名贾湘,成纪令)--李广(号诚,字廷礼,飞将军)--李敢--李禹(字长禹,号子道)--李承(号修文,讳丕)--李先(字敬宗,号武)--李长宗(字伯礼,号英山)--李君况(字叔千,又名子期,别名高)--李本(原名政本,号上明)--李恣(字仲君,号子贤,又名忠)--李轨(字文逸)--李龙(字隆,号彦绪)--李艾(字世绩,号明)--李雍(字隽熙)--李柔(字德远,号子坚)--李弇(字季子,号养训)--李昶(字伯坚,号严)--李暠(字玄盛,又名馗,号克嘉,西凉武昭王、大凉皇帝)--李歆(字士业,又名饮)--李重耳(字景顺,号虔和,别名柏丹)--李熙(字熙明,号孟良,又名仪)--李天赐(字德真,又名懿)--李虎(字起虎,又名文彬,号克权)--李昺(字炳,又名光华)--李渊(字淑德,唐高祖)--李世民(字爵政,唐太宗)--李明(曹王,又曰曹恭王,李世民第十四子)。 曹王世系 1代李明(李世民之十四子),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年)封曹王(曹恭王),被贬黔州任都督、刺史,疑谋反,唐武后时奉旨被逼自杀,于唐景云元年(公元年)灵柩归京师葬昭陵。生子五:俊、杰、价、偹、偲。 李俊(李明之长子),袭零陵王,南州别驾。 李杰(李明之次子),封黎国公,唐武后光宅元年(公元年),则天后以武周代唐,诛杀唐宗室,李俊、李杰在武后垂拱时遇害。唐神龙初(公元年),中宗李显复唐国号,诸王子孙自岭外回还,诏令李胤(杰之子)袭曹王。 李价(李明之三子),生一子:李臻(济国公,无后)。 李偹(即李备,李明之四子),自南州还,帝诏停胤而封备为曹王、卫尉少卿。备招慰忠州叛,殁于贼,无后。开元十二年(公元年)复封胤为曹王,胤死,胤之子戢袭曹王,戢死,戢之子皋(字子兰),唐天宝十一年(公元年)袭曹王。天宝十四年(公元年)安禄山反,皋奉母逃民间,走蜀,谒玄宗,由都水使者升迁左领军将军,贞元八年(公元年)三月卒于位,年六十,赠右仆射。皋生三子:道古、象古、复古。道古生四子:纮、绰、绍、绾,皆无后。象古、复古皆无后。 2代李偲(李明之五子),材勇过人,被诬以罪,流放剑南,后封右武卫大将军,生一子:昌。 3代李昌(偲之子),生一子:训。 4代李训(昌之子),生一子:挺。 5代李挺(训之子),生一子:宗。 6代李宗(挺之子),生一子:瑜。 7代李瑜(宗之子),为四川遂州长江(今四川省蓬溪县)令,归葬于眉之丹陵(今眉山市丹棱县丹棱镇龙鸪村),生六子:暀、昵、暕、曙、映、晴。 8代李昵(瑜之次子),居江西丰城县湖茫,生子二:曰戌(音xu,曰在戌之上,电脑中无此字)、晟。 9代李晟(昵之次子,非“西平王”李晟),生子三:伫、翊、立戈(音ge,左立右戈,电脑中无此字)。 10代李立戈(晟之三子),生五子:巖、崇、峤、崧、专。 11代李崇(立戈之子,字广仁),生于唐乾符二年(公元年),唐大顺元年(公元年)登进士,唐景福二年(公元年)为荆州刺史,唐乾宁元年(公元年)任洪州刺史,三年兵变罹难,奉旨葬于洪州新建县至德观生米山之阳,其地东止港中流,西止梅员冈,南止车埠港,北止汝池湖,后被毁,此地今为一农机站。生一子:蓬(疏)。 12代李蓬(又名李疏,李崇之子),登进士,升陆安县知县,后升洪州刺史,弃仕隐于江西临川大岗之桥上,生一子:枢。 13代李枢(蓬之子),居丰城县正信乡(今段谭乡),生四子:德兴、德义、德广、德仁。 14代李德义(枢之次子),生一子:涉安。 15代李涉安(德义之子),生一子:思立。 16代李思立(涉安之子,字富春),生四子:福、寿、宁、康。 17代李福(思立之长子,号守敬,字伯雍),究学古经,隐居不仕,生四子:达、宾、贵、广。 18代李贵(福之第三子),生一子:竦 19代李竦(贵之子,字以盛),生二子:瑓、琦。 20代李瑓(竦之长子,字亭俊),居本邑。生一子:仕珉。 21代李仕珉(瑓之子,字安和),生一子:仲文。 22代李仲文(仕珉之子),生二子:谦、亨。 23代李亨(仲文之次子),生二子:升旦、献。 23代李谦(仲文之长子),生二子:旭日、希旦。 24代李献(亨之子),生三子:应虬、应奇(即应麒,开九龙岭房)、应凤。 24代李旭日(谦之长子),生四子:天富(开三角塘房)、荣富(开洪山房)、长富、有富(开豪头房)。 25代李应奇(即:李应麒,献之次子),元延祐五年(公元年)三月二十三日生,明宣德元年(公元年)十月十六殁。享年岁。生一子:显。 26代李显(即:李嗣显,应麒之子),生四子:继森(子仁茂、仁斌、仁萱、仁容)、继宗(子敬、信、诚)、继芳(子仁蒙)、继圆(生一子仁荣,李仁荣第五子李子文开“周祥房”)。 44代李佑伦(应麟第18世孙)开祁东县路塘李氏,生四子:增杨、增柳、增茂、增盛。 45代李增杨生二子:本魁、本仲、本智、本叔。 45代李增柳生二子:本言、本?46代李本言生一子:正顺(矮子)、本?生二子:正元、正勇;47代李正元生一子:友明;48代李友明生一子:玉锋; 45代李增茂生?子:46代李本?;李本?