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天一色丰城湖
千年名村丰城寻访记
作者
陈水源
一千年名村乡情浓
镇江南乡里,丹阳西门外,南望茅山之麓,北临长江之滨,沪宁高速,扬溧高速在此交汇,S、S两条省道在这里聚会,X县道穿境而过,丰城水库,盘荣水库犹如镌嵌在境内的两颗璀璨明珠;村与村道路四通八达,村子里水泥路户户相通;村外公路两旁是新型太阳能路灯,村内路两旁是LED路灯,幢幢洋楼掩映在红瓦绿树之中。她,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丰城。丰城村位于镇江南25公里处,沿着镇荣公路到上会集镇向东,过扬溧高速上跨桥就能看到丰城,北与薛村村毗邻,东与盘荣村相连,西与上会村交界,属丘陵高岗,地势比周边的村庄都高,村西北的高平向(原村林业队处)为最高点,海拔46米,传说比茅山高三尺,站在这里向北可看到高丽山、十里长山和南山,向南可看到茅山三峰。下再大的雨,丰城也不会淹,素有十三个塘灌朝外淌,十三条水沟绕村庄之说。丰城自古以来就是苏北经镇江南下到茅山、金坛、溧阳的要道之一,古时丰城村东和村西各有一条车马大道,村东的车马大道又叫十里长巷,从丰城一直到尧庄雷甲,都在一个等高线上,南来北往的香客,游人,商队不断。现在,扬溧高速、三万五千伏高压输电线路、川气东送主管道、中盐管线都在丰城村西边通过。丰城隶属上党镇,是村委会所在地,所辖丰城、郦庄、蒋庄、三里、东新、南新六个自然村。共有34个村民小组,户,户籍人口人,面积7.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亩。丰城不仅是镇江南乡的大村庄,更是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千年名村。现在丰城所在的这块地方,很早就有人居住,西汉元帝时,茅氏三兄弟受请从苏北三茅山来江南句曲山修道,途经现在丰城村西边时,这里就有一户人家居住,留下了一段丰城之缘,后来这里就叫高平向。“丰城高平向,比茅山高三尺”的传说一直流传至今。宋朝之前,丹阳玉景观的人来到这里,选中现在丰城东南角的一块地方叫小村上,创建诏天台,赤诚山,玉景观。他们人多势大,掌管了这片土地,后来者只能替他们种田或租他们的田种。不久延陵的吴姓来了六,七家,他们就居住在丰城村中心这块地方,叫吴甲,还建有吴甲祠堂,是三间一厢高房,前面有两个天井,中间一条两米宽的石板路,天井前有一大门楼,天井和室内都铺有水磨地砖,朝东向,吴姓住房也多为朝东向。年丰城等村火烧敌封锁线“竹篱笆”
宋朝时丰城村筑有土城墙,后来徐七起义时被毁。直到南宋时(年),陈姓远祖第三十二世孙陈似衡由浙江临安,金渊竹溪村徙居句曲东四十里的丰义里,其第五子陈良卿生二子,长子留居句曲,次子陈敬文入赘到本地丁村,传至第六世到陈去华时,而择居丰城,分住在吴姓的外围。陈姓自择居丰城后,人丁兴旺,粮食丰收,生活富裕,重新修筑了被毁的土城墙。年丰城陈氏支谱记载:“陈姓自居于丰城,其族保聚滋大,当其极盛时,丁計万指,居密盖如市也”。由于丰城陈姓是从句曲丰义里迁居而来,人口多,村又大如城市,便从丰义里取一个丰字加一个城巿的城字,从此得名丰城。丰城陈姓源于颖川世家,时为国之望族。想知道丰城陈姓的来源,首先要了解我国陈姓的起源。