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县市区西南二十六公里处,小清河东岸有个丰城,东北距峪河镇五公里,是个历史悠久的村庄。
村东南一公里处有凤头岗遗址,为一高出地面约四米的土岗,民间传说凤凰曾在此岗上落过,故名,亦称丰城遗址,俗叫“疙瘩坡”。南北长约一百五十米,东西宽约二百米,面积三万平方米,文化层深度约二至四米。
一九五九年、一九六三年经地、市、县文物部门两次考查,采集石斧、石刀、石镰、杵棒、绳纹陶片、玉凿、骨针等。经有关专家考证,为石器时代至周的人类居住遗址。
一九八七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水经注》云:“长清水而东周永丰坞”,即指此地。长清水指山阳清水泉流出的水,流经鲁庄、重泉、水竹营、蒋庄、丰城、穆家营,至三桥流入丹河,俗称小清河。
后来,东丰坞在战乱中变成废墟,人们在小清河东岸建村,村名丰城,由永丰坞演变而来,“坞”同“城”。元末战乱,村民筑城防乱。清朝乾隆时,武生张履中与从弟监生大椿居丰城,皆勇而好义。
乾隆五十九年(一七九四年)发大水,村人避水于其家者百余口,其供食数月。匪寇抢掠,二人倡众挑渠引水布置有方,远近以保全者甚众,花费多少金钱无有吝啬。其义行载道光《辉县志》。
来自:
涛哥的博客辉县市峪河镇丰城村凤头岗遗址
凤头岗遗址在辉县市峪河镇丰城村东南二里左右,有龙山、商、周等文化断层,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平均高约一米,面积约一平方公里,最高为岗东南角的疙瘩坡,疙瘩坡上有疙瘩寺,疙瘩寺里供有佛祖如来和疙瘩爷。寺里有位常住这里的张大爷,一眼就认出了来过一次的仝兄。张大爷很热情,一定要给我们当向导。他先把我们带到寺后坡下,沿岗寻找文化痕迹。这里的文化层太丰富了,可以说是俯拾皆是,红、灰、黑陶片随处可见,而且都有商代以前那种特有的绳纹。这时,仝兄竟然从坡壁上发现一个铁制的箭羽,已经锈了几层,外面的轻轻一剥就掉了下来,应该是很有年代了。但这我让产生了疑问,因为凤头岗西南角的文物保护碑记载这里是商周以前的文化遗址,而铁制兵器在西汉时期才开始代替铜制兵器,难道这里的文化还可能延续到西汉以后?我想起《水经注》“清水”篇里有这样一句话:“陂水东流,谓之八光沟,而东流注于清水,谓之长清河,而东周永丰坞,有丁公泉发于焦泉之右。”这个永丰坞是不是就是凤头岗呢?”仝兄说,字面上,坞有三个意思,一是指防卫用的小堡,亦称“庳城”;二是四面高中间凹下的地方,如山坞、花坞;三是指水边建筑的停船或修造船只的地方,如船坞。如此,联想到此处的村名为丰城,以及这个箭羽的发现,那么凤头岗很可能在北魏时期还建有兵堡。
我们还在凤头岗坡四周看到有大量的贝壳,说明这里曾经四面环水。极目远眺,除西北的丰城村和正东的大小穆家营村外,很难再见到村落。张大爷说:“打他记时起,这里到处都是水沟、水坑,水大时就成了一片汪洋,凤头岗犹如水中的一座孤岛。直到90年代初,才逐渐干涸,种上了庄稼。”这样的话,这里及其四周就是和修武吴泽陂相连相通的太白陂。仝兄接话说:“太白陂的面积应该很大,我们所在的地方,可能是太白陂的西北界,因为其东北、东、南方圆十几里以外,有很多和水有关的村名,如东北方向上有大海乡、陈海、白海等,其东有西淹沟村、渔村等村名,南有前鱼池村、后鱼池村、刘桥等。其水源就是吴波陂、清水以及山上洪汛时期的散水,在此停滞遂成沼泽湖泊。”张大爷又说:“现在岗西有一条南北向的头道横河,源头就是云台山的纸坊沟河。”我据此推测,这里因为地势低洼,各路河水、泉水汇集于此,河汊纵横交错,河塘星罗棋布,每到夏秋汛期,洪水突发,滞水一时难以排泄,就变成了泽乡水国。而凤头岗地势高垲,自然就成为喜欢逐水而居的先人们的理想栖息地了。仝兄进一步推测,东晋末年,五胡乱华,一部分未及南逃的当地百姓,涉水居于此处,并筑兵堡,利用水势阻挡不习水战的北方游牧部落的侵扰,从此兵堡世代延续至北魏甚至更晚。