生二子:正顺、正桥;47代李正顺生二子:发用、发勇;正桥生二子:安元、双良;48代李发用生一子:祥卫;发勇生三子:祥亮、哈妹、三徕;安元生二子、明胜、明智;双良生一子:军徕。 45代李增盛 46代李本魁生二子:正龙、正虎;本仲生二子:正凤、正麟;本智生一子:正富;本叔生一子:正贵。 47代李正龙生三子:发远、芝林、奇生;正虎养子:奇生 47代李正凤生三子:发明、发军、发荣;正麟养子:新华 47代李正富生一子:新民; 47代李正贵生二子:发应、安生 48代李发远生四子:祥荣、祥华、祥胜、祥青 48代李芝林养子:祥胜 48代李奇生生一子:祥贵 48代李发明生二子:李强、李定;李发军生一子:海洋 48代李新民生一子:祥旺 48代李发应生一子:罚徕;安生二女: 49代李祥荣生一子:茂平;祥华生二子:茂群、茂成;祥胜生一女: 49代李祥贵生二子:博文、 50代李茂平生二女:馨悦、馨怡 以上资料粗略收集,欢迎各位知情人士更新补充! 相关资料 湖南李氏六大族源 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2]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因此,江西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形成了五大世系,即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这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编刘继德介绍说,李晟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12个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他的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曹王明后裔考证 宋代《跨鳌集》(曾被收入《钦定四库全书?跨鳌集》卷二十九)的作者李新自述家族渊源时说到: “吾祖出陇西房,自太宗第十四子曹王明始分焉。明生偲,材勇过人,为诸武所忌,诬以罪,流剑南,家焉。偲生昌;昌生训;训生挺;挺生宗;宗生瑜,明皇西狩,瑜负图牒诣行在所,抗表自列,乃得追附属籍,寻拜长江令,卒官而归葬于眉之丹陵。自偲而下,世传一子,至瑜始六子:暀、昵、暕、曙、映、晴。映生二女而绝,余子各有所传,今蜀中诸李悉祖长江。而本房则长江第三子暕所自出也,……”。 另在《新唐书?表第十?宗室世系.曹王房》[3]中确有“太宗世民──曹王明──右武卫大将军偲──昌──训──挺──宗──长江令瑜──暀、昵、暕、曙、映、晴”以及暀、昵、暕、曙、映、晴之下的世系。 而关于李新自述家族渊源中“(瑜)卒官而归葬于眉之丹陵”之真实性,又有苏洵所作苏东坡家族的谱序中的如下陈述为旁证:“吾祖娶李氏。李氏,唐之苗裔太宗之子曹明王之后世,曰瑜,为遂州长江尉,失官家于眉之丹棱。祖母严毅,居家肃然,多才略,犹有窦太后、柴氏主之遗烈。生子五人,其才皆不同”。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年03月30日16:50 来源:湖南在线 发表评论 刘继德说,除此之外,入湘李氏的另外两个迁徙源分别是丰城的湖茫和吉水的谷村。“李氏族谱所载的许多始迁祖均出自此,这三处应是湖南李氏的寻根祖地。” 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 湖南湖北李氏多出自江西。因此,江西李氏的族源基本上就是湖南李氏的族源。江西的李氏主要来源于第二次和第三次迁移,形成了五大世系,即西平堂世系李氏,丰城的曹王世系李氏、丰城的滕王世系李氏、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和火德公世系福建上杭李氏。再加上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宁远灌溪李氏,湖南李氏共有六大族源。但这六大族源均出自陇西李氏一脉。 “从时间上推断,有史记载进入江西最早的当属宜春的西平堂李氏。”湖南炎黄文化研究会研究员、《湖南姓氏源流史》主编刘继德介绍说,李晟为唐德宗平定了半个中国的叛乱,官至太尉、中书令,爵封西平郡王。因功高震主,贞元三年,唐皇剥夺了李晟的兵权,12个儿子也被分散到全国各地,李宪因此就被调到江南西道的洪州(今南昌)任刺史。他的后裔子孙为了日后相见,都以西平郡王作为自己家谱的标志,一律使用西平堂作为他们的堂号。西平堂李氏主要分布在宜春地区、吉安地区,上饶地区一部分,外省主要在湖南大部分地区,四川一些地区。 记者徐海瑞 [人物]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 湖南李氏,人才辈出,灿若星河。