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陶瓷枕与宋金元戏曲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18-6-21

内容摘要:宋金元时期是古代陶瓷枕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的陶瓷枕装饰题材丰富,技法造型无穷。陶瓷枕作为中国古代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一类重要媒介载体,其承载的文化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领域的文化元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戏曲、体育、民俗、地理、历史、儒释道等。而北宋、金/南宋、元时期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戏曲经过漫长的孕育之后,开始正式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宋金元时期古戏曲在陶瓷枕上的各种表现形式(如勾栏瓦舍、宋金诸宫调、杂剧和元曲等),从一个侧面揭示陶瓷枕是研究中国戏曲文化的一类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世界陶瓷史上最具文化价值的一个瓷器类型。

关键词:陶瓷枕,宋金诸宫调,勾栏瓦舍,杂剧,元曲

陶瓷枕是中国古代瓷器中的一个重要品种。据考证,陶瓷枕始于隋代,发展于唐、五代,繁盛于北宋、金/南宋、元时期,这个时期也是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百花争艳的黄金时代。陶瓷枕的生产窑口地域从北向南跨越河北(磁州窑、定窑、井陉窑、邢窑)、山西(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榆次窑、平定窑、交城窑、平阳窑、介休窑、霍州窑、河津窑、长治窑等)、河南(相州窑、鹤壁窑、安阳窑、辉县窑、当阳峪窑、新安窑、巩县窑、新密西关窑、登封窑、郏县黄道窑、禹州窑场、鲁山段店窑、宝丰清凉寺窑等)、山东(淄博窑、德州窑等)、陕西(耀州窑)、安徽(寿州窑)、浙江(越窑)、江西(景德镇窑场、吉州窑)、湖南(长沙窑)等诸省区域。这一时期的陶瓷枕装饰题材丰富,技法造型无穷。陶瓷枕作为中国古代传播和传承文化的一类重要媒介载体,其承载的文化几乎涵盖了古代中国所有领域的文化元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学、艺术、戏曲、体育、民俗、地理、历史、儒释道等。而北宋、金/南宋、元时期也恰恰是中国古代戏曲经过漫长的孕育之后,开始正式走向发展成熟的重要时期。上个世纪初叶王国维断言“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并盛称“真戏曲”在“形式”与“材质”两方面的“大进步”至迟在金代末年已接近完成。本文结合中国古代戏曲的发展脉络,系统梳理了宋金元时期古代戏曲在陶瓷枕上的各种表现形式(如散乐百戏、勾栏瓦舍、宋金诸宫调、杂剧和元曲等),从一个侧面揭示陶瓷枕是承载、传播、研究中国古代戏曲文化的一类重要的实物资料,是世界陶瓷史上最具文化价值的一个瓷器类型。

1中国古代戏曲基本演变历程

中国戏曲是一门综合艺术,它是运用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搬演故事、刻画人物、表达主题思想的歌舞剧。唱与舞就是中国戏曲的最重要因素,也是它源头所在。中国戏曲的起源很早,开始萌芽于原始时代的歌舞,发育成长的过程却十分缓慢、头绪纷繁,直到唐代才有了一个比较长足的发展。从唐代的“参军戏”发展到宋杂剧、金院本,把滑稽、歌舞、说唱、角抵等综合在一起,为演出一个故事服务。这样,我国的戏曲艺术基本上形成了。

(1)汉代至隋代的百戏散乐

中国封建制度的建立、统一封建国家的产生为戏剧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汉代的物阜民丰有利于艺术的繁荣。秦汉出现“百戏”,包括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或动作的歌舞、简单的叙事表演等古代乐舞、杂技表演集成,在汉武帝时达到极盛。百戏当中最具戏剧因素的是角抵戏(大角抵),其中最出色的是《东海黄公》,演出时一人扮黄公,一人扮老虎进行角斗竞技,以规定的情节(黄公最后因法术失灵而被老虎杀死)去表现内容。《东海黄公》的演出具备了原始的戏剧形态,在中国戏剧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南北朝以后,称百戏为“散乐”。其中《大面》(一称“代面”,又以故事内容名之《兰陵王》)、《踏摇娘》等以歌舞表演为主的歌舞小戏在演出形式(歌舞结合、唱白互用等)上和道具(面具、脸谱)的使用上对后世戏剧发展产生重大影响。隋代百戏重兴,炀帝时“总追四方散乐,大集东都”,戏场绵延八里,演出盛况空前。百戏散乐在唐代和北宋时期仍较流行。