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妫为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惩恶,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公元前年齐被秦灭,齐王田建的第三子田轸奔楚为相,改姓陈叫陈轸,后来迁往河南颖川,成为颖川的陈姓始祖。自秦汉以来,颖川陈姓发展成名门望族,东汉桓帝时[-年],陈满的43代孙陈寔,字敬弓,谥号文范,世居颖川任太邱长,为丰城陈姓在颖川的一世祖。陈寔的26世孙章,于北宋皇祐二年登进士,官朝散大夫,赠金紫光禄大夫,由固始宦寓浙江,死后葬于临安。陈寔的27世孙德夫,父功荫通侍郎,自临安迁居金渊竹溪村。陈寔的32世孙陈似衡,字持平,南宋时自金渊竹溪村迁居江苏句曲东40里的丰义里,为句曲陈姓一世祖。似衡的第五子良卿生两子,长子敬先留句曲,次子敬文入赘我地丁村徐氏家,传至第六代陈实,字去华,自丁村择居丰城,丰城始有陈姓,去华为丰城陈姓的实际始祖,为不忘根本,追奉良卿公为丰城陈姓一世祖。至第九世丰城陈姓分为邦分,西分,亨分,下分;第十三世又分出楼分,四分,中分;第十七世中分一支廷梓,廷栋迁居润州。年,镇江城内的丰城陈姓在古梦溪建“陈氏支祠”,并编修了“丹徒丰城陈氏支谱”。年,丰城编修了“丰城陈氏宗谱”,谱中记载丰城陈姓24--31世次各分的字辈:邦分的字辈:申,惟,守,正,兆,瑞,麟,凤
西分的字辈:士,德,朝,锡,尔,裕,显,达
亨分的字辈:克,遵,乃,效,庶,永,于,文
下分的字辈:运,肇,恒,昌,复,新,宏,盛
中分的字辈:克,遵,乃,效,庶,永,于,文
四分的字辈:克,遵,乃,效,庶,永,于,文
楼分的字辈:克,遵,乃,效,庶,永,于,文
“丰城陈氏宗谱”每分一盒,可惜此谱在“文革”中全被销毁。我是邦分瑞字辈,第二十九世次。早在清乾隆年间,丰城陈氏宗词正中就悬挂着一块绿底金字“世代恩光”的御匾。丰城陈姓第十七世孙廷梓公时任福建汀州府归化县主簿,在剿匪平乱中浴血奋战,以身殉职,朝廷感其忠节,特下圣旨褒奖抚恤,追封廷梓公后人世袭恩骑尉。清乾隆的御匾和世袭官职给丰城增添了无上荣光,当年的大小官员来到丰城都十分敬畏,见御匾都得下跪,在宗词吃饭不敢坐头席。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丰城小学读书,学校就是原来的“陈氏宗祠”。丰城陈氏宗祠是明万历元年(年)春三月,由丰城十六世陈绍鲁这代人新建的。陈氏宗祠的祠堂是五间三进,南大门顶上有一块白云石碑刻,上刻“陈氏宗祠”四个字。大门两边的对联是:颖川世泽,信国家声。一进大门的前进是五间平房,中间一间是过道,过道两边是一人来高的圆鼓形石马。东边两间是厨房,内有十口大锅,十只大水缸,供祠堂或村民办大事时使用。西边两间是库房,过了前进是十多米宽的大天井,中间是石板大道直通中进,天井两边各是四架四间长的走廊。中进五间高房是空着的大庭,前无南檐墙,檐口高五米多,全部是一扇扇的木隔扇(上是窗下是门),夏天打开,冬天关严,是专供祠堂聚会或村民办大事坐人用的,可坐四,五十桌人。大厅的每间北檐上方都挂有匾额,正中一块上书“联桂堂”三个大字,为状元石韫玉所书。东边一间上书“忠臣孝子”,西边一间上书“烈士纯儒”,是我村在镇江府做参事的六太爷所赠;东边第二间上书“万脉同源”,西边第二间上书“枝茂流芳”,是句容笪巷村陈姓所赠,因为他们是句曲陈姓的分支。后进正中上方挂有一块绿底金字的匾额,上书“世代恩光”四个大字,落款处有皇帝御玺。后进北半边全供奉着祖宗牌位,每年冬至全村16岁以上的男子一早就跪到这里来拜谱祭祖。年丰城陈氏宗词碑刻
