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古人为何家里烧炭取暖就没把自己熏死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17-7-27

文/麻庭光

严寒普降,取暖流行。中国是幅员辽阔的温带国家,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于是有取暖的必要性。这里说几则关于取暖的故事,可以认识到古人如何取暖,旧时帝京如何取暖,以及皇宫取暖如何防中毒的古代经验。

唐代之前如何取暖

自从发现了火,古人就用火实现四大功能:蒸煮、照明、取暖和烧荒。穴居和巢居时代,一家人都是围绕这火塘起居,因此火塘是最古老的取暖方式。从半坡、姜寨等遗址发掘来看,其原始房屋中设于门口附近的灶炕,是一种炊事与取暖相结合的设施。它既能吸收自室外吹入的氧气以助燃烧,又能阻挡冬季自门口吹入的寒风。后来,为了能随意挪动火堆,把火放到烧制的陶器里,这个陶器叫炉或灶。

春秋时期,《左传》曰:宋元公恶寺人柳,欲杀之。及丧,柳炽炭于位,(以温地。)将至,则去之。(使公坐其处。)比葬,又有宠。(言元公好恶无常。)这说明春秋时期的取暖还不十分常见,所以用预热地面的方法取暖,非常低效,但可以取得一时的效果,不是正常的取暖办法。古人(宋元公)对这种巴结办法很受用,我们也不好说什么。

战国时期,尤其是公元前年之后,中国的气候普遍转冷(罗马也一样,古罗马消防始于公元前之后),中国的人口突然增加(暖相气候带来的瘟疫,是导致中国人口停滞千年的重要因素),导致中国人的日常伙食从肉食向素食转变。气候变冷就有取暖的需要,于是有战国龙纹方炉的出现。

战国时期的龙纹方炉,可以烧木炭或木柴

秦代的崛起统一六国发生在暖相气候周期,所以没有很大的取暖需求。不过当时普遍的取暖装置和今天的东北火炕差不多,主要依靠“壁炉”和“火墙”取暖。秦长乐宫遗址曾发现火墙做法,火墙是用两块筒瓦相扣,做成管道,包于墙内,与灶相通,用以取暖。据《秦宫廷文化》介绍:考古工作者们在咸阳宫殿遗址的洗浴池旁边发现有壁炉,似为供取暖用的设备。研究者认为,这应是在当时条件下比较先进的方式。除此之外,其他宫室中目前虽未发现同样设施,但也应与此一样。遗址中发现三座壁炉。壁炉采暖可以克服火盆、火塘取暖的弊病。其中两座壁炉是供浴室采暖用的,而第三层第三室的壁炉似供高级统治者采暖用的,因为它接近最大的一室。一号建筑遗址的壁炉宽1.2米,纵深1.1米,高1.02米,炉膛为覆瓮形,可使热焰在膛内有充分回旋的余地,炉顶为“入”字形,有较大的散热面积。由于上部建筑毁坏,因此无法得知烟道的样式。炉口前有灰坑,炉的左侧有一个存放木炭的炭槽,由此可知该壁炉使用的燃料是木炭。木炭没有较大的火焰,燃烧的时间比较长,可以使室内温度长时间保持稳定。反映了我国在建筑采暖技术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汉承秦制,于是便有了温室殿,是皇帝冬天居住的暖殿,殿内有防寒保温的设备。东汉《西京赋》有载“朝堂承东,温调延北”说到了“温室”。《西京杂记》载:温室殿的墙壁用花椒和泥土涂的,壁面披挂锦绣,设有屏风与鸿羽帐,地上铺着西域毛毯。《汉宫仪》称“皇后称椒房,以椒涂室,主温暖除恶气也”。这种以椒涂室的取暖方法,一直被后人效仿。晚唐诗人李商隐《饮席戏赠同舍》中“椒缀新香和壁泥”与宋代王珪《宫词》中“香壁红泥透蜀椒”等都提到了“椒泥”涂墙取暖。其实如果你明白石膏的阻火原理,就知道椒房取暖的本质在于,通过植物花椒增加泥土的孔隙率(porosity),带来降低导热系数(相当于保温效果,所有保温材料都是靠多孔性来维系的,因为空气的导热系数比花椒低一个数量级,比泥土低2个数量级,因此保温都是靠利用空气作降低导热系数的文章)和增加隔音的效果(因为小孔吸收和消耗音波,所以多孔材料也是吸音材料,卧室提倡用多孔材料增加其私密性)。为什么用花椒而不要其他植物?大概是干燥之后,花椒的气味更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有改善环境的妙用。古人取暖不懂得通风的重要性,花椒干燥后相当于活性炭,也有去臭的效果。据《世说新语》载,西晋全国首富石崇便“以椒为泥涂室”,一举而三利(保温、隔音、去臭)。