(2)唐代的歌舞参军戏

盛唐时期,南北文化的空前融汇,中外文化的大规模交流,给文学艺术的繁荣兴旺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歌舞戏沿着《代面》、《踏摇娘》等线索的流传日臻精妙,戏剧效果十分强烈;而由先秦俳优滑稽表演衍变发展而来的参军戏则成为唐代最主要的戏剧样式。参军戏以讽刺贪官参军(官职名)创制,有参军(被嘲弄者)、苍鹘(从旁戏弄者)二角色,以表演和科白为主,以后逐渐加进歌舞以及弦管鼓乐成份,并有女演员参加表演歌唱。参军戏的“脚色”(角色)行当分类比较清楚(参军、苍鹘分别相当于后来净、丑二角),而且在情节上有较为固定的设计安排。参军戏在唐代流传非常广泛,唐代李商隐《骄儿诗》中有“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

(3)勾栏瓦舍与宋杂剧、金院本、诸宫调、南戏

在北宋,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说唱杂戏(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等)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宋杂剧。其副本一般由艳段、正杂剧和杂扮三部分组成;出场角色有末泥(男主角)、引戏(女生角)、副净(被调笑者)、副末(调笑者),或添装孤(扮演官人)一人。宋杂剧虽仍是滑稽短剧,但所形成的戏剧结构、角色行当等都已经具备中国戏剧的雏形,更加接近成熟的戏剧。

宋杂剧的出现不足偶然的。宋代都市里已经有了固定的大型游艺场所—勾栏瓦舍,内设大小勾栏(用各种花纹图案勾连起来的栏杆,借以圈出演出场地)。勾栏瓦舍汇集各种民间技艺,吸引一批“书会才人”与艺人们共同创造。在这样的条件下,宋杂剧应运而生,脱颖而出成为当时非常盛行的戏剧艺术形式。

到了北方的金代,在北方宋杂剧直接发展成为供“行院”(妓院或民间演出组织)演出的“金院本”;同时,南方出现了“南戏”。金院本体制与宋杂剧相同,是北方宋杂剧向元杂剧过渡的重要形式,开始出现由叙述体向代言体的重大转变。南下杭州的杂剧保持了宋杂剧的基本格局,后受南方戏文的影响有所变化,一度比较活跃,逐渐形成了“南戏”。

(4)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

元代,北方形成"北杂剧",南方南戏进一步发展,戏曲成熟。元代是中国戏剧史上的黄金时代。元代戏剧凭借北曲杂剧(元杂剧)和南曲戏文(南戏)呈现出的成熟戏剧艺术形态和涌现出的大量杰出戏剧作品,成为当时文学艺术发展的主流,为中国戏剧发展开启了新的天地。

明清时期传奇继承了元代戏剧艺术成就,尤其是沿着南戏的发展脉络,占领明代初年至清代后期近年的戏曲舞台。

通过以上中国古代戏曲发展脉络的简单总结可知:

(1)唐“参军戏”和其他歌舞说唱杂戏(社火、鼓子词、唱赚、诸宫调、货郎儿等)进一步发展融合产生了真正之戏剧-宋杂剧。

(2)坊市合一格局的形成为北宋时期城市经济的繁荣提供了体制上的保障,瓦舍勾栏的设立为戏曲的发展与成熟提供了舞台和基础。

(3)北宋灭亡后,在宋杂剧基础上,北方金代出现了"金院本(杂剧)",南方南宋出现了"南戏",期间杂剧、说话、诸宫调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获得长足发展,发祥于北宋瓦舍勾栏间的诸宫调是宋杂剧向金元杂剧(即北曲杂剧)嬗变的关榫。

(4)元代,北曲和南戏已是舞台、角色、剧本、故事演唱等格局成熟的“真戏曲”。下面从北宋的散乐百戏、金代的诸宫调、勾栏瓦舍、百戏以及元代的北曲和南戏等几个方面在古陶瓷枕上的表现情况做一总结分析。