蒸阳(今衡阳)人李融,汉中叶时官广汉太守。唐元和年间,李宽创建中国第一所书院——石鼓书院。李群玉被誉为“晚唐三大诗人”之一。抗元英烈李芾,湖南安抚使,督军抗元守潭州,城破自尽,后赐端明殿大学士,谥忠节。茶陵人李祁被誉为元、明之际湖湘诗人第一。明代还有政声卓著的工部尚书李充嗣,出污泥而不染的户部尚书李如圭,骁勇善战的四川总兵李应祥等等。 清朝时期,有理学大师、岳麓书院山长李文炤;教育家、石鼓书院掌教李继圣。兵部尚书李星沅,江南提督李朝斌,湘军悍将李续宾,安徽巡抚李续宜,江西布政使李桓,两江总督李兴锐,太子少保李臣典,晚清学者、贵州布政使李元度等。芷江人李成谋,投湘军水师,由伙夫升至长江水师提督,抗击法国侵略军,成为晚清著名的爱国将领。 现代人物中有零陵人李达,哲学家,中共一大代表;醴陵人李立三,中国工人运动领导人之一;长沙人李维汉,无产阶级革命家;永顺人李烛尘,土家族,实业家,全国政协第四届副;湘乡人李卓然,曾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长沙人李富春,无产阶级革命家;平江人李锐,曾任中组部副部长;平江人李六如,曾任最高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党组书记;等等。 至于科学界人士,更是群星灿烂。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冶金学家李文采等。 整理/记者徐海瑞 元末明初的移民浪潮 李氏迁湘,有文字可考的最早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的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隋唐时期有李氏零星散入湖湘。残唐五代和靖康之变是李氏迁入湖南的一个发展时期。元末明初是李氏族人大量迁入湖南的高峰时期,且大都来自江西,正如民间所说的“江西填湖广”。 “元末明初,或是躲避战火,或者强制移民,或是生存性迁徙,出现了一次大型的移民浪潮。”据湖南省青年作家、《湖南姓氏源流史》编者之一李桂龙介绍,明洪武至成化(—l)百余年间,朝廷鼓励移民,大部分李氏系此时迁入。岳阳、湘潭、常德、益阳、邵阳、郴州、怀化等市州的李姓人口得到大发展。“在这长达百余年的大迁徙之中,有两个年号特别值得注意:一是洪武二年,一是永乐二年。湖南许多族谱上都记载了这两个迁徙年号。”李桂龙举例说,常德、汉寿、桃源、益阳、沅江等地的李氏族谱上记载,其先祖大多在永乐二年从江西吉水、吉安、泰和、丰城等地迁来。 李桂龙说,明朝时期,江西为李姓第一大省,约占全国李姓总人口的13.3%,占江西省总人口的5.2%。湖南李氏绝大多数迁自江西的吉水、泰和、庐陵、丰城、南昌等。“其中吉水与丰城最为主要,约占70%。”李桂龙进一步补充说,“丰城的湖茫、吉水的谷村与永修的磨刀是湖南李氏的三大迁徙源。” 史迁祖为荡寇将军李道办 据李桂龙介绍,湖南最早出现在史册上的李姓人是蒸阳(今衡阳)人李融,汉中叶时官广汉太守,但具体情况不明,年远失考,只能说明湖南在汉代即有李姓族人居住。 见诸族谱,最早进入湖南并开创了永州宁远灌溪李氏的人是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南齐永元二年(公元年),李道办为南道开拓大使、荡寇将军,奉诏征瑶而来,因感南齐政局动荡,见宁远(当时为泠道)水秀山明,初筑垒莲塘,后人分居下灌、湾井一带。 据《李氏家谱》记载:“我家祖籍为陇西郡临洮府狄道县(今临洮)。南迁始祖为南齐荡寇将军李道办,为镇南从命而来,出征后京朝内变,戍兵在外不能入京,遂定居九嶷下灌(现为湖南宁远下灌)。”南迁后,李道办的后裔,仅分布在湖南、两广的一支就有万户以上,人口达10余万。主要分布于湖南省零陵地区的宁远、兰山、新田、永州等县市,仅宁远下灌村就有近两千户,人口万余人。 [故事] 李衜“磨刀” 不忘国恨家仇 在江西省永修县三溪桥镇的大山深处,有一个叫“磨刀”的小山村。这里流传着李唐皇族避难至此的传说,而“磨刀”之名便与此有关。 史载,吴王恪的九世孙李衜(音dao)于公元年,受唐哀帝密召,携带皇家族谱逃离西安。李衜带领少部分家族成员先是到湖北,随后逃到江西永修县的深山里名叫磨刀的地方隐居下来。 “李衜为了不忘记国破家恨,时刻教育子孙们学文习武,恢复李唐政权,就在家门口的一块大岩石上磨刀磨剑,外姓人称他们为磨刀李家,开基祖为李衜。”刘继德说,永修的吴王世系(磨刀)李氏,其后裔号称有百万之众。 浏阳李氏家庙。据史料记载浏阳李氏为唐太宗皇帝十四子曹恭王李明后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ls/35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