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环境 >> 正文 >> 正文

唐朝大将刘巨容之祖源考辨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21-12-2
白癜风可以抑制么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5373893.html

刘氏族人点击上方蓝字回家吧!!

——石柱深山居士刘学江

刘巨容,字德量,系唐朝末年抵御黄巢起义的著名将领,任山南东道节度使。巨容公之后裔,遍及很多个省,主要分布在江西、安徽、湖北、河南、山东、四川、重庆等地方,可以说是瓜瓞绵延,枝繁椒蔓。然而,当今刘氏诸多族谱对巨容公以下的世系非常明确,但是对巨容公以上的世系却说法不一。归结起来,争议的焦点就在于:是“齐王说”正确,还是“楚王说”正确。“齐王说”就是齐王刘肥说,而“楚王说”又有两种:楚元王刘交说和楚孝王刘嚣说。

一、《刘氏得姓源流序》是目前所知的记述刘巨容祖源世系的最早的文章,文中对刘巨容的祖源作了重要的记述。该文的作者是北宋史臣兴国丞刘永,考证其内容,是北宋前期江西信州玉山刘氏与弋阳刘氏合族修谱时的一篇序文。后来,玉山刘氏的一个分支分到南昌梓溪,其序文又登载于南昌梓溪族谱上。今天,这篇序文广为流传。

目前,诸多族谱的记录中,无论“齐王说”,还是“楚王说”,都承认巨容公有一个共同的祖先,那就是刘德威。为什么都要承认刘巨容的近祖是刘德威呢?原因很简单,《刘氏得姓源流序》中对刘德威与刘巨容的关系确实有明确的记载,即:“德威下八世巨容”。由于《刘氏得姓源流序》的撰写时间较早,是在北宋前期,此时无论是玉山刘氏的奭公后裔,还是弋阳刘氏的巨容公长子汾公后裔,作为当时的他们,对祖先来源肯定是耳有所闻的,比如:祖先来自什么地方,近代祖先中某个比较相对显赫人物的名字,与刘氏哪个家族是一家的血缘较近等基本信息。再加上刘德威与刘巨容的代距还不是很远(仅相差八代左右),所以说,“德威下八世巨容”这句话的可信度是相当高的。如此看来,刘德威是刘巨容的近祖是值得肯定的。

说到这里,有人肯定会问:刘德威这个名字难道就没有同名的吗?这个刘德威究竟是不是唐朝初年那位名将刘德威呢?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这个刘德威就是唐初名将刘德威。原因在于:《刘氏得姓源流序》中对刘德威的兄弟子孙情况作了详细的介绍。文中记述:刘德威的兄弟叫延景,儿子叫审礼,四世孙承庆,承庆生巨敖,巨敖生诵,诵生昌裔,昌裔生元一、景阳、景长,德威下八世巨容。难道这些记述还不足以说明刘巨容的近祖就是唐初名将刘德威吗?

不过,遗憾的是,《刘氏得姓源流序》没有直接指明刘元一兄弟究竟是刘巨容的父辈还是祖父辈。之所以文中没有把这种关系直接指明,我分析当时应该是这种情况:由于刘氏家族祖传下来的历史资料只记到刘元一兄弟为止,由于中途几代人没有继续记录,所以造成刘巨容与上辈刘元一兄弟连接不上(比如:刘昌裔的墓志,确实只记到刘元一兄弟为止),当时的修谱之人不想欺骗后人,所以没有对刘巨容与刘元一兄弟作主观臆断的连接。

综上所述,唐初名将刘德威为刘巨容的近祖是毫无疑问的。

二、现在流传的刘德威以上的那些世系,楚元王交公说法是误传,齐悼王肥公说法更不靠谱。

我们现在对“楚元王交公说”和“齐悼王肥公说”作一下辩证的分析:

