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衷。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家乡,对很多人来说,就是老屋旁深深的小巷,是屋顶上袅袅的炊烟,是端着饭碗走街串巷的邻居,是玩着泥巴推着铁箍呼朋唤友的少年,是听着土得掉渣却又永远难忘的乡音,是各种繁礼冗节不胜厌烦的乡俗,是——嗯,是父母站在村头喊你回家吃饭,是小伙伴爬在树上掏鸟窝,是藏在内心深处的温暖,是挥之不去的思念。
进入农历的八月份,我的家乡丰城河西地区一个独特的节日便粉墨登场,是亲戚不是亲戚,让朋友带上朋友,一路上成群结队,同去一个村庄做客,场面蔚为壮观。这就是“社火”。社火是节日的名称,前去做客,则叫“看社火”。一直要过到十一月份,才算过圆(过完)。每个村庄过“社火”的日子不同,你村上初一,他村上十五,你村上九月,他村上十月,数百个村庄,从八月份轮到十一月份,也是排得很紧凑有序的,丝毫不乱。
“社火”的来历,有很多传说。最权威的说法是说,元末明初时,由于连年战乱,天下饥荒,百姓苦不堪言。有一年不知是饥饿还是流行病的发生,河西的隍城地区不少人病倒,甚至死亡。有人说是瘟神下降,这更引起了人们的惊慌。为消灾免祸,村民自发捐资,动工兴建天符庵,以祈求人畜平安。说来也怪,从此病者日渐好转,疫情不再蔓延。天符庵到从农历八月起到十月落成,为纪念这些特殊日子,当地人把每年农历八月和十月定为节日,取名叫“社火”。各村轮值祭祀,各村日子不同,便形成了今天的局面。
很多传统习俗总习惯套个“传说”的光环,虽然牵强,说起来也还是有道理的。据说,元末明初,因长期战乱,国人十死七八,产生大规模的瘟疫也有可能。老百姓回天无力,只能寄希望于上天,祈求玉皇大帝的庇护。中国的老百姓历来就有顽强的生命力,好不容易死里逃生,便以为是玉皇大帝显灵,便修祠建庙,恭敬香火。这才有了“社火”产生的历史渊源和社会土壤。再细究一下。“社”者,土地之神也,“火”则是古时候重要的生存手段。照字面的意思,“社火”倒有点祭祀土地之神的意味,又是在秋后,粮食丰产,百姓丰收,自然要对土地之神“意思意思”,便相约在一起,搞些活动,大约也是“社火”产生的原因之一。
北方也有过“社火”的习俗,是在春节期间,大约会有一些踩高跷,划旱船,舞狮子,赶庙会之类的活动。除了时间上不同,内容上与河西地区的差不多。早前过“社火”,有的地方要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家家户户出一名男丁,举着大旗,写着祝福、祷告之类的话,浩浩荡荡游村串巷。游行的队伍每路过一家,该家都要燃放爆竹迎接。游完村庄之后,再一起去往村里的祖庙进行祭祀,大约是请族中长老向祖庙供放着的神位祷告祈福之类,然后返回。返回的时候也有个讲究,必须是撒腿就跑,中途不能作停留,意即赶紧把神灵的庇护带回家,谁先到家谁家先得到保佑(和梅烛有点类似)。这可也有些意思。若是没见过这阵势的,一定会觉得很新奇;就是见过的,也会觉得有趣,免不得要跃跃欲试。很多家里的男丁外出工作,到了这一天,也要赶回来加入游行队伍。
也有地方是唱戏的,也有地方是舞狮子舞龙的,也有地方是划旱船举鱼灯的,也有搞传统灯会、请人唱戏的,各地风俗不同,形式迥异。从我记事起,很多村庄过“社火”的形式就已经免掉,只有来做客的亲友们扛着几根甘蔗、拎着一袋糖果,在村里里走来串去,吃东喝西。也有嗅觉灵敏的商贩,挑着货郎担到村里叫卖,到了饭点,问就近的人家讨口饭吃,也不是难事。有些大的村镇,利用人流密集的机会,搞大规模的集贸活动,谓之“物资交流”,更是热闹非凡。“社火”习俗保留较好的,现在也就隍城附近的几个村子,很多地方只留下“吃”的陋习了。叫我挤出时间,去吃这样的一场“社火”,在心里也是要犯好一阵子踌躇的。
好了,说了半天“社火”的渊源,也该说点提神的话儿了。“社火”这天,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油炸“斋丸子”,这大概算是保留得最完好的传统了。“斋丸子”主要原料是糯米,早几天磨好,晒干,等到了“社火”这天,主人便早早起来,把糯米粉调稀,揉匀,和入白糖,搓成乒乓球大小,放到滚烫的油锅里去炸。油是金贵的野山茶油,也有用花生油的,也有用菜油的,但很少用精练油,觉得这样会少了些意味。炸好的“斋丸子”呈金黄色,外酥里粘,又不腻口,胃口好的能吃半盆而不觉得撑。新鲜出炉的“斋丸子”用大盆装着,端放在桌上,随客人们享用。也有不放糖的,而是另外装出一碗白糖,由客人根据喜好醮着糖吃。现在,也有人在糯米粉中加入红薯粉或别的什么东西的,这样炸出来的颜色更好看,吃着也更营养,真是五花八门,看看也是醉了。
饭菜和平时接客的倒没什么区别,一般九大碗,也有十二大碗的,加劲的上个十六大碗也不在话下。喝的通常是家里自酿的糯米酒,这也是河西地区的特产,与河东的谷烧不同。糯米酒绵柔清甜,十分入口,不胜酒力的人也能喝上一二碗。不过还要温馨提醒下,糯米酒好喝也易醉,当天不醉隔天醉,醉后沉重无力,看客门可得注意点儿,千万别好酒贪杯着了道儿。
因为客人太多,比过年多了不知多少倍,通常都是亲戚邀上亲戚,朋友叫来朋友,吃的都是“流水席”,这桌刚撤下,那桌又上,川流不息。寻常人家也得接上三五桌客,在社会上有点脸面的,恐怕在十桌以上甚至数十桌,算起来也是不笔不小的开支,对于普通人家来说也是个不小的负担。早前听一些朋友说,家里来的客人越多,表示越有面子,这话有点片面。过“社火”是亲朋好友之间的聚会,你不认识人家,八杆子打不着的关系,到人家家里蹭了一顿饭吃,人家有什么面子?
“社火”因其独特的存在方式和文化内涵,成为丰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也成为一个特殊的文化符号,传承着丰城民是源远流长的风俗习惯,向外人展示着丰城人的勤劳善良、热情大气的性格。“社火”还有“故事”的别称,大约是泉港一带的说法;也有叫“看神”的,这个就记不大清了。
年8月,“丰城社火”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社火”正式成为一个具有明确地理标志的文化事件,登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雅之堂。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ls/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