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高14.6厘米,口径5.9厘米,腹径12.2厘米,底径6.1厘米,重0.72千克,医院出土。
浅盘口,短束颈,圆鼓腹,饼底内凹。深灰色胎,胎体表面施白色化妆土。釉色青褐,施釉不及底,有流釉现象。肩部贴四个横向的泥条状桥形系,上腹部戳印一周相间排列的松柏叶纹与宝相花纹。
由其釉色和印花等特征来看,此四系罐可能为隋代洪州窑的产品。洪州窑位于江西丰城县,分布在丰城所属曲江等5个镇的18个自然村,位于赣江或与赣江相通的清丰山溪、药湖岸畔的山坡与丘陵地带,窑址面积较大。考古工作者在丰城县曲江罗湖和同田龙雾洲一带发现过大规模的瓷窑群,唐代此地属洪州管辖,丰城古窑群唐时应属洪州窑。此窑场从东汉晚期开始,历经三国、两晋、南朝、隋唐、五代。洪州窑隋代已使用化妆土,经过隋代和初唐的发展,到盛唐时水平提高,但器胎较厚,原料亦淘洗,炼制不够精细,烧窑已采用了匣钵装烧法。
唐代洪州窑在陆羽的《茶经》中名列第六,并记载:“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此四系罐所饰青釉发褐正好证明了这一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7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