1、楚元王交公说法存在的问题。

正史记载,唐初名将刘德威出自彭城丛亭里,这是无可非议的。问题的关键是:刘德威究竟出自彭城的楚元王刘交,还是出自彭城的楚孝王刘嚣。对于这一点,正史中确实有两种说法:一种较早的说法,主要出现在唐朝初年以前,认为刘德威祖上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楚元王刘交,这种说法见于北齐人魏收所撰的《魏书·刘芳传》和唐初房玄龄所撰的《晋书·刘隗传》。另一种说法认为刘德威祖上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楚孝王刘嚣,这种说法主要见于唐朝史学家刘知几所撰的《刘氏家史》和《刘氏谱考》,以及唐人林宝所撰的《元和姓纂》和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所撰的《新唐书》。最早提出刘德威所在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不是出自楚元王的人,是唐代大史学家刘知几,与刘德威是同宗族人。刘知几认为:“彭城丛亭里诸刘,出楚孝王嚣曾孙居巢侯般,不承元王(楚元王刘交)”。

由此可见,刘德威所在的彭城丛亭里刘氏出自楚元王刘交,是一种较早流传的说法,后来通过史学家们考证,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丛亭里刘氏实出楚孝王刘嚣才是正确的。

2、楚元王交公世系中很多名字都经不起考证。

由于刘巨容的近祖是唐初名将刘德威,而刘德威所在的彭城丛亭里刘氏较早说法认为是出自楚元王刘交。所以唐末宋初时,刘巨容长子刘汾的子孙们也宗源楚元王刘交。江西弋阳的《唐节度使祠堂碑记》原先记载:“唐故兵部尚书左仆射、特进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镇南军节度使,刘府君,讳汾,行第十四,其先世家彭城,楚元王交之裔”。

正因为刘巨容的后裔最开始一致认为祖上宗源楚元王交公,同时刘德威又是他们的近祖,于是就有人编撰出了楚元王交公说的祖源世系。楚元王刘交至唐初名将刘德威的传承世系大致如下:

第一种:

1世楚元王交→2世富→3世登→4世嘉→5世章→6世和→7世德→8世安→9世庆忌→10世岑→11世平→12世康→13世景→14世治→15世弘→16世惶→17世畴→18世殷→19世琨→20世宏→21世恽→22世燕→23世元→24世器资→25世寅→26世冲→27世登→28世裕仁→29世遥基→30世穆→31世明→32世炫→33世婴→34世德威。

第二种:

1世楚元王交→2世湝→3世恭→4世顺→5世据→6世病已(宣帝)→7世奭→8世中山靖王胜→9世皋→10世质→11世渊→12世长→13世屈釐→14世元→15世荫→16世振→17世畴→18世殷→19世琨→20世宏→21世恽(惔之弟)→22世凤→23世元→24世器资→25世寅→26世登→27世宽仁→28世遥基→29世穆→30世明→31世炫→32世婴→33世德威(明嘉靖辛丑世系图把“德威”印成“德”,不知为何?可能是印刷错误少印了一个的“威”字,或者有人故意把“德威”改成“德”)。

上述两种世系中,有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

①绝大部分名字都是历史上的名人,他们本来是不同宗支、不同地域郡望的人物,甚至有些人物之间时代也不连贯,属于东拼西凑、张冠李戴。比如:刘皋,本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后;刘屈釐,汉武帝时的丞相,本是中山靖王之子;刘畴,本是彭城刘氏人。刘琨,晋朝中山魏昌人,本是中山靖王之后;刘恽和刘惔是兄弟,东晋名人,本是沛国相人;刘炫,河间景城人,本是河间王之后;刘婴,虽然是刘炫后裔,但是武则天时候的人,比德威公还小几十岁。

②正史记载,唐初名将刘德威的父亲叫刘通(又叫刘烈),祖父叫刘轸,是彭城丛亭里人,属于彭城刘氏。然而,上述世系中把刘德威接到河间刘氏上去,再往上追又接到沛国刘氏,再到中山刘氏,再到彭城刘氏,又到中山刘氏,再到齐王支系,再接到彭城刘氏。难道,刘德威的祖先们可以从这一支血缘跳到那一支血缘中去,跳来跳去还要跳几次最后才跳到楚元王那里。

3、齐悼王肥公世系是照楚元王交公世系移花接木抄过来的,更不靠谱。

楚元王世系中有一个刘章,对于刘章这个名字,通过史料查证,楚元王后裔中确实有这个名字。巧合的是,齐悼惠王刘肥之次子也叫刘章,就是朱虚侯刘章,所以有人后来就改了世系,把楚元王世系中的“楚元王交公”改换成了“齐悼惠王肥公”,然后再把中间部分作了适当的修改和合并,变成了“齐王肥公世系”。其世系大致如下:

1世汉高祖邦→2世齐悼惠王肥→3世章→4世喜→5世福→6世宽→7世贞→8世表→9世皋→10世质→11世渊→12世长→13世屈釐→14世元→15世荫→16世振→17世畴→18世殷→19世琨→20世宏→21世恽(惔之弟)→22世凤→23世元→24世器资→25世寅→26世登→27世宽仁→28世遥基→29世穆→30世明→31世炫→32世婴→33世德威。

对于齐王刘肥说这一世系,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出了质疑。清朝乾隆时期江西弋阳《刘氏会源宗谱》上面既登载了“齐王肥公世系”,也登载了“明嘉靖辛丑世系图”,谱中作了特别批注:“明嘉靖辛丑世系图虽错,但还宗楚元王世系,齐王世系明知有误还要继续沿用,不知何人所为”。

宋天圣状元刘定撰写了《刘氏源流辨误说》一文,指出齐王世系中存在很多错误,主要有:宽公、表公、屈釐公、畴公、恽公、元公、婴公,这些名字都有问题。但是,刘定在文中结尾部分仍然还是写的宗齐悼惠王。究其原因,应该是刘定当时也没有对祖先刘德威所在的彭城丛亭里刘氏作详细的考证,究竟是属于楚王世系还是属于齐王世系,没有详细鉴别。刘定辨析的是齐王世系的中间过程,没有注重首尾的正误。当然,古时候的信息不发达,寻找资料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也情有可原。

综上所述,无论是楚元王交公世系,还是齐王肥公世系,都不是刘德威祖上的真传世系。楚元王交公世系本身就有很多错误,而齐王肥公世系还要在错误的世系上来移花接木,去掉“楚元王交公”的头衔,改成“齐王肥公”的头衔,换换帽子,这岂不是错上加错。

三、楚孝王嚣公之说,才是宗源之正统。

刘巨容以上的近祖是唐初名将,北宋前期刘永所撰的《刘氏得姓源流序》可以说是铁证。《刘氏得姓源流序》是记述刘巨容祖先来源的最早的文章,也是记述刘巨容的近祖是唐初名将刘德威的最有力的证据。前面我们已经论述,刘德威的直系祖先是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嚣公,这一点不必再着论述。

1、楚孝王嚣公至刘德威的世系:

根据唐代林宝所撰《元和姓纂》和北宋史学家欧阳修所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记载,刘德威的祖先宗源汉宣帝之子楚孝王嚣公的世系传承如下:

1世邦→2世恒→3世启→4世彻→5世据→6世进→7世询→8世嚣→9世衍→10世纡→11世般→12世恺→13世茂→14世馨→15世友卿→16世什→17世讷→18世畴→19世宪→20世羡→21世敏→22世庆→23世轸→24世通→25世德威。

这个世系才是与历史最相吻合的世系。

2、刘德威至刘巨容的世系:

根据《刘氏得姓源流序》可知:

第一,刘巨容肯定是唐初刑部尚书刘德威,因为其中还提到了刘德威的儿子审理,以及兄弟刘延景。同时根据刘昌裔的墓志内容也能够确定文中提到的刘德威是刑部尚书刘德威。刘德威下八世巨容,就是说刘巨容是刘德威的九世孙。

第二,文中大书而特书刘昌裔家族,充分说明刘巨容与刘昌裔家族的关系很大。然而,文中没有直接说出刘巨容是刘昌裔的子孙,充分证明刘巨容确系刘昌裔那个家族,并非刘昌裔直系血亲,而是旁系血亲,而且血缘关系较近。