丰城陈氏宗词联桂堂匾额
丰城陈氏宗祠每年春,秋两次举行盛大的祭祖备饭活动,凡年满五十岁的男子,都可进祠堂吃饭,能教书做先生的不限年龄均可进祠堂吃饭,这是鼓励子孙后代多读书。解放前后,丰城小学一直是当地较大的一所中心小学,有不少外村的学生来上学,祠堂一直都是丰城小学的所在地,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村里兴建大会堂时缺少木料,祠堂与五神庙的房子才一起被拆掉,用去建大会堂,并在祠堂的原址重建了丰城小学。从此,陈氏宗祠再无踪影。目前,尽存一块“陈氏宗祠”碑刻和一块“丰城陈氏新建祠堂”残碑。清咸丰年间(),太平军在本地劫掠,因丰城村大人口又多,村庄四周有村门防守,太平军屡遭丰城抗击,便率重兵围攻丰城。面对手持长矛大刀的乱匪,丰城陈氏族长率全村民众毫不畏惧,同心协力,浴血奋战两昼夜,终因军火不及,又无外援,被太平军攻破村防工事。太平军攻进村内后,放火抢劫,村民惨遭屠杀,死亡大半。由于丰城临敌不屈,奋力抵抗太平军,从而使邻村得以保无恙。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还能看到村中间有很多咸丰丧乱遗留下来的空院子和院墙。据“丹徒县志”和“丹徒丰城陈氏支谱”记载:按我丰城陈氏家乘,于清嘉道间,丁口以千计,经粤乱,乱兵四乡劫掠,我丰城能屡挫贼锋,贼骇甚,率重兵至我丰城,犹能以耰锄耒耜之属,与贼抗拒之两昼夜,终以军火不敌,故力竭无援乃溃而,我丰城之遇害者不可胜计矣,光绪乙亥重修谱牒,查所存之丁口不及十之二三,犹惜,----村墟冷落,败瓦颓垣。丰城最初的庙宇是玉景观,明朝初年重修过,万历元年(年)改建为顺天古寺,到清朝改名为万寿宫,又叫长寿庵,雍正十三年(年)重修。道光六年(年)在村南的墩塘北新建了五神庙,将万寿宫的大钟,香炉等三件古物移入庙内,咸丰十年(年)被太平军毁掉。同治元年(年)金山住持法海募捐,为我村铸造大钟一座,香炉一鼎,上铸“顺天古寺”四字。光绪六年(年)重新修建五神庙,大门朝南,两边墙上写着“普天均乐,四海同春”八个大字,大门顶上写着“庙貌垂千古,威灵镇一方”,横批“洞天福地”,一进大门是前进,五小间平房,中间一间是过道,两边是扣马的马房,前进与中进之间是二十来米宽的大院,院内有大钟一座,大鼓一面,香炉一鼎,钟鼓声可传数里之外。庙门前有一棵二百多年树龄的银杏树,要两人才能合抱。庙中进三大间高房是正殿,有五位尊神,两边是四大金刚,后边分别供奉观世音菩萨和地藏王菩萨。后进五小间高房,楼下有五神娘娘像,楼上是僧人宿舍。年秋,上党实验区要在丰城办一所中学,当场扳倒五位尊神,并要求村上八耆发动群众除掉了所有菩萨。年日寇侵华,我地区沦陷,办校之事吿停。抗战期间,善男信女们烧香拜佛心切,又请来前村的画师在五神庙墙上画上五位尊神和观世音,地藏王。抗战胜利后,又请来前村的郑师傅,重新塑起原有的菩萨,完工后,举行开光大典,办酒席几十桌,直到解放后菩萨又全部被拆除。年村里新建大会堂时需要木料,五神庙和陈氏宗祠全被拆掉。从此,五神庙荡然无存。丰城四月初二庙会,要先从岳传“泥马渡康王”说起,传说北宋年间,金兀术累犯我中原,而徽,钦二宗昏庸无道,偏听奸臣谗言,先送皇子康王赵构到金国做人质,接着太上皇徽宗,皇上钦宗自己又被骗,亲自送五代先皇牌位往金国,刚一出皇城,就被番兵捉拿,押往金国囚禁起来,受尽凌辱。年幼的赵构在兀术身边深受宠爱,放松了对其管束,赵构忍辱负重,一心想报仇雪恨。