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阳光灿烂的仲秋时节,记者来到中国百强县江西省宜春市丰城市,在市委宣传部同志陪同下,我们找到了熊盛庭同志,并对他作了个专访。
在采访熊盛庭之前一年,中共江西省委党校工商管理系程家健主任、周晓红教授等知名人士多次向记者推荐他,后来又接到很多群众和网民的来信来电,希望我们新闻媒体好好宣传一下他,让好人有好报。
通过采访和实地了解,记者发现熊盛庭的事迹远比传说的更感人,他的事迹让人感动、让人震憾!记者是噙着眼泪写完这篇专稿的。
幸福的家庭大致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熊盛庭这个孩子从一个家庭来看,可以说是不幸的,甚至说是可怜的,但从社会大家庭来说,他又是幸运的!他真的要感谢真诚善良的人们!感谢可亲可爱的领导和同事们!
什么是苦难?如何面对并战胜苦难?什么是忠?什么是孝?如何做到忠孝两全?什么是坚强?什么是高尚?如何让人坚强而又高尚?什么是平凡?什么是伟大?如何使人平凡而伟大?是什么力量使一个人做到忠孝两全、变得坚强而高尚、平凡而伟大?这是记者研究探索的一个课题,曾以为找到了答案,通过对熊盛庭同志的采访,发现以前最多是个理论上的答案,今天总算找到了一个比较确切的标准答案。熊盛庭同志用自己言行及其所作所为和影响深刻诠释了这一系列问题,对整个社会和所有人都有榜样楷模功能,的确能以点带面,推动全国,影响所有人的价值。
也许大家会认为记者讲得太神奇、太神秘了,下面就让我们一道来猎奇解密吧,一道来看看熊盛庭的成长历程、发展轨迹及经受苦难、磨难、历练、升华的故事吧。
一、苦难生活铸就品德
熊盛庭年出生在江西省丰城市石滩镇的一个农民家庭,他有3个哥哥、2个姐姐,加上父母共8个人,生活十分困难,他最小,但他最懂事,从小知书达礼,学习努力,成绩优良,尊敬老师,团结同学,讲文明讲礼貌,从不让父母操心,深得老师和同学的喜爱,小时候邻居教育小孩时总是以他为榜样。
在他童年的时候,由于社会生产力低下,物资食品不丰富,他家人口多,劳力少,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由于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母对他特别疼爱,经常悄悄塞给他一个鸡蛋、红薯什么的,他总是不接受,说要给哥哥姐姐吃,他们做事多,自己做事少,他们辛苦,母亲硬塞给他,他就悄悄拿给哥哥姐姐吃。每天做完老师布置的作业,就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父母总是说,不要你做事别累着,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晚上还常帮父母捶捶背,父母高兴得不得了,都夸他是懂事、孝顺、乖巧的孩子。
本来家庭生活的困苦对他来说够不幸的了,可祸不单行,屋漏又遭连夜雨,正当他憧憬美好未来,准备迎击高考之时,他敬爱的父亲得了癌症,这本来也掺不上他多少事,他最小,上有母亲和五个哥姐,轮不上他操心,可他偏偏是个特别孝顺的孩子,天天泪流满面的守护在老父亲的病床前,一刻也不肯离开,他怕一离开父亲就会死去,主要是当时对癌症认识不到位。家里人也没办法,只能任其所为,他也天天眼睁睁地看着父亲被病痛折磨而心痛,在医院为父亲洗澡擦背,端屎端尿,为父捶背喂药,给父亲最后的日子带去无尽的快乐,用他父亲的话说:死而无憾了!
限于当时的医疗条件,也缘于他父亲的病症,孝顺天真的他没能留住敬爱父亲宝贵的生命,最终还是走了。他虽然给父亲带去了短暂快乐和最后的幸福,然而,他自己却悲剧了,当年高考他名落孙山。先是失父之痛,后是落榜之苦,年青的生命承载太多太重!