三国时期的《葛仙公别传》曰:公与客谈话,时天寒,公谓客曰:“居贫不能得炉火,请作一大火”。公遂吐气,火赫然从口而出。须臾,火满室,坐客皆热而脱衣也。这个神仙故事,虽然离谱,可是古人的取暖理想,值得玩味。吐火取暖,哈气升温,是天人合一的变相表达,也是汉末乱世儒释道异常繁荣的一种表现。

北魏时期的《水经注》提到:土垠县有观鸡寺,内有大堂甚高,广可容千僧。下悉结石為之,上加涂。基内疏通,枝经脉散。基侧室外,四出爨火。炎势内流,一堂尽温。也就是说,这种建筑,预先考虑了燃烧取暖的办法,设计了烟气通道,因此可以加热,是取暖空调的一部分,也是历代宫殿的主要取暖手段。这种方法在郦道元看来很新奇,很可能是秦代“火墙”和汉代温室的衍伸版本,没有很大的创新。古罗马的大浴室,尤其是古罗马军队在殖民地英国巴斯(地名,本意是浴室)的大浴室,都是靠这种暖炕的取暖方式,可能的差别在于燃料。

到了唐代,气候温暖,经济繁荣,百姓用柴,皇宫用炭。根据《齐民要术》记载,北魏时期一车柴的价格为文(最便宜的米价是公元年,“粟米斗两钱半,粳米斗十一钱”,一车千斤柴可以换九斗粳米),烧制木炭需要5~6倍木柴,因此木炭的价格至少比等重木柴贵6倍,所以百姓是用不起的。《开元天宝遗事》记载:“西凉国进炭百条,各长尺余。其炭青色,坚硬如铁,名之曰瑞炭。烧于炉中,无焰而有光。每条可烧十日,其热气逼人而不可近也。”可能西凉的气候比较寒冷,木材生长很慢,导致木材密度高,所以这种产于西凉的“瑞炭”的热值高、燃烧慢(耐烧),非常有利于取暖用途。唐代终南山是烧炭的基地,这里的气候温暖,速生林的木材密度不足,当然比不过凉州进口的“瑞炭”。明清时期故宫中的木炭来源于北方(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山中硬木,其气候背景不暖于凉州,所以后世的“红萝炭”,取暖质量应当不亚于唐代凉州进口的“瑞炭”。唐玄宗李隆基后期最重要的宰相、宠妃杨玉环的堂兄杨国忠家,冬天取暖用的炭便非同一般,系用蜂蜜将炭屑捏塑成双凤形,烧炉时用精贵的白檀木铺在炉底,可以减轻污染物(炉灰)的生成,是有钱人的奢侈作法,不是主流作法,不值得后世提倡。

说起唐代烧炭故事,中国大地耳熟能详的的故事是《卖炭翁》,“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元和年间的气候变冷,是导致卖炭翁悲剧的重要原因之一

可是,很少有人想到,为什么长安城的卖炭翁会“心忧炭贱愿天寒”?如果你稍微懂一点中国古代气候史常识,唐代气候是极其温暖的,长安经常发生暖冬现象,比如天宝十年(公元),唐皇宫内数株橘树结实一百五十颗,中书、门下二省官僚随即上表祝贺,玄宗居然亲自下诏答贺。会昌年间(公元~),长安皇宫及南郊曲江池都有梅和柑橘生长,桔果还曾被唐武宗赏给大臣。由于唐代长安的暖冬是经常性的发生,卖炭翁要担心天气的问题了。碰巧的是,《卖炭翁》的故事发生在元和初年,准确地说是公元年,这恰好是全球气候发生变冷脉动的峰值附近,所以“夜来城外一尺雪”,也是可以预料的结果。假如提前30年或退后30年,都不会发生“一尺雪”的效果,气候脉动就是那么神奇。

宋代之后如何取暖?