2北宋瓷枕与戏曲

据考古资料,河南安阳发现的隋开皇15年(公元年)张盛夫妇合葬墓中的相州窑小青瓷枕模型作为最早的瓷枕,唐代的瓷枕主要包括方形枕和兽座枕两类,一般体形较小,装饰题材比较简单,以简单的几何纹、花卉、鸟兽等为主。瓷枕发展到五代和北宋时期,体型逐渐增大,枕型增多,出现了如意型、书型、银锭型和高台叶型枕等,装饰题材也逐渐增加,除了传统的花卉、草叶、鸟兽等之外,出现了比较简单的文字短语和人物题材。

北宋瓷枕中发现与戏曲文化相关的仅有一方,如图1望野收藏腰圆型枕为北宋时期河南窑场产品,枕面为珍珠地划花工艺,侧面为深剔花,底部墨书“崇宁元年[]六月二十二日买记酒関[]”。崇宁元年是年宋徽宗赵佶的年号。枕面划6个人物,左前面五个人物装扮、发型和神态相类,阔衣裤、短袖、赤足、光头,仅有几簇头发,均腰挎一鼓,一手持鼓杖击鼓,一手辅助拍鼓。鼓面边缘饰花瓣,整体似葵花状。最右边一人穿花衣,带角巾,似乔装妇人。六个人表情滑稽,充满喜感,其动作夸张有力,表现出舞蹈的畅快。这场景似乎和宋金时期描述的社火歌舞表演中的乔妇人相类似。宋金时期,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品种更为繁多,有影戏、杂剧、说经、演史等等,细目可达一百数十种。其中,社火表演是流行于民间的喜庆娱乐表演,走街串巷,形式多样,没有固定的表演场地,表演内容十分接近百姓生活。社火中集体表演的歌舞节目主要包括:(1)乔妇人:由一个乔装妇人,其他人围绕者嬉戏耍闹;(2)变阵子:模仿军阵对战,随着指挥,不断变换队形;(3)瓜田乐:表现农民喜庆丰收的欢乐场景;(4)竹马戏:表演者多为少年儿童,经艺术加工为竹马道具,中间有一孔系于表演者腰部,模拟骑马打仗的种种姿态,亦步亦舞。

图1

原始先民们在祭祀天地鬼神的时候,把对大自然的恐惧,对鬼神的敬畏,以及生活中的喜怒哀乐都寄情于歌舞,于是戏曲的雏形出现了。先秦“摊”戏,汉魏“优”戏,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社火表演、说唱戏以及杂剧等,都为戏曲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这些均可归属到散乐百戏的概念之中。散乐是一种自由通俗之音乐,其名称是相对于正雅之乐而言的,它没有仪礼和教化的功能,纯以娱乐为主。周秦时期,散乐指民间乐舞。两汉以后,散乐加入了杂技、武术、幻术、歌舞戏等表演形式,因而又称为“百戏”。南北朝时期,散乐进入宫廷,成为宫中各类宴会上重要的娱乐项目。隋唐时期,散乐发展更趋繁荣,以致朝廷为了政治教化的目的屡发诏令禁止散乐表演。宋辽时期,散乐更是深入民间,成了最普遍、最热闹的娱乐项目,但在内容上仍是以歌舞伎艺表演为主。宋金时期,市民文艺兴起,城市瓦肆中的百戏品种更为繁多,影戏、杂剧、说经、演史等等。宋代文献中散乐和百戏两个概念逐渐分离:散乐常指音乐、歌舞和杂剧等;百戏则常指角抵和杂技等。

3金代瓷枕与戏曲

北宋沦亡,金人入主中原,宋室南迁,在南北议和隔淮而治之后,形成南北对峙,女真贵族接受汉文化,崇尚文治,多民族文化全方位地渗透融合。在北方多民族雅俗文化全面融合的进程中,作为人们日常使用品的陶瓷枕造型多变,装饰题材异彩纷呈,人物山水、花鸟虫鱼、珍禽瑞兽、童婴嬉戏、历史故事、村野乡俗、诗词曲赋等,极大地丰富了瓷枕的艺术审美的欣赏性,提高了瓷枕在社会各个阶层人群的喜爱程度,增大了市场价值,拓展了市场。同时,以杂剧、说话、诸宫调为代表的通俗文学获得了长足发展,与宋杂剧血脉相连的金杂剧(原本)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戏曲史家的研究结果表明,由宋杂剧向金元杂剧(即北曲杂剧)嬗变的关榫是以代言体抒情为表征的剧曲套式(即曲牌联套体)的确立,而在曲牌联套体酝酿形成的艺术进程中,发祥于北宋瓦舍勾栏间的诸宫调,则是实现故事讲唱向戏曲表演过渡的重要桥梁。