某日乘金人疏忽趁机出逃,兀术得知随即追赶,赵构逃至黃河边,浊浪滔滔无法过河。正心急如焚,突然出现一匹高头大马,将赵构渡过了黄河。兀术追到黄河边,只见赵构连人带马跳入黄河不见了踪影,以为赵构淹死了,只能败兴而归。谁知这是一匹神马,跳入黄河后,兀术看不见了。后听说有人看见一匹大马驮着一小孩过了黄河,兀术急了,又派部队过河追赶,哪知赵构过了黄河遇到宗泽一班大臣,护卫着向南逃去。兀术的部队从黄河边一直追到南京,又追到句容,幸好原梁山好汉呼延灼赶来接应,才使赵构,宗泽一班人马逃过劫难,由句容经丹阳直奔苏杭。到了太湖边,只见水天一色,茫茫无边,正当危急之际,忽见湖面飘来一艘大船,宗泽大喊:“救命!”船驶将过来,靠近时,船上五位官人请他们上船,渡他们过去。赵构,宗泽一行上船后,桌上有点心款待,心想世上竟有这等好人?转眼间五位官人说:“到了!请上岸!”赵构一行更是惊奇,这么快就到啦?上了岸回头一看,哪还有什么大船,只见云雾中五位官人飘然而去,原来是五位神仙显灵,救了君臣性命。上岸后直奔临安,次年赵构、宗泽在浙江临安建都,称为南宋。为报答五位神仙的救命之恩,令丹阳到句容一路的大村立庙祭祀,当地庙会便盛行起来,上会三月初十石鼓龙王庙,丹阳四月初一龙神庙,丰城四月初二五神庙,上党四月十三庙。丰城四月初二庙会,是本地区几个大庙会之一,行庙的村是:丰城,三里,西新,南新,东新,沟南,蒋庄,由于庙会已接近夏忙,每家都要在农忙前备好各种农具、物资、用品,所以,来上庙的人特别多。庙上做生意,买东西的人也很多。从村北的陈氏宗祠到村南的五神庙全成了庙场,庙场上人靠人,人挤人,路都没法走。庙上各式各样的农具、家具、玩具、吃的、用的、玩的、耕牛、苗猪、小羊、小鸡、小鸭等等,应有尽有。玩猴的、变魔术、练武术、马戏团、算命、看相、打挂、包子棚、小吃摊,一应俱全。上庙前几天各家各户就要忙起来,要准备加工豆腐、白页,育豆芽菜,杀鸡宰鸭,招待来上庙的客人,一般有两三桌人,客人较多的人家是前客让后客,换人不换桌。庙会前一天晚上,村上要连唱五本大戏,村里还有一个业余剧团——新华剧团,有布幕,乐器和一套戏班子,有时还会邀请专业剧团来唱戏。五神庙里有一个大戏台,可以坐上千人,戏台上方挂着两盏汽灯,每到唱戏的下午,小把戏就会扛着家里的长板凳,老早到五神庙里抢占地方,以便晚上和大人一起去看戏;村上还有一支“长波”篮球队,庙会期间都会与邻村的球队进行篮球比赛。五、六十年代的庙会为我们的儿时增添了不少生活乐趣。本地的庙会自晚清以来年年都行,文革期间禁过几年.后来又恢复行庙,一直到年政府合并精简庙会才停止。年丰城陈氏支谱
丰城老一辈的人都知道镇江六太爷,因为他是丰城陈姓迁居润州一支第24世陈克修的长子,名时若,行六,字六徵,清同治七年(年)生,附贡生,光禄寺署承衔,例授徵仕郎。清末民初在镇江府任参事,民国时期任镇江八旗安抚员,镇江警察第一区区长。著有存素轩杂志两卷,存素轩诗六卷。六太爷为人善良,办事公正。对家乡特别关心,为丰城做了不少好事,家里设有孤儿院,上丰东头的陈效文小时候就在他家读书,后来,下丰陈复初又到他家读书,一直读到高中,六太爷很关心丰城的村民,每年冬至节,他都回陈氏宗祠祭祖,同时捐献块大洋,救济村里的困难户。 光绪17年(),六太爷陪时任镇江知府王仁堪来丰城体恤民情,村里八耆向其许之实情,决定在丰城设义学,办保婴,招垦荒,兴栽植,利用丰城的长寿庵原址,建房屋30余间,栽植树木40余亩,创办义学和保婴局。丰城保婴局归镇江同善堂管辖,执事人员由同善堂委派,当地无钱读书人家的孩子和无力抚养的婴儿就送到保婴局。义学办至民国初年,保婴局则延续到抗战爆发。保婴局的房屋被日本鬼子拆掉、树木砍光拿去修上党汤家桥。解放初期,在丰城村东边还能看到保婴局遗址,后来这里就叫“局上”。年,六太爷的侄孙陈效麟和从海外归来的侄孙女陈惠芳一行数人,特地从镇江来丰城寻根问祖,并将年“丹徒丰城陈氏支谱”的U盘送给村老年协会。二绿水静思英雄地
