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中国地名非常丰富多样,包括省、市、县、乡镇等各级行政区划单位的名称,以及山脉、河流、湖泊、岛屿、草原等自然地理特征的名称。那么江西省宜春市辖区内各地地名来历是怎么样的呢?
江西省唐开元二十一年(7),分江南道为东、西2道,主属江南西道,治洪州(今南昌市)。江西之名缘此。简称赣,因境内最大河流赣江得名。“江南西道”的省称。
江西省宜春市因其驻地而得名。汉高祖六年(前),堂邑侯陈婴奉命来此筑城立治,因“城侧有泉,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
“宜”,即宜人。“春”,指暖泉“莹媚如春”。《太平寰宇记》载:“县侧有暖泉,从地涌出。夏冷冬暖,清澄若镜,莹媚如春,饮之宜人,故名宜春县。”
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隋开皇十一年(),废吴平县入宜阳县,并于宜阳县置袁州。开皇十八年,改宜阳为宜春。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宜春地区行政公署,设立宜春市(地级),原县级宜春市改设为袁州区。
袁州是因境内的袁山,且境域为历代州府所在地而得名。
江西省宜春市奉新县汉灵帝中平二年(),析海昏、建昌立新吴县,南唐保大元年(94),改“新吴”为“奉新”。奉新取“弃旧迎新”之意。
江西省宜春市万载县因传承历史得名。五代吴杨天祐年间(—),吴王分高安县的万载乡设万载场。顺义元年(),拆高安县进城、康乐、高侯、万载四场设万载县。
五代杨吴顺义元年(),拆高安县进城、康乐、高侯、万载四场设万载县,仍属洪州,取万载场的“万载”二字为县名。
江西省宜春市上高县唐中和年间初置上高镇,南唐昇元初年(97),废上高镇改置上高场,南唐保大十年(),升场为县,始名上高县。
以故望蔡地形比高安高上,故名上高。后设立上高县。
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年,因与浙江省新昌县重名,以该县三国时期曾名宜丰,故改名宜丰县,以复古名。
因该地“炎凉适宜,物阜民丰”,且被人们寄意于宜居丰饶之意,故名。
江西省宜春市靖安县南唐升元年(97),析建昌、奉新、武宁之地始建县,命名靖安。
唐代及其以前本是里名,唐代因里名乡,因乡名镇,五代十国期间因镇名场,因场名县,五转而成,才成县名。靖安别名双溪,因北潦河南北两条支流近横贯县境得名。(《江西省靖安县地名志》(内部资料)年版)靖安因古代靖安里而得名。双溪因地理环境而得名。
江西省宜春市铜鼓县明万历五年(),始设铜鼓营,清末置铜鼓抚民厅,隶属南昌府,年2月,废厅建铜鼓县。以境内“铜鼓石”而得名。
相传晋代许逊在今城东之郊一色如铜,形似鼓的巨石上挥剑逐蛟,石裂中分,金鸡飞出,留下“铜鼓打不响、金鸡飞上天”的传说,铜鼓由此得名。
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晋武帝太康元年(),以富城县原治“城郭未竣、人口未集”为由,移治丰水西(今荣塘镇),故名丰城。年10月,国务院批准丰城撤县设市。
丰城市意即位于丰水以西的县级行政区域城市。
江西省宜春市樟树市明宣德四年(),樟树镇为全国大工商税收重镇之一。年10月26日,清江县撤销,改设樟树市。
因民间传说得名,樟树市得名是与当地的樟树有关,其时间约在隋末唐初。
江西省宜春市高安市唐武德五年(),为避太子李建成名讳,更建成县名高安县。年12月,撤县设县级市。
据《太平寰宇记》载:“地形似高而安,故名”,意即地极高平,有盘石自然之固,其势安也。
地名是珍贵的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地名知识为载体,深度挖掘“从地名看文化,从文化看中国”的主旨内涵,从地理、历史、语言、文学、民俗等各个角度全方位展现中华大地的万千风貌,引导人们发现地名背后深厚的人文底蕴、文化华彩和人生百态,重点解析地名中深藏的中国智慧,从身边的地名中收获新知,感悟中华文化要义,感受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唤起根植于人们心中的家乡情结与热土情怀。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jj/37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