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丰城,说到杜市镇的历史名人。
大都会想到武有邓子龙、文有揭傒斯,而对另一位杜市籍名人却知之甚少,他就是熊梦祥。这三人,都是杜镇历史上的名人。
从时间上来看,熊梦祥(至年)和揭傒斯(-)生活在一个年代,即元朝,邓子龙(-)生活在明朝。
熊梦祥(至年)字自得,号松云道人,江西丰城杜市镇水口庙人。
他生活的时代,是元代中叶到明朝初的洪武年间,享年90岁。
他不但高寿,还博览群书,善书法绘画。
他的主要著作除记述北京史地的《析津志》外,还有诗集《松云道人诗》、文集《松云见闻录》等。
因熊梦祥学问高深,知识渊博,故曾任江西庐山“白鹿书院”(我国古代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山长(院长)。以后又调到大都(北京)任儒学提举、翰林国史院的崇文监丞,是从五品的官员。但他性格刚正,不满官场的腐败黑暗,十分同情劳动人民的甘苦。他深知自己没有能力改变现实,所以后来弃官隐居,来到京西清幽的深山斋堂川,过起了“山村田园生活”。
熊梦祥所以能来到斋堂村,可能是他的好友道士张仲举在这里有房,他曾多次来过这里会友。张仲举据传是燕家台通仙观的道士,善于诗文。斋堂地区在唐代时就已很繁华,佛教文化发达,已有著名的唐代古刹灵岳寺、灵严寺等。
经辽金的兴盛,到元代时,斋堂发展到全盛时期,有东、西斋堂二村,成为京西重镇。现在东斋堂村的大街上,屹立着一棵巨大的元代古槐,成为斋堂村古老历史的见证。
这时斋堂地区的道教也很昌盛。位于斋堂西的燕家台成为道教的仙境,燕家台的通仙观已成为京西大观。元代的著名道长丘处机曾在此居住过,熊梦祥也曾崇尚道教,自号“松云道人”。
熊梦祥在晚年,大约是在元代元十三年(年)前后,开始了《析津志》的写作,该书主要是记述北京史地。
在众多的北京史地书籍中,熊梦祥的《析津志》,堪称是北京历史上第一部记述北京史地的书籍。北京的地理形势是“左环沧海,右拥太行,南襟河济,北枕居庸”,因有此雄胜的地势,故有“天府”、“神京”之称。
因此北京已有三千多年的建城史和八百五十多年的建都史。由于人文荟萃、文物古迹众多,故在古时多有文人写记述北京史地的书籍。
揭傒斯(-),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江右人。
家贫力学,大德年间出游湘汉。延佑初年由布衣荐授翰林国史院编修官,迁应奉翰林文字,前后三入翰林,官奎章阁授经郎、迁翰林待制,拜集贤学士,翰林侍讲学士阶中奉大夫,封豫章郡公,修辽、金、宋三史,为总裁官。《辽史》成,得寒疾卒于史馆,谥文安,著有《文安集》,为文简洁严整,为诗清婉丽密。善楷书、行、草,朝廷典册,多出其手。与虞集、杨载、范梈同为“元诗四大家”之一,又与虞集、柳贯、黄溍并称“儒林四杰”。
邓子龙(-),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丰城市杜市镇邓家村人。明代抗倭名将。
魁伟敏捷,骁勇善战。
嘉靖三十七年()中武举。后赴福建、广东沿海抗倭,由小校升至把总。
曾参与镇压江西、广东等地农民起义。万历二年(),迁铜鼓石守备。不久,署都指挥佥事,掌浙江都司。
后升参将,领兵平息麻阳(今湖南麻阳西南)苗民金道侣起事和五开卫(今贵州黎平)兵变。
十一年,任云南永昌卫参将,率兵激战攀枝花(今属四川),阵斩引缅甸军入境的木邦部罕虔,升副总兵。
统领姚安营兼领腾冲营,因腾冲兵致兵乱,被夺职。十八年,受命立功自赎,率军与游击杨威部配合,平息丁改十寨起事,复副总兵,署金山参将事。
二十年遭劾罢归。二十六年,以副总兵从总兵陈璘率水师赴朝鲜(今朝鲜、韩国)抗击日军。
露梁海战中,率壮士跃上朝鲜战船,与日军搏战而死。明廷赠都督佥事,于朝鲜立庙祭祀。著有《横戈集》、《阵法直指》等。
▍信息来源:丰城文化志(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广告合作: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信息发布”,找工作,找店铺,找房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