年6月,陈毅率领新四军第一支队进入茅山地区,广泛发动群众,创建茅山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茅山成为全国六大山地抗日根据地之一,年上会镇被列入茅山革命老区乡镇。“上下会战斗”、“丰城三里村战斗”、“丰城蒋庄战斗”、“火烧竹篱笆”等精彩的战斗故事便从这里载入史册。年3月6日,新四军一支队二团一,二营及三营八连约人,移驻上会,下会,准备在该地休整。日军15师团51联队得知这一情报后,集结0步,骑兵和伪军,由镇江,句容,金坛,丹阳,天王寺,东昌街,白兔,延陵八路合击,围攻上下会,妄图一举歼灭新四军二团主力。7日凌晨4时许,二团监视哨发现毛家榨附近有敌情,团长王必成决定集中兵力打敌一路,命令部队集中于丰城,以三营8连及二营一部为前队,团部,一营跟进,向上党,五岗头方向突围。以二营六连在下会担任掩护,阻击敌人。当主力向白石山转移时,遭到先期占领周围山地的敌人居高临下的猛烈扫射,二团指战员英勇善战,集中火力,与敌往返冲击,经过八个小时的浴血奋战,迫敌后撤,二团主力终于冲破敌两道封锁线,突出重围。此次战斗,毙敌,伤敌余人,二团阵亡58人,伤82人,其中团政治部主任肖国生,指导员李文魁等光荣牺牲。战后,元庄,薛村等地举行了肖国生等烈士追悼大会,纪念在上下会战斗中为国捐躯的英烈!陈毅司令员亲自为肖国生烈士撰写悼文:“----茅山的风雪,长江的波涛,江南数百万同胞的怒吼,都在追悼我们抗战英雄萧同志的死去,都在准备着向敌寇复仇!”年,为开展敌后抗日工作,在东起丹阳、西到南京一线的长江南岸地区成立了中共长江工委,彭炎任书记,徐盘荣调到长江工委,年10月,徐盘荣调到茅山地区,任镇三区区长,区委书记,当时区委机关就在丰城、三里、东新、蒋庄一带,组织开展敌后抗战。年4月21日上午,新四军四十六团一营宿营蒋庄村,因汉奸告密,上党据点日伪军50余人,沿着镇宝公路经上会偷袭蒋庄。新四军营长凌海波得知情报后,率部埋伏在蒋庄村西边至南新村一带打伏击。日伪军刚进入伏击地点,凌营长一声令下,战士们用机关枪,手榴弹猛烈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便向西北方向逃窜。新四军一路追击,日伪军逃到丰城村边时,大部分向西经西新村逃到上会据点,还有5个鬼子(当中有二个受伤),逃到丰城村里,躲藏在村西北杨月亭家的草房里,新四军和村游击队商量后,决定用火攻,3个守门的鬼子见大火就出门逃命,躲在草房里两个受伤的鬼子葬身火海。丰城蒋庄战斗,新四军共毙敌9人,打伤8人,缴获步枪7支,子弹一批,第二天上午,丰城一村民又在麦田里捡到一支三八步枪,子弹30余发,上交镇三区抗日民主政府。年,日本鬼子在丹北,茅山地区实施全面“清乡”,强迫群众构筑了一道封锁线,这条封锁线就是用青竹,树桩筑起来的篱笆“城墙”。这条竹篱笆,从镇江江边起,沿镇宝公路至宝堰,经金坛再过丹阳武进,一直到太湖,全长多公里。茅山地区党组织,极积发动广大抗日军民,开展“反清乡”,破坏敌人竹篱笆封锁线的斗争。年6月15日深夜,中共镇丹县委在茅山地委的统一部署下,打了一场火烧竹篱笆的人民战争。