结合刘昌裔的墓志,以及《新唐书》等历史资料,可知刘昌裔家族实属刘德威长子刘审礼的长房刘佺寿的后裔。

刘昌裔墓志明确指出,刘昌裔家族原来居住在彭城徐州,其曾祖刘承庆迁居山西阳曲,刘昌裔任河南陈许节度使时,家族又迁居河南洛阳。有关河南洛阳的信息,安徽陈洲刘氏明嘉靖九年族谱也记录了刘巨容的祖父刘近仁也是居住河南洛阳。文中叙述:刘巨容有个堂弟叫刘仲昭来自南阳,是陈洲刘氏之祖,刘巨容的祖父近仁公,世居河南洛阳,近仁公生三子,长子隆道、次子隆德、三子隆文,隆道生子巨容官节度使,隆德生二子,长子孟昭(无嗣),次子仲昭由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初任贵池令。另外,刘氏诸谱记载:刘巨容的父亲刘隆道和叔叔刘隆德的墓葬位置也在洛阳天山。所以,从地缘的角度来讲,刘巨容的祖父刘近仁、父亲刘隆道,与刘昌裔的居住地同住洛阳,也是吻合的。

有关刘德威的长孙刘佺寿(槩公)至刘巨容的世系部分,目前流传的主要有以下两种记载:

①德威→曜公→槩公→碪公→高公→友文→材中→近仁→隆道→巨容。

②德威→曜公→槩公→高公→友文(长朋文、次友文)→材中→近仁→隆道→巨容。

③德威→审礼→佺寿→承庆→巨敖(长巨敖、次巨敷)→诵公→昌裔→元一→从英。

上述世系①是安徽桐城陈州刘氏老谱世系,其中多了一代人碪(zhen)公,考证刘审礼三子中,三房易从公的次子叫刘正,若是长房佺寿公之子也叫刘碪,正与碪同音或者说叫谐音,应该是不可能的。所以,刘碪实为易从公之子刘正。

上述世系②是安徽桐城陈州刘氏新谱世系,德威至巨容刚好九代。其中,第四代、第六代、第七代皆是武将,比如:第四代刘高为山西潞州参军;第六代材中公为渭南县校尉;第七代近仁公为丰城县校尉。而第五代刘朋文、刘友文兄弟,刘氏诸谱记载他们都是文人:

长房刘朋文,为宗师;

次房刘友文,从宗师学有文行,是刘近仁之祖父,刘巨容之高祖。

上述世系③是刘昌裔墓志和《新唐书》等历史资料所叙述出的世系,德威至巨容也是九代。其中,第四代、第六代、第七代也是武将,比如:第四代刘承庆为山西朔州刺史;第六代诵公为散骑常侍;第七代刘昌裔陈许节度使。而第五代刘巨敖、刘巨敷兄弟也是文人:

长房刘巨敖,好读孔子、庄周,太原晋阳令,是刘昌裔之祖父;

次房刘巨敷也是文职。

通过对比,得出结论:

刘巨敖即为刘朋文,好读孔子、庄周,为宗师;刘巨敷,即为刘友文,从宗师(兄长刘巨敖即朋文公)学有文行。

刘巨容与刘昌裔两支的分支节点就在于巨敖、巨敷兄弟,刘昌裔是巨敖公之后裔,刘巨容是巨敷公之后裔。也许是为了避讳,加上古人本身一个人有几个名字,所以很多老族谱记载刘巨容高祖时避开了巨敖、巨敷名字,而用他们的另外名字朋文、友文来作记载。

四、结论:

通过对刘巨容祖上世系的系列分析,巨容公之近祖是唐初名将刘德威无疑,巨容公之远祖是汉宣帝之子楚孝王无疑。结合众多刘氏家谱和史籍,刘巨容之祖上世系传承归结如下:

1世邦→2世恒→3世启→4世彻→5世据→6世进→7世询→8世嚣→9世衍→10世纡→11世般→12世恺→13世茂→14世馨→15世友卿→16世什→17世讷→18世畴→19世宪→20世羡→21世敏→22世庆→23世轸→24世通→25世德威→26世审礼→27世佺寿→28世承庆→29世巨敷(友文)→30世艮公(材中)→31世近仁→32世隆道→33世巨容。

年3月15日

附录(一):北宋时江西信州玉山刘氏与弋阳刘氏合族谱序

刘氏得姓源流序

刘氏姓先出自陶唐。初,刘累母为妃时,从帝游南郊,至洹水上,注目东盼见累。累数日南行,意忽不乐,既归,梦如所见。一日,俄有蜚坠其口,遂有娠,越月十二而刘累生,左手有纹,成刘累二字。帝见之,后封刘累候,刘之受姓盖本于此。