二、母亲病患人生磨难
父亲去世后,坚强懂事熊盛庭化悲痛为力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最终,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高考竞争中,终于金榜题名,考取了当时的省重点中专——江西省建筑工程学校。毕业后分配到了丰城市房屋建设开发公司工作。
虽然在父亲弥留之际,他在病床前精心照顾了几个月,但父亲走了,现在,双亲中只剩下母亲了,也只能孝敬母亲了。
为了感恩,他尽心尽孝。天底下最崇高的称谓是母亲、最纯洁的爱是母爱、最伟大的恩是母恩。作为父母六个小孩中的老末,熊盛庭自然就是母亲的掌上明珠,儿时得到母亲更多的呵护,也被母亲寄予了更大的期望。
事实上,正如古人所说“父母疼小崽,公婆宠长孙”,熊盛庭对父母的感情特别深厚,尤其是他老爸“走”后,其把对父母的恩情倾注到母亲一人身上,唯恐有半丝半毫的闪失和不周。所以,熊盛庭毕业参加工作后,隔三差五要去看望母亲,或拿钱、或买东西、或帮做家务、或与母亲叙叙旧、捶捶背,如果因故一周不去,心里就不踏实、不安稳、不放心。
在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着母亲,工作上踏实认真,由于各方面表现不错,年组织上将选调到新城区开发指挥部,在新的工作岗位上,他一如既往,努力学习开拓工作,成效显著,受到领导和同事们一致好评。正当他准备大干一番之时,年他得到母亲突然病倒的消息,尤如晴天霹雳,把他震晕了,因为他是个大孝子,他第一时间向单位领导告假,象疯了一样骑着单车奔回家,医院,经过医生和他精心治疗和护理,母亲的命保住了,人却瘫痪了,再也站不起来了,他心如刀绞,抱着母亲伤心的哭着:‘娘,是儿子没照顾好您啊!今后儿子一定尽最大努力照顾好您,儿子的双腿就是您的双腿,您想去哪里儿子就背您到哪里,您想吃什么,儿子就给您买、给您做!儿子要让您做天下最幸福的母亲。。。”就这样为了照顾母亲,他八年如一日在城和老家三十里地来回奔跑,无论刮风下雨,除非单位开会加班,从未间断,为了母亲的腿部肌肉不萎缩变形,他还专门去学了推拿按摩,使母亲病痛没有加剧,还享受到了推拿按摩带来的舒适和温暖。这期间有许许多多感天动地、沁人肺腑的故事。
当时,熊盛庭工作在丰城新区,居住在丰城老城,母亲住在乡下,而且城区到乡下有三十里地,但作为孝子,面对母亲的瘫痪,他更是念母之切、莫说三十里,就是六十里,也无法阻挡他每天骑自行车来回跑的决心,他深深理解,古稀之后的母亲,在病痛的折磨下,可能是看一眼是一眼,孝一次算一次,所以,他从来不依赖哥哥姐姐们,不管他们去与不去,何时去。他要保证每天下班去,哪怕什么都不需要做,只是看上几眼,说上几句,在身边陪伴一会,那再累的身子,再多的烦恼,再痛的伤口便一扫而去,浑然不觉。
每次回到家,就要为老妈煮饭烧菜,喂饭,洗脸,洗脚,搓澡.修剪指甲,由于老人生病和七十多岁高龄的原因,每当修剪手指、脚趾甲时,手指甲和脚指甲都已变形,修剪起来必须小心翼翼,所以,每修剪一次,要花上一个多小时.