这天傍晚,丰城,倪庄,郦庄,步甲,袁甲,沟南,曹甲,马甲,西新等村庄的农抗会,青抗会成员余人,集合在丰城方家岗晒场上,由镇三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徐盘荣作“反清乡”反封锁,火烧竹篱笆的动员。与此同时,县委书记彭炎率领新四军四十七团三连从外线插进竹篱笆,设指挥所于凌塘村北朱家村的一个小山头上.为防止敌人出动,三连将上党镇团团包围起来。徐区长和区大队的几个战士,从元庄由南而北,沿着竹篱笆检查准备工作,看竹篱笆是否己拆除,竹竿树桩是否己堆好,麦秸枯草火油等引火工具是否备齐。指挥所堆了三堆柴草,浇上火油,彭书记亲自点火,这三堆火光就是指挥所发出的命令。沿线军民看到信号,立即也点起火来。顷刻之间,火光冲天,凌塘至元庄出现了一条十里多长的巨大“火龙”,“火龙”腾起,毛竹爆响,军民鸣枪助威,声势浩大壮观,这把火烧得十里竹篱笆烟飞灰灭,烧得日本鬼子的封锁线彻底泡汤。这一次全线火烧竹篱笆的胜利,狠狠地打击了敌人的器张气焰,也消除了群众“清乡”初期的恐惧心理,进一步鼓舞了人们“反清乡”的信心。彭炎同志曾赋诗一首:高唱清乡哀技穷,长篱封锁绝人踪,村墟林静炊烟断,鬼哭萤飞月色朦,一霎火龙化灰烬,万重鳞甲腾遥空,坚城铁壁终攻破,南国军民气势雄。年底,镇江地区撤销镇丹县,成立镇句县,县长洪天寿,彭炎任县委书记,年1月31日夜,彭炎率领新四军四十七团三连及部分地方干部,从外线穿过敌人封锁线竹篱笆,深入日伪清乡区域,宿营丰城三里村。次日,中午下大雪,伪镇江清乡公署别动队一个中队,配合驻前村日军偷袭三里村,由于雪大,新四军头道岗哨被鬼子暗杀,第二道岗哨发现时为时己晚,三连指导员组织一部分人员在村外英勇还击,将敌人引向三里村西竹园附近,激战半个多小时,掩护县委机关和地方干部安全转移。突围中,来此工作的茅山保安司令部保卫科长李明,丹一区副区长夏炎等18位同志壮烈牺牲。人们永远不会忘记,徐盘荣烈士在丰城这块土地上洒下的热血!年,徐盘荣出生于武进县三河口乡下塘村,原名古荣,父亲徐耀大,是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崇尚民族气节,徐盘荣自幼耳濡目染,颇受教益。年11月26日,日寇侵占武进,铁蹄践踏了徐盘荣的家乡,各村村民纷纷组织大刀会,实行联防。一处锣响,各方呼应,抗暴,抗捐,抗税。徐盘荣为了保卫乡里,和哥哥一起参加了大刀会。不久,大刀会被改编为国民党“忠义救国军”第五支队一大队,下辖三个中队。徐盘荣被任命为中队教官,但他洁身自好,始终保持民族气节。年6月,当“忠救军”派一大队拦截新四军领导的江南抗日义勇军部队时,徐盘荣等按照打入一大队内部的中共地下党组织的意见,策动两个中队哗变逃跑,使江抗部队避免了损失。同月,徐盘荣参加了新四军抗日游击队,任警卫班长,年调澄西县五区任联络员,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任五区大队长。年7月,日伪对苏常太,澄锡虞进行“清乡”,新四军地方政权和武装撤出“清乡区”,徐盘荣担任武工队长,留原地坚持斗争。年10月,为保障大江南北新四军联络畅通无阻,在东起丹阳,西到南京一线的长江南岸地区,成立了中共长江工作委员会,彭炎任书記。徐盘荣调到长江工委,年10月,徐盘荣调到茅山地区,任镇三区区长,区委书记,在上党,西六,上会一带,组织开展抗日斗争。年春,日伪军强征竹篙,木料,强拉民工,从镇江到句容,沿镇宝路以西修筑一道竹篱笆。