我指着正东不远处的小穆家营,问:“那个村子地势并不高,发大水的时候难道就不怕水淹?”张大爷说:“小穆家营之所以不被淹,人们传说是因为那个村在一只神龟背上,水低村子低,水高村子高,村子的地势随水势涨落。”我虽然不太相信,但也不能不承认此为一奇。我又问:“这里为什么叫凤头岗?有没有什么来历或者传说?”张大爷说:“世代有这样一个说法,说周边数十里的地形就象一只凤凰,此处西北二十多里的修武的古汉山和东南二十多里的同盟山是凤凰的两个翅膀,东北二十多里的辉县褚丘是凤凰的尾部,这里自然就成了凤凰的头部。”此言一出,我和仝兄都十分吃惊,因为这个传说不仅很有意思,而且大有玄机。古汉山,古名覆釜堆,汉献帝就埋葬在那里。《水经注》“清水”篇记载:“次陆真阜之东北,复覆釜堆,堆南有三泉,相去四五里,参差次合,南注于陂。泉在浊鹿城西,建安二十五年,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浊鹿城,即是公所居也。”
此处的“陂”即吴泽陂,吴泽陂水又注入这里的太白陂。同盟山,武王伐纣曾在此集合诸候,盟誓共灭暴纣,并作战前的最后动员。传说,同盟山就是盟军将士每人一捧土而堆成。褚丘,则在年出土了著名的商代祖辛铜卣,此卣庄重的造型配以华丽的纹饰,使整个器物充满浓重奇诡之感,其提梁两端怪异夸张的兽头将装饰代得更为凝重肃穆,下腹部高浮雕的凤鸟眦目凝视,加强了神秘威严的装饰气氛。为什么,这四个古文化信息密集的地方,能够被没有太多历史常识的寻常百姓连贯起来想象成为一只凤凰?为什么在凤尾褚丘就真的有晚商时期的凤鸟纹饰铜卣?想到此,我不禁不寒而栗。
就要离开了,准备和张大爷告别时,我想问问他的年龄,他告诉我今年整整八十。我一听,再次吃惊地张大了嘴巴。因为,我看他外表只有六十多岁,而且精神特别好,和我们一起上坡下坡,走沟迈坎,无异于年轻人,甚至在他知道我的所谓什么长的身份后,在下一个坑时他竟然去伸手搀我。
凤头岗,真是一个神秘而奇怪的地方
凤头岗上“故事”多“凤头岗遗址是一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龙山文化为主,兼有夏、商、周文化的古代遗址,面积达30万平方米,这岗上的"故事"可不少。”近日,记者来到辉县市峪河镇,该镇致力于当地文物保护30多年的历史教师张勉金,向记者介绍着凤头岗的情况。
顺着张勉金的指引,车行至该镇丰城村,离村3公里左右,进入狭窄的乡间小道,拐了几道弯后,一个小土岗出现在记者眼前。
“这里原来有三个高岗,似凤凰形状,故名凤头岗。20世纪70年代村里平整土地,将北部两个高岗平掉,仅剩南部一个高岗。”丰城村委会主任张左江站在凤头岗上指着北面的空地说,“这一带地下文物很多,庄稼一长起来就容易遭"贼"了。”
“98年,我刚来峪河高中参加工作,有一次路过这里看到很多碎石瓦片,感觉很像古代的东西。”今年53岁的张勉金说,“我就把收集到的两件"玉凿"交给新乡市文化局,辉县市文物管理所的工作人员很快来进行了调查。原来,这是一处史书上没有查到记载的地方。”
这下,张勉金闲不住了,他自己出钱,前前后后从当地村民手中收取石器、陶器、玉器00多件,他的哥哥在此施工时挖到的一把青铜刀也送给了他,他全都交给了当地文物部门。其中一件玉凿现已保存在河南博物馆。
在张勉金收集、上交了近百件文物后,文物部门高度重视起来,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专家李先登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张新斌曾先后实地考察,有关专家认为这处文化遗址较为典型,包括了新、旧石器时期以及从商代至战国的历史延续,遗址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年这里被确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的凤头岗上还保留一处疙瘩爷庙,庙建在土岗上反而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地下的文物。之前庙里挖红薯窖,就挖出来00多件文物。现在看庙的老年人用庙里的香火钱建起了围墙,但是资金有限也只能建设一半。
张左江语重心长地说:“这里的文物历史考古价值很大,村里保护能力有限,希望国家能够重视,把这里保护起来,或者进行发掘,让文物减少流失和破坏。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