最令他纠结的是,为了回报母亲,每隔一段时间,他总要从城里做点好吃的带给妈妈吃,但是,由于老人肠胃消化不行,一吃就拉肚子,每次拉起肚子来,晚上都要起夜十来次.整晚基本没法睡,那种辛苦难以想象。可是,想到母亲年轻时为把自己养大,吃过不少的苦,他又感觉不带点好吃的给妈妈吃心里过意不去,仍然不间断的做点好菜带去。
为了让老妈开心,还时常陪老妈一起谈心,给她讲述一些城里的新鲜事物,自己工作的点点滴滴,有时听她讲述生活的过往经历、听她谈论当下对生活的美好感受,重塑母亲对未来美好生活的信心。
一年冬季,唯一从县城通往家乡的丰抚路正在翻修,熊盛庭所在的新城区建设火热了起来,大家忙得不亦乐乎,作为主办会计的他,也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以致下班也被迫延迟了半个多小时,冬天日短夜长,到六点天色渐渐暗下来,他赶快骑上自行车便往乡下跑,由于头两天下了大雨,翻修路段泥泞不堪,熊盛庭车也骑得快了些,被一块泥巴覆盖的石头绊倒,车与人双双滑落到马路边的水沟里,当他艰难地爬起来后,发现自行车的链条脱了,一双泥泞的手怎样也安装不上去,自己也摔得昏沉沉的,无奈之下,熊盛庭只能推着车子一脚深一脚浅地走回家,七点多钟到家后,他径直往母亲房间走去,当听到母亲在自言自语念叨时,熊盛庭楞住了,关心的话语传入耳际:“庭儿,怎么还没有到呢?该不会出事吧?不,不会的,我儿子不会出事的,他会来的,可能正在路上呢……”听着听着,熊盛庭的眼泪象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落,他强忍着,希望更多聆听母亲的心声,更深领悟母亲的牵挂,更久感受母亲的亲情,然而,人的忍耐是有限的,大男人的压抑也是有限的,终于忍无可忍带着激动的哭声伴着泪水,一咕脑跪在母亲跟前:“娘,我来了。我今天加了点班,来晚了,让老娘久等了。”可老人家看到儿子一身泥巴,满面泪水,关切地问:“儿子,怎么了?摔跤了?摔痛了没?”熊盛庭赶快回答:“娘,不小心在路上滑倒了,没事”,立马在母亲跟前站起来,做了有力的样子。“您看,我不是好好的吗?一点都没摔伤”。老人家接过话茬:“那就好,赶快去把衣服换了,不要冷到了,下次千万不要骑得太快。”儿子还不忍动身,接着说:“快去呀!快去洗脸换衣服呀!”一向孝道的熊盛庭,从来不曾逆母亲的心情,换衣服后又坐在母亲身边:拉着母亲的手不停地抚摸,而母亲的另一只手搭在儿子的手上,也在不停地抚摸……
当他讲到这里,记者不由地想:这是一种怎样的母子深情,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分享,相互寄托了怎样的家族情怀:母亲关怀儿子,儿子感恩母亲;母亲期待儿子,儿子安慰母亲;母亲心疼儿子,儿子告慰母亲;母亲寄望儿子,儿子牵挂母亲,那太多太多的心情,太深太深的感情、太重太重的恩情,就通过母子俩手与手的抚摸,慢慢的抚摸,不断的抚摸,一次比一次不同感觉的抚摸去传达、去感受、去坚守。这里不用交谈,无需语言,甚至自然而然地闭上双眼,静静地、细细地、满满地接受对方的感情传递。这种尽孝方式,是现在一些年轻人所难以想象的,而这样的感受,也是现在不少父亲母亲、爷爷奶奶所难以经历的。
熊盛庭讲:“我们母子俩就这样坐着,抚摸着手,二个多小时,到晚上十点才扶母亲上床睡觉。而且我每次看母亲,做完该做的家务后,就会这样坐在母亲身边。”
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他八年如一日坚持下来了,要知道他白天要工作,并且有很繁重的工作任务,晚上又要照顾母亲,还每天要骑几十公里的单车,想象一下,是多么的艰难、多么辛苦!周而复始,长达八年之久,八年啊,二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牵挂照顾,这是怎样一种坚持、坚守、心酸与孝道啊!