每隔三,五里建立一个据点,筑起碉堡,妄图封锁抗日根据地,消灭新四军和地方抗日武装。徐盘荣根据区党委和新四军16旅对反“清乡”斗争的指示和部署,开展破坏竹篱笆封锁线的斗争。6月15日晚,徐盘荣组织各村三百多人云集于丰城,在新四军47团3连的掩护下,火烧竹篱笆。一夜之间,从凌塘到元庄以南长达五公里的竹篱笆全部烧毁。行动结束后徐盘荣率领武装监视敌人动向,保护群众先行安全撤离。年夏,日伪军在上党、白兔、上会、宝堰、丁庄、前村增设据点,象梅花桩一样,死死地包围着镇三区。在此情况下,徐盘荣机智灵活地开展工作,成功地征收夏季抗日公粮,存放在丰城的三里村。不久,被叛徒告密,这批公粮随时有被敌人抢走的危险。徐盘荣立即组织三里村群众,连夜把公粮转移到袁甲村。两天后驻丹阳丁庄的日伪军,出动重兵包围三里村,一粒粮食都没有搜到。年7月,镇丹县县长包建华叛变投敌,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严重损失,反“清乡”斗争进入更加艰苦的阶段。在严酷的斗争形势面前,徐盘荣立场更加坚定,斗志愈发昂扬。他率领区大队频频出击,锄奸除暴,狠揍日伪军,使小股敌人不敢贸然下乡骚扰。年8月7日,徐盘荣率区大队冒着小雨,行军20公里,从丹阳的北陵转移到丰城三里村。安排同志们先行打铺休息后,徐盘荣又走家串户,找几个老关系户交谈情况,了解敌情,并逐一检查岗哨后,方才拖着疲惫的身躯走进老房东陈老四家。屡遭痛击的叛徒武装----伪别动队早就对徐盘荣恨之入骨,伸出了罪恶的魔爪,被他们收买的区大队战士包文流、纪世灿、罗世维3人密谋,对徐盘荣下了毒手。当极度疲劳的徐盘荣坐下弯腰洗脚时,罗、纪2人在前后门望风,包文流走近徐盘荣的身边,虚情假意地说:“区长的快机不错啊,”说着就想伸手摸放在桌上的快机,徐盘荣警惕地直起身来,一把抢过快机,就在此时,从后门口突然打来一枪,击中徐盘荣的头部,包文流随即又从徐盘荣手中夺过快机,补了一枪,徐盘荣当场壮烈牺牲。徐盘荣为国捐躯名垂千古,包文流等叛徒解放后全被镇压。年5月,丰城设乡(公社),县政府以徐盘荣烈士的名字命名为:盘荣乡,盘荣公社,村东南的水库也被命名为盘荣水库,年,当地政府在三里村徐盘荣烈士墓前立碑纪念。1年9月,伏牛山,倪庄村合并称盘荣村。年,丹徒区政府在丰城村盘荣水库旁为徐盘荣烈士和在丰城三里村战斗中牺牲的18位烈士重建了烈士陵园。年,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丰城籍战士沈国良主动报名参战,多次参加排雷破阵战斗,在攻打高地战斗中,他喊出了“我是排长,让我上”的响亮口号,连续排雷40余颗,因不幸触雷,壮烈牺牲——把23岁的青春献给了祖国,荣立一等功。年丹徒新区广场南湖滨路公路桥被区政府命名为“国良桥”。年丹徒区政府命名湖滨路公路桥为“国良桥”
三乡村振兴水利梦
当你打开丹徒上党镇志,可见丰城近百年来的区划演变。上党区的建置始于民国十八年(),丹徒县改称镇江县,原丹徒县所辖的16乡2巿,划并为7个区,原上党乡,岁丰乡,长乐乡合并为一个区,为镇江县第三区,丰城隶属第三区岁丰乡;年4月23日,上党解放,建立丹徒县上党区人民政府,下辖四乡一镇,丰城属岁丰乡;年10月,废除区以下的乡,保,甲建置,建立乡,村建置,上党区下辖13个乡,丰城属盘荣乡,乡所在地设丰城;年4月,盘荣乡划归宝堰区;年8月,丹徒县撤区设大乡,成立盘荣乡,乡政府设丰城,百货商店,供销合作社,餐饮旅馆便应运而生;年4月,丹徒县恢复上党区建制,下辖12个小公社,盘荣小公社仍然设在丰城,所辖上丰,下丰,倪庄,三星,步甲五个支部;年4月,丹徒县撤区设大公社,成立上会大公社,丰城划归上会公社,称丰城大队,年行政体制改革,丰城大队改称丰城村;年11月郦庄村并入丰城村,5年12月上会镇并入上党镇。丰城水库
