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江西省丰城市袁渡镇老北岸村。丰城,自公元年建县至今,已有年历史。在春秋战国时期先后分属吴、越、楚三国辖地,因而有“吴头楚尾”之说,自秦统一中国后,又分属九江郡和豫章郡管辖。
我的家乡丰城市最有特色的是“剑文化”,传说晋永平年间,丰城县治曾有“紫气冲斗牛星”,县令雷焕挖狱基得春秋干将、莫邪雌雄宝剑,因此,丰城别名“剑邑”、“剑城”。初唐四杰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写道:“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这两句高度概括了丰城县在唐代以前的历史文化,故丰城县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之美誉。
我的老家——老北岸村,位于袁渡镇东部,距离袁渡镇的中心城镇区域大约2公里,全村上下有户左右,由于上一次村里的祠堂辈分排序已经是十多年前,且年轻人大部分进入城市,所以全村人口大概估计为人。每个村,祠堂辈分排序都是十年难得一次的大庆典,排序之后涉及到村里的集体土地收回再分配到户的问题,所以非常重要!我的爷爷那一代人是“迪”字辈,我的父亲那一代人是“卫”字辈,而我这一辈人,则是“仪”字辈。每一代的字会分给家庭的男性成员
我家乡土地政策制度和全国一样。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到目前,我家农村土地制度的变迁大体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以下内容为询问了几个家族长辈们后概括的内容,他们对土地制度的描述可能会出现小错误):
第一阶段是建国初期的土改阶段,主要指年至年这一时期。这一阶段的土地革命消灭了由少数人垄断土地所有权的私有制(打倒地主和富农分田地),建立了土地人均分配的农民个人所有制。我的太爷爷有六个兄弟,在这之前家庭非常贫困,没有自己的土地,因此每年要租地主的田地,而且地主还要收走三成的农作物作为租金,这样的剥削下,如果年份不好,连吃饭都是问题。农村有无数和我太爷爷一样的贫农遭受悲惨待遇,而土改之后,太爷爷和他的兄弟们分到了自己的私人土地和耕具,没有了地主的剥削,太爷爷辛勤劳作,年复一年积累了不小的财富,还购买了一些土地。
第二阶段是人民公社运动阶段,主要指年至年这一时期。这一阶段通过全国范围内的合作化运动,形成了以土地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人民公社集体经济模式。这个阶段我祖辈遭受了严重的区别对待,因为在我的太爷爷幸苦劳作下,每年都会有余粮,把余粮借给没粮的家庭,如果他们还不起粮食,就得用一些耕地抵债,然后我们的土地越来越多。到文革期间,被红卫兵他们看作是“富农阶级”,是要打倒的敌人,收走了全部的土地(其他家庭都有自留地),而且还来我家里打砸抢。在这个阶段,家庭和个人的财产不受保护,农民的劳动积极性严重受挫。
第三阶段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阶段。从年开始,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我爷爷反复和我强调:“一定要把这个阶段和第四阶段分开”,这个承包责任制和后面的土地流转阶段为什么要分开?我表示很疑惑。
第四阶段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后土地流转阶段。标志是《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推出。《决定》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这使农民获得了接近于土地所有权性质的永佃权,也即是对承包地的长久占有权和控制权。
关于耕地分地(俗称分田),就和祠堂辈分排序有关了。因为村里的耕地有限,所以耕地分配之前得把上一个字辈所得的土地收回,然后在均分给下一代字辈。同时还有要求,就是城镇户口的男性不再有资格获得耕地,女性因为不能进祠堂获得字辈,所以相当于没有资格获得耕地。我父亲和我母亲都在他们小时候想办法把转了城镇户口,那我也是城镇户口。所以我家已经两代没有机会参与村里的耕地分配,而且将来我下一代可能还是没机会分地。
关于分宅基地(俗称分房),我村庄是会留下一部分集体共有的地,分给家庭的新生男孩。要求和分田一样:女性和城镇户口男性不参与分宅基地。宅基地和耕地不一样的是:村委不回收宅基地;宅基地可以在村里人流转。因为有些村人有钱要回村里盖别墅,但是他没有宅基地,所以可以付钱从其他村民,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我和我父亲是城镇户口不能获得宅基地,而我爷爷的宅基地可以传给我父亲,再传给我。
关于农业税(俗称交“皇粮”),因为我的家庭已经三十多年年没有耕地没交过土地税了,所以长辈不是很清楚,在年之前的农业税的相关制度。我奶奶告诉我以前交“皇粮”,家里种的粮食一车一车被拖走,通过她的朴素的语言,我感觉农业税给农民的负担非常沉重。我母亲告诉我,她挺着大肚子怀着我的时候,我的老家袁渡镇因为农业税的过重,爆发了“农民暴动”。
相传这个历史事件是导致全国农业税取消的导火索。我在网络上搜了这个历史事件,称为“年江西农业税事件”或者“年丰城农民暴动”。事件起源是农民非正常死亡,引起公愤,数万农民冲击乡政府,同月31日,国务院召开紧急电话会议,乡镇一级的两个正职全部参加,会议要求全国立即停止以强制手段征收上缴。年江西省试点取消农业税,年全国取消农业税,结束了两千多年历史的税种。
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问题,从取消农业税,到耕地补贴,再到基层农站的技术指导,我的家乡的农民们,日子一天天的好起来。我奶奶常常说要是现在家里还有田就好了,她手痒痒想起了种菜的日子。土地是每个农民的根,是中国上亿农民的魂!如果可以的话,我也期待着,等我退休了,有一片自己的田园种地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5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