(1)金代瓷枕与诸宫调

古代陶瓷枕上的文字装饰内容可分为短语、对联、唐诗、宋词、元曲、赋、记事、民间歌谣、俗语等。这些文字枕中,已有的研究文献或专著中明确提出与古代戏曲有关的主要是元曲,元代磁州窑的那类长方型的白地黑花文字枕中,一般都会比较明确指出是写的元曲小令或散曲。其实,陶瓷枕上的文字装饰内容中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类与古戏曲密切相关的宋金诸宫调,即宋金时期的诸宫调支曲唱词与曲调,并且文字中明确写出了诸宫调的宫调和曲牌名称,这在已知的文献中没有看到明确指出,而基本把这一类较大篇幅的装饰文字都归属到一般的宋金诗词中。

诸宫调是中国宋金元时代一种大型的说唱伎艺,因集若干套不同宫调的曲子轮递歌唱,故名。《辞海》中的诸宫调词条:取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联成短套,首尾一韵;再用不同调的许多短套联成数万言的长篇,杂以说白,以说唱长篇故事。诸宫调是由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泽州(今山西晋城)艺人孔三传来到文艺演出百花竞放的东京,最先创造了诸宫调。王灼《碧鸡漫志》卷二载:…熙丰、元祐间,……,泽州孔三传者,首创诸宫调古传,士大夫皆能诵之。表明诸宫调在宋金当时非常的兴盛和流行。诸宫调与传统的说唱艺术一脉相承,它的说白受到说话的影响。它还吸收了鼓子词、大曲、宋杂剧、缠令、唱赚等伎艺的长处,以丰富自己的艺术体制。

诸宫调具有自己独特的音乐体制。从宫调和曲牌看,它上承宋词而下启南北曲,是词乐向曲乐嬗变的中介。它的音乐单位的组合形式有三种:一曲独用、一曲带尾和多曲带尾。它的演唱方式为一人表演到底,其伴奏乐器主要是打击乐器,如锣鼓、拍板、方响等。诸宫调曲调来自唐、宋词调,唐、宋大曲,宋代唱赚的缠令以及当时流行的其他俗曲。诸宫调由韵文和散文两部分组成,演唱时采取歌唱和说白相间的方式,属叙事体,其中唱词接近代言体的部分。

诸宫调为后世戏曲音乐开辟了道路。宋代已用诸宫调的曲调来演唱宋杂剧了。靖康之变后,诸宫调出现分流,对北曲和南戏的形成都产生了直接影响,为北曲和南戏的诞生提供了音乐条件,为中国戏曲艺术的成熟奠定了基础。至元代,其曲调对北方杂剧的形成却起了重要的影响,诸宫调的音律和印了组织结构皆为北曲所继承,元杂剧一本四折,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人演唱到底等形式特点也是受诸宫调的影响,有“北曲之祖”之称。无论南戏的兴起和发展,还是南戏的音乐结构和表演,也都与诸宫调有着密切关系。元贞以后,元杂剧进入兴盛时期,诸宫调开始衰亡。久而久之,渐渐为人们所陌生。明清两代,人们已不知诸宫调为何物。

元燕南芝庵《唱论》中总结元代戏曲所用六宫十一调。六宫包括:仙吕宫、南吕宫、中吕宫、黄钟宫、正宫、道宫。十一调包括:大石调、小石调、高平调、般涉调、歇指调、商角调、双调、商调、角调、宫调、越调。宫调的主要作用是起声情、限韵、定音高。