迎着奋进的旋律,沐浴改革的春风,丰城在乡村振兴中获利受益。“丰城地势高,只怕旱不怕涝,”过去种庄稼是“望天收”,兴修水利是几代人的梦想。—年,丰城人靠的是钉耙,挑箕,小推车,筑起了丰城,盘荣两座水库;年冬,上党区组织全区劳动力参加丹阳至吴塘水库新河开挖工程,在吴塘水库建一级翻水站,在丹阳前村建二级电灌站,挑筑、开挖引水渠道6公里至丰城村北,建三级电灌站;丰城又在村东西两边各开挖渠道共8公里,两条水路直通丰城、三里、东新、南新、西新等24个生产队,灌溉面积多亩。从此丰城接通了三级站电源,老百姓生活照明告别了“煤油灯”;年,丰城在原丰城小水库的下游修建了一座蓄水万方的大丰城水库,开挖引水河1.5公里,直接引水库水至三级电灌站,使原来的三级电灌站变为一级电灌站;8年,本地遭受百年不遇的百日大旱,上会地区水库塘坝干涸,丰城全力以赴,东西两条水路突击抗旱,村东渠道从丹阳吴塘水库,前村二级站,丰城三级站,三级翻水;村西渠道从枫庄胜利河,东会黄土岗电站,其一水库电站,西新电站,再从村林业队后架柴油机,五级翻水,从而使全村0多亩水稻获得了较好的收成;9年,为从根本上解决丰城干旱缺水,上会镇在上党凌塘水库建仙人山电灌站,四台机组,丰城,西新等村从仙人山开挖,挑筑渠道5.6公里,从长山灌区引来长江水;年1月,丰城又在原盘荣小水库的基础上,扩建了库容为45万方的盘荣水库。如今,土地集约化经营,村里创办了“三明百草园药材基地”,“苗木种植基地”,“丰阳有机水稻示范基地”,“希玛牧业养殖基地”,“丰城湖度假观光园区”。丰城水库,盘荣水库,三级电灌站,仙人山电灌站已成为辉煌年代的标记。时光荏苒,岁月忽忽。在又一个风吹麦浪,菜花飘香的季节,丰城文体节如期开幕。村中间原来的新塘四周围起大理石栏杆,垂柳倒挂,塘中间只见几片荷叶,池塘水清澈;老大塘已填平,建成村文体活动中心,篮球场两面建有凉亭和葡萄架;老年活动中心,居家养老中心,更是老年人的“大世界”。白天在这里看书读报,谈心聊天,打牌下棋,晚上跳广场舞,做佳木斯操;村南的郦家沟已重新开挖成郦家河,全长1.2公里,新建三座过桥节制闸,与文龙水库连成一体。河西岸建成绿化带和水泥塑胶跑道,小桥流水,田园风光。“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乡恋、乡情、乡味、乡愁,时常在心中萦绕。故乡丰城,在收获的季节里,但愿你收获更多的财富和文明!更多精彩文章:
■徐兆寿:徐兆寿: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寻找昆仑8》有声书)
■莫言:一生辗转千万里,莫问成败重几许
■白岩松:我们总被很多人期望着,从而不能坚持做自己
■贾平凹:真正的孤独者不言孤独
■高晓松:民国女神们最后的结局
来稿须知
本平台旨在“不厚名家、不薄新人,唯质取稿”。欢迎文字爱好者投稿。要求:
1.原创首发散文、小说、评论、诗歌必须在字以上,内容按“题目+作者+内容”格式编辑在一个word文档中,用附件形式发送指定邮箱:
qq.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4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