笼床蒸肉
我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她是世界上饮食文化最古老、最丰富多彩、最引人入胜,最令人称道的国家,从饮食文化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几千年来,每一道饮食都是一种文化的符号,一种文化的积垫,每一个地方的人文饮食都与一个地方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和民情风俗密切关联,都在向人们述说着一个隽永的故事。当我们的舌尖在享受着美味时,那些为了获取食材辛苦劳耕的画面,那些氤氲着香气的温馨记忆,在一道道美味的表达中总会不经意地让人们想起许多许多........
丰城饮食文化也是十分丰富多彩的。其中在河西的隍城、湖塘等乡镇有一道非常经典传统的美味大菜让几代代人的口水直流,这道大菜就是著名的丰城笼床蒸肉。凡家里或村里办大喜事,如娶亲嫁女、做屋上梁、小孩出生满月、小孩做十岁、老人做寿、丧事、祭祖、祠堂竣工大典等等,笼床蒸肉这道大菜是主菜,而且是必须的,是最体面光彩的。
每做喜事,每一桌上中间位置摆上一个直径54公分的大竹蒸笼,蒸笼中四周整齐叠放着四斤左右的猪肉,蒸笼四周则是7-12个各色小碗菜,红喜事小碗菜成双数,白喜事则成单数。旧时,蒸笼中共摆放着8组蒸肉,每组5两左右蒸肉,每桌8人,一人一组,每人一般只能是吃属于自己的那一组蒸肉,是不能越界乱吃别人的那一组蒸肉,否则,轻则会说你不懂礼貌教养,重则会引起对方严重不快。因为有些地方还有吃不完自己那一组蒸肉可以打包带回家的习俗。只有蒸笼中间的肉是公共的,中间的肉一般是如排骨、猪肚、猪肠、猪脚等肉料。
如今饭店或家庭中也非常时兴米粉蒸肉,只不过蒸笼一般都改为小蒸笼或直接在高压锅中蒸。
主要流行地区:隍城、湖塘、董家
配方:主料:猪肉,其它如排骨、猪肚、猪肠可作辅料,猪头、猪脚、猪肝、猪肺一般不作用途。配料:大米炒熟研成的粉、盐、五香、八角、米酒、酱油、时蔬
特色:肥而不腻,口感松软,老少咸宜,特色鲜明
做法(以一个蒸笼为单位):猪肉2公斤、用八角和五香炒米粉2公斤、酱油60克、盐4两、味精4克、五香6克、米酒60克、时蔬若干。
首先在蒸笼内铺上一层时蔬,撒少许食盐,白菜、包菜、黄芽白更佳,萝卜菜、薯藤叶、菠菜等也行。再将肉切成长条薄片,约8公分左右一条,放入缸内,先用酱油、酒和盐搅拌20分钟,稍待片刻,再加酱酒和热水搅拌,搅完后把用八角和五香炒米粉2公斤拌入肉中,均匀搅伴后再把肉一片片整齐叠入蒸笼,旺火蒸熟,在蒸的过程中要浇两次加有酱油味精和酒的热水(俗称洒温),浇湿再蒸,待蒸至肉表面有一层薄薄的油色光泽后即可。
笼床蒸肉一般是几个蒸笼叠在一起蒸的,有时十几个蒸笼叠在一起近2米高一起同时蒸,场面蔚为壮观。
来历传说:元朝末年,社会动荡,兵灾四起,很多地方的人纷纷涌向新建西山万寿宫和新建松湖黄堂宫去朝仙,祈求许真君保佑平安。湖塘、隍城、梅林是丰城、高安、樟树通往万寿宫和黄堂宫的必经之地,香客们为了表示对许仙的虔诚,又不方便从大老远的地方带来贡品,便在靠近万寿宫、黄堂宫的湖塘、隍城以及邻近的新建松湖等地购买生猪作为贡物。而贡物只需要猪头和猪尾,猪身是用不上的,于是,每逢朝仙季节,这几个地方的猪肉泛滥,当地人根本吃不掉,而存放久了又容易坏掉,百姓苦无良策。一个客栈老板灵机一动,把大家滞销的猪肉统统收购进来,切成大块,用炒好的米粉加上许多佐料拌在一起,用大蒸笼蒸熟。朝仙回来的香客路过客栈,闻到了一股奇特的香味,便进店吃饭休息。这时,客栈老板让店小二把大笼床蒸好的米粉肉端出来,一小份一小份地卖给香客。香客们吃得嘴巴流油,价格又公道,个个赞不绝口。这家客栈的生意越来越好,米粉肉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闻名遐迩。乡亲们见客栈老板变废为宝,便学着客栈老板的样子,每到朝仙季节,就杀猪做笼床蒸米粉肉,卖给南来北往的香客。由于笼床蒸米粉肉口味纯正,经济实惠,不仅朝仙的香客喜爱,当地人也觉得很好,把它作为待客的一道看家菜,一直流传至今。搜集整理:熊广平、游四清
重要启事
本平台所刊发文稿资料待积累到一定程度数量后,将由热心公益文化弘扬的商企人士出资整编成册,并免费捐赠社会。
版主:陈鹏、凌云
践行文明
传承经典
崇尚公益
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3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