以下是收集的几方可能与宋金诸宫调相关的陶瓷枕资料,在这些诸宫调支曲文中,都明确给出了宫调的名称和曲牌名。

[1]日本白鹤美术馆藏金代三彩划花书形枕

图2

此枕面两个开光内用划花工艺分别书写一个单支诸宫调,中吕宫是诸宫调之一,七娘子是曲牌。

:月明满院晴如画,绕池塘、四面巫杨柳。泪湿衣襟,离情感旧,人人记得同携手。从来早足不廊溜,闷酒儿、渲得人来瘦。睡里相逢,连忙先走,只和梦里厮驰逗。

:常忆共伊初相见,对枕前、说了深深愿。到得而今,烦恼无限,情人觑着如天远。当初两意非情浅,奈好事、间阻离愁怨,似捎得一口珠珍米饭,嚼了却交别人咽。

[2]私人藏金代当阳峪窑绿釉剔划花书形枕(局部文字缺失)

图3

此枕面两个开光内用划花工艺分别书写一个单支诸宫调,中吕宫是诸宫调之一,七娘子是曲牌。

:密约幽欢。怎奈向无门恋。天须交好、事么难。会少离多、虽咫尺、如天远。甚日得同欢。鸳□共展。〇渐觉衣宽。病(?)已染。难消遣。一回向、一度肠断。为他烦恼、镇如痴、频嗟叹。泪眼。纔(才)揾了、依前又满。

:幽馆□灯。任人道无风韵。与谁□厌厌夜饮。□到更阑、□爱和衣寝。欹枕夜长时、此情孤吟。〇纔(才)得朦胧。待做梦。犹无定。阿谁家、雏儿急性。雁过声高、又□个、长安信。着甚。□奈得、衾寒枕令(冷)。

[3]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白地黑花云头形枕

图4

: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闲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里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红杏,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萍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

:寒暑催迁,名利萦牵,得闲时平地神仙。忙中光影,醉里长年。也由人,也由地,也由天。春风红杏,秋水香莲,小池塘、杨柳轻台,一萍床畔,千卷窗前,有时行,有时坐,有时眠。诸宫调自北宋神宗熙宁至哲宗元年间孔三传创制以来,到元代中期沉寂,大概流行了二百多年,期间创作和演唱的作品一定很多,诸宫调的曲本流传至今的已经极少。山西运城学院的李文老师在《金代河东南路戏曲研究》一书中总结文献记载包括:金代董解元的《西厢记诸宫调》,(或名《弦索西厢》、《西厢弹调》)、无名氏的《刘知远诸宫调》(残本)、元代王伯成的《天宝遗事诸宫调》(残曲)、南宋时代的南戏《张协状元》前面的一段诸宫调、《武林旧事·官本杂剧》、石君宝《诸宫调风月紫云庭》、《太平乐府》卷九杨立斋散套、《天宝遗事》中的《赵贞女》。其中,以《西厢记诸宫调》保存最完整,思想艺术价值也最高。另外,年5月,山西省侯马市第二水温勘察院的住宅楼建设时发现了13座墓,其中M4的墓主张氏卒于金大定二十二年(年),承安五年(年)改造仿木砖墓,墓室的北壁、南壁、东壁、西壁都各墨书一诸宫调支曲,其中北壁、南壁、东壁上在曲尾均署有宫调名和曲牌,分别为北壁、南壁和东壁。西壁上曲尾写有“孟尝君作”,未见相应的宫调和曲牌,可能是当时的书写遗漏。是兰州大学的宁希元教授根据《董西厢》卷五中相关情节对照解读为,并获得学者们的认可。本文总结的陶瓷枕上的诸宫调支曲无疑是对宋金诸宫调研究资料的一个重要补充。

这里还存在一个严谨的学术问题,即如何认定以上提到的几方瓷枕上的装饰文字为宋金诸宫调的支曲?是否具有此写作格式(,如)的一定是诸宫调呢?答案是否定的。古代那些对音乐精通的文人,他们的词有时也标出宫调。据宋词的相关研究结果,宋词中标宫调的有五家:张先《张子野词》、柳永《乐章集》、周邦彦《片玉词》、姜夔《白石词》和吴文英《梦窗词》。词的宫调系统和理论很复杂,古人和后世学者都做过研究,在此不做讨论,我们只







































中科技术让白癜风患者早绽笑容
白癜风能治了吗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2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