陶唐氏衰,后学扰龙,以事孔甲,赐为御龙氏。时龙一雌死,潜醢以食。孔甲复求之,累惧而逃。其后在商为豕韦氏,在周为唐杜氏。杜伯子隰叔奔晋为士师,历士蒍、成伯缺,至士会相继为士师,尝以事奔秦。患秦用会,使魏寿余伪叛降秦,诱士会归晋。其别子留秦,无官,复以刘累之氏为姓。自是刘氏之姓始,班班然大著于海宇。

别子生明,明生远,远生阳。传十世至获,为魏大夫,秦灭魏徙居大梁;获子清徙沛,清子仁是曰丰公,葬处州。丰公生煓,字执嘉,子四人,伯、仲、邦、交。邦,字季,是为汉高祖。迄景帝之子发,封长沙定王。又五世,至光武。封子荆为广陵侯。荆子曰平,为俞乡元侯;平子曰彪,时称仁义侯,彪传玄,玄传熙,仕魏为金紫尚书,熙子述守东平,述子建仕晋永城令,建子会,历官琅琊内史;弟天明为金陵刺史,明有后曰琨,建武初,与段匹石单并起兵,翼戴晋室,都督并、幽、冀三州事。

永嘉元年,会暨都督之裔惔,以石勒乱,举族扈从元帝渡江,寓京口华门。圭宝晏如也。人未识,惟丞相王导器重之,引为丹阳尹。永和七年卒,葬润州丹阳之幕府山,西与导墓相去密迩。丹阳刘氏有坟三十四所,碑石翁仲至今犹存。由是散居江南,树立桑梓。徐州城北,刘族坟陵又百余,碑碣亦如故在,诚非他族之比。会之三世孙曰彦英,宋文帝朝官给事中,其中子曰隐人迁晋陵,即今之武进。曾孙冕,梁季为睦州刺史,徙居郡城东,即今建德。冕五世至子翼,仕玄宗弘文馆学士。长子懿之任给事中,次子袆之相武后。袆之生敬,敬生亮,亮生奭,字升高。慨念睦州之族,传自丹阳,故号丹阳居士。

彦英之后德威,徙滁洲。而子审理,因合肥尉充饶卫郎将,孝奉祖母,事继母尤谨;俸禄多资。其弟延景、再从同居二百余口,内外无间言,时号孝义刘家。德威四世曰承庆,庆为荆州刺史。生晋阳令巨敖,乐其土俗,因家阳曲。巨敖生诵,以子昌裔在元和初,历阶金紫光禄大夫,检尚书左仆射,兼御史大夫,右龙武军统军知军事,上柱国彭城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赠潞州大都督。韩文公志其墓,又为之颂功而铭其碑。长子元一,准南军卫衙门将;次子景阳、景长并举进士。

德威下八世巨容,僖宗乾符六年,黄巢作乱,举兵大破之,官至山南东道节度使,厥功甚懋。从弟孟昭,佐巨容讨巢,中和间授山南道节度使,克歙州笫一部兵马使。仲昭以大理评事,三改合为浮梁功德益著。巨容三子,长汾笫十四,次逈第十八,冠军过继孟昭,季迪第十九。汾立功,中和初,屡官知制诰,转信州军押衙团练击讨使,银青光禄大夫,检校国子祭酒,上柱国镇南军节度使上将军右仆射,实景福二年十二月也。既薨,信民怀其德,为立庙草衣塔以祭之,时号水南大王。九室,其三夫人王氏,王员外之女,信之赖家源人。先是,乾符二年,丹阳居士奭,偕汾避乱因即赖家源而居之。迪之后,因宰鄱阳兼主管饶州事,遂居鄱阳之青塘。若逈,官荆州从事,入为秘书丞。后与诸子侄,亦如信上汾子兴之昆季而聚居焉。徐州沛邑之族,曰邦、曰交。润洲丹阳之族,曰会、曰惔。玉山赖源之族,曰奭、曰汾。嗟呼,刘氏刘累之后,自大唐初修谱以后,尚书公分派以来,枝愈繁而派愈衍。簪缨不乏,庆流绵延。观吾宗谱者,可无劝哉。谨序大慨,用示后也。