大约在北宋时,中原的植被得到永久性的破坏,毁林高峰是暖相气候的年前后,河南森林就再也无法恢复旧观。当时为了引种“占城稻”(何炳棣所谓的“农业革命”),破坏了森林植被。没有森林,就没有木柴。那么该如何取暖呢?穷人烧煤(古代称作石炭),富人烧炭(木炭)。

中国是世界上利用煤相当早的国家。辽宁省新乐古文化遗址中,就发现有煤(化石)制成的工艺品,《山海经》中称煤为石涅。《拾遗记》中记载:“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西汉时在河南巩义市出现用煤饼炼铁的遗址。魏、晋时称煤为石墨或石炭。《豫章记》曰:丰城县葛乡有石炭二百顷,可燃以炊爨。《交州记》曰:灶头山,越人炊爨之处,掘而得炭。隋代孙劭(字君懋),给隋文帝上书时指出:“今温酒及炙肉,用石炭、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火气味各不同”,这说明当时用石炭烤肉温酒是经常的事。

“彭城旧无石炭。元丰元年十二月,始遣人访获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冶铁作兵,犀利胜常云”。当时的名人苏轼,写了一首诗《石炭引》来纪念这件事:“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岂料山中有遗宝,磊落如磬(璧)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根苗一发浩无际,万人鼓舞千人看。投泥泼水愈光明,烁玉流金见精悍。南山栗林渐可息,北山顽矿何劳锻。为君铸作百链刀,要斩长鲸为万段”。这说明石炭早已用于锻造领域,冶铁作兵,和今天差不多了。

苏东坡同时代的西夏人的打铁装置(敦煌榆林窟西夏壁画),其风箱是中国最早的图形记录

宋代的开封,石(煤)炭的使用开始在民间普及,当时的东京(开封)的服务行业中有一种职业就是“打炭基”,大概是作煤球。可是石炭是不适合取暖的,因为煤炭杂质多(取决于产地)、易碎无形(因此维持煤炉需要经常性地通风,所有有后世的蜂窝煤出现)、有火焰易爆燃(因此会给环境带来危险,必须通过炉膛加以控制)、燃烧有异味(来源于非碳杂质的燃烧过程,古人称作煤气)。所以,北宋的宫廷和达官贵人仍然以来木炭作取暖用途。北宋的名画《清明上河图》上,特地安排了一个送炭进城的场面,在长卷的右端(也就是画面的起首部位),一队驴子驮着炭筐,向京城送炭来了。这预示着当时的季节是秋天,所以这里的清明是指地名(清明坊),或是指时代特征(政治清明),而不是指物候季(清明是阳历的节点,是黄道角度定的,与阴历无关)。按照《东京梦华录》的说法“十月三日,有司进暖炉炭。民间皆置间作暖炉会也”,所以清明上河图的活动发生季节应当是阴历十月三日之前不久的秋天。

《清明上河图》中送炭进城的场面,暗示着冬天快要来了,需要暖炉炭了

据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西山煤为京师之至宝,取之不竭,最为利便。时当冬月,炕火初燃,直令寒谷生春,犹胜红炉暖阁,人力极易,所费无多。江南柴灶,闽楚竹炉,所需不啻什百也”。也就是说,山西煤炭具有产量大,体积小,成本低、热值高的优势,和江南烧柴,闽楚烧竹比起来,取暖成本只有10%,因此是穷人价廉物美的选择。

宋代以降,历代文人不断吟咏利用石炭取暖的小市民生活,说明煤炭使用十分普及,有如下的诗词为证。

金代赵秉文(~)的《夜卧炕暖》诗:“京师苦岁寒,桂玉不易求。……近山富黑瑿,百金不难谋。地炉规玲珑,火穴通深幽。长舒两脚睡,暖律初回邹。门前三尺雪,鼻息方齁齁……”

元代文人欧阳玄(~)有一首《渔家傲·熏炕》。词中写到:“十月都城家百蓄,霜菘雪韭水芦服。暖炕煤炉香豆熟。......回寒燠,梅花一夜开金屋。”

清嘉庆时佚名《燕台口号》中有一首竹枝词。词中写到:“嵇康饭灶事堪师,土炕烧来暖可知。睡觉也须防炙背,积薪抱火始燃时。”

清道光《问青阁诗集》卷五载有樊彬的一首《土炕》诗:“莫以牙床耀锦茵,聊依炕暖便安身。土阶土俭风犹古,泥壁分材制亦新。”

清代《续都门竹枝词》中记有学秋氏的一首竹枝词:“摇将煤堿作煤球,小户人家热炕头。妇子三冬勤力作,攒花通枣夜无休”。这,大概是后世理想“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最早起源。

《北京风俗杂咏》一书中录有褚维垲的一首《燕京杂咏》:“安排衾枕卧无床,土炕家家砌曲房。移置砖炉深夜靠,贯熏煤气当焚香”。假如当事人知道燃烧产物毒性的危害,就不会把煤气当焚香了。今天,当我们抱怨北方的雾霾危机和PM2.5的时候,谁会想到这是0年之前的祥符年间毁树种稻的结果?污染是发展的代价,教训可以追溯千年。

大政哥的使命:把安全、平安、幸福带给每一个人!

提升家庭安全、幸福指数,







































白殿风
白癜风怎么治疗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