三、妻子重症忠爱上阵
料理好母亲的后事,正当他恢复正常生活,准备好好调理休整之际,不幸的事又降临了。正是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老母亲逝世后第二年即年,他妻子在学校正常上课时,在讲台上突发头痛,被迫回家休息,不久病情恶化致昏迷,医院抢救,经诊断为脑溢血,经救治几天病情得到控制。但时隔两年,不久又二次发作脑溢血,而且比第一次更为危重,医院当即下了几张病危通知单,医院说:非要开颅不可,但可能瘫痪,甚至成为植物人,否则,生命不保。那时,他妻子36岁、他自己38岁,正值人生金色年华,他看着妻子双脚不停的抽搐,仿佛在与疾病无力地抗争,又仿佛在喊“老公,救我”,此时,退缩即意味着死亡,也意味着儿子将失去母爱。他毅然告诉医生:“还是决定开颅手术”。经过近四个小时的手术,他昏迷的妻子被推出了手术室,住进了重症监护室,他想,只要能保住与其同甘共苦、恩爱如山的爱妻生命,即使服侍一辈子也无怨无悔。
但是,说来容易做来难,现实还是残酷的摆在面前。儿子还有一个多星期就马上要中考,虽然瞒住了他,没告诉他母亲的危险病情,可他知道母亲在住院,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中考会不会受到影响?想着儿子的现状,眼前又要照顾昏迷的妻子,此时,他心急如焚。
面对在重症监护室昏迷的妻子,他浮想联翩,往事历历在目,心情格外沉重:她是位相夫教子的好妻子啊,怎么会得如此重病。由于妻子无法自主进食,必须通过插胃管方式,注射流质食物,他便每天早晨四点多钟就要起床,到医院食堂买米汤,用注射器一管一管从鼻孔插入胃管打进去,熊盛庭想象妻子一定很难受,不忍心,几次想放下不打,这时,他听到她肚子发出“咕咕”的声音,这是饥饿的信号,他知道,如果此时停下,她将会饿死。望着昏迷的妻子,想起将参加中考的儿子,虽然儿子知道他母亲在住院,但不知道有这么危险,原来说好的,中考期间一个在家做饭,一个接送儿子上考场,现在她必须尽快好起来,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好咬紧牙关,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注射食物。
为了让妻子早日苏醒,他听说用呼唤方式可以唤起她苏醒,于是,经常在其耳边真情呼唤她的名字,用录音机放她日常喜欢听的歌曲,用手机放她平时喜欢听的铃声,由于经常播放,录音机和复读机都用坏了好几个.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一天他妻子苏醒了过来.
苏醒还只是好的开始,接下来是一段漫长的康复之路,他一方面四处求医问药,另一方面继续对她进行语言及肢体康复,上午带她去诊所扎针治疗,下午在家里扶她站立,开始只能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站立,过了一个多月才能独自站立,然后又扶她慢慢行走,站立后几乎要面对面抱着她的身子往后退,起初只能跨一两步,后来,走三四步,就这样一点点距离慢慢增加。
后来,他了解到按摩也许对康复会更有效,但他了解到,针对这种情况要想康复到能独自自理,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医院去康复按摩,经济上难于承受,于是,他在前面照顾母亲学到按摩技医院向按摩医生和技师学习按摩穴位,看他们按摩,又买来好多有关按摩的专业书籍,试着按书上的方法按摩起来,每天记住一两个穴位,一个穴位一个穴位按,由于扎针效果不明显,后来干脆停止扎针改为每天多次按摩和行走康复,随着长时间的努力,效果慢慢显现,行走康复逐渐由室内转向室外,每天清晨,人民都会看到他用轮椅推着妻子到杨柳湖广场,然后搀扶着到广场进行行走康复训练,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晃就是十几年.
15年的真情付出,得到了回报,感动了上天、也创造了奇迹。除了记忆还有些缺失外,他妻子已经从瘫痪失语状态,恢复到可以说出口齿清晰的简单话语,由过去的无法行走到现在可以扶着家居,在家里独自行走,现在他不但熟练掌握了对妻子康复按摩方法,而且对治疗一般疾病的按摩方法也有一定的掌握。
由于受天气等各种因素影响较大,他妻子病情的后遗症有时还会反复,所以,时至今日,每天他还要搀扶他妻子在小区康复行走,还要每天两三次为妻子按摩,同时还要不停服用维持的药物。
四、精心抚养育儿成长
儿子出生于年,小学、初中成绩都非常优秀,他已经知道母亲在住院,平时成绩非常优秀的他,中考会不会受到影响?尽管目前安顿在他舅舅家吃住,而从他舅舅传来的消息是,发现他有时偷偷的蒙着被子在被子里哭。
终于,他儿子凭借平时的刻苦努力和扎实的基础,以分的优异成绩,顺利的被省重点中学江西省丰城中学录取,他紧绷的心,得到了稍许安慰,松了口气。
后来,在妻子病重康复期间,他不仅要照顾妻子,而且还要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jj/33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