宋史臣兴国丞刘永撰述

登仕郎进士刘辅校行

附录(二):安徽池州市青阳刘巨容嫡堂兄弟仲昭公后裔谱序

刘氏世系源流说

撰于明朝嘉靖九年

予家宗谱,肇自仲昭公来自南阳,初仕为青阳令,娶杜旬鹤女,生子孙世居南阳,复任浮梁,生子孙世居浮梁,派衍瑞州、新昌、天宝。景荣,举乾宁丙辰进士,宣化二年,授池州浦令,与青阳子孙合谱。景荣五世孙珂,举嘉祐辛丑进士,授淮西道廉尉,遂家于桐城。

旧谱载:天水、沛郡等二十五望,后汉时刘遐为安城刺史,世居安福。晋时,刘遗民隐钓于水阳,世居宣州,至蕡陈救时之策于唐,其子孙多居江右,枝分一本,谱牒昭然。国朝八世祖景公修《永乐大典》于文渊阁,家谱得赐宝玺,一时称荣。恨子孙为芦洲事妆人府库,从来力耕舌读,知孝知义,近觉岁卤多暴,不亲不逊。隆庆……诸侯有诸侯之庙,大夫有大夫之庙,不得祖者不敢建庙立祖,而未尝讳其所自出也。稽春秋叠书,王子公孙虽支庶远代,而别其所出。孔子曰:“某殷人也”,此意可推矣。况天下姓氏大都皆羲农轩辕之后,苟阙之,而世系中隔何以相承。

今由近仁公而上溯之,高祖世传四十,绳绳继继派别支分有二十五望焉,王叙言之详矣,不必赘第。念近仁公世居河南洛阳,生子三:长隆道、次隆德、三隆文。隆道生子巨容,官节度使。巨容生子三孙二十二,支蕃派衍,代有伟人。隆文无嗣。我祖隆德公,生子二:长孟昭,讨黄巢有功,授山南东道节度副使,转池州判官,惜乎无嗣,卒于官,葬齐山,至今志载:“齐山寺西有刘判官墓”;次仲昭,由进士授大理寺评事,初任贵池令,原配鲍氏,生子文昂,聘西关外陈氏,遂家于杏花村,继娶杜氏,生子文俊,随父调任浮梁,遂于景德镇落马桥居焉。

文昂公生子智仁,晋(后晋)天福间由杏花村,迁童婆铺大岭。历十二世贵迁公,游九华遇何公清甫,见而爱之,寻其所,自知为大家子以女妻之,寄居青阳,生子五:长汉用、次汉英、三汉辅、四汉弼、五汉举。德祐元年,复迁大岭。时元兵扰乱,各谋迁居,有王公继生、绍生者,世居青邑华西杨林村,与汉用公相善,知公德厚,邀与同居。后王公有故,他适即以基业坟墓讬公,公乃更其名曰:“西馆”,取馆舍之义,以待王公之复迁也。乃王公一去不回,我族遂世居之,厥后子孙繁衍。大明永乐乙未年,以庸公始迁东馆。成化辛卯曰良公迁鸟株塘,己亥曰恭公迁马鞍山,弘治戊申曰亮公迁戴村,曰现公迁罗家坡,癸亥曰显公迁康冲,正德丙寅曰行公携弟曰真公迁罗城里。

吾父曰明公亦于成化辛卯迁居杜村,由西馆而迁者,不一其地皆出自汉用公,而汉举公仍世守祖居大岭,鼎不敏叨,任琼山五载始归,深懼族大人繁,阅世多佚,故敢秉笔校订名曰《乐成宗谱》,使大五两房本支各别,而百世下皆得以参考而续修之。至于汉英公,迁桐城陈家洲,汉辅公迁北山,汉弼公迁广德州,星散途遥,其谱系虽宜合一,今则有志而未之逮也,谨详叙之,以为子孙勖。

旹明嘉靖九年庚寅仲夏月裔孙鼎谨识

点击下方阅读刘氏精彩

刘氏介绍刘氏族歌

刘姓简历刘氏航拍

刘氏起源刘氏大会

刘氏家谱天下一刘

刘氏家训刘氏传家宝

刘氏堂号刘氏宣传片

刘氏宗祠咱们都姓刘

天下刘家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5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