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 在寿县城西门城瓮里,南北两壁上对称镶嵌着两块石刻,一面是锣,对面是鼓。这就是寿州内八景之一的“当在鼓,对面锣”。 据说在清朝乾隆年间,寿州来了一位新知县,上任不久,看到古城墙西段年久久失修,已几次倒塌,下决心重修。于是通告全县百姓,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同心协力,修复城墙。不料告示贴出一个月,却不见动静,这是为何?他哪里知道“捐款捐粮修城墙”已叫喊了三任知县,他们装满了腰包,却没有修城墙一寸。你想,老百姓还相信这位新大人吗? 开工的日子到了,新知县并不因为寿州百姓不热心而泄气,一大早便带领衙役们扛着工具,来到西门脚下和几十位民夫一道挖土抬石,一直干到天黑收工。这一下可引起人们的纷纷议论。有的说:“县官大人都来修城墙了,人们千里迢迢来这招土,还不是为的寿州!我们明天也去干吧!”可也有人说:“还不是做做样子骗人,一任比一任奸猾!”可是到了第十天,新知县还在工地上劳动,又过了十天,还见他和民夫们一起运石块,不同的是现在不是几十人,而是几百人了。城内城外的百姓们都自动参加修城墙劳动,一些商会栈行老板主动捐款赠物,支援修城,本来两个月的工程,四十天就竣工了。寿州百姓为纪念这位清廉的“父母官”,就在城西门内立了“当在鼓、对面锣”的石刻,表彰他说话算数,廉洁奉公的美德。
赵匡胤与“大救驾”“大救驾”是安徽寿县历史悠久的美味名点。相传在公元九五六年,周世宗征讨淮南,大将赵匡胤攻了九个多月才打破城池,取得成功。由于疲劳过度,赵匡胤进城后就病了,他胃口不佳,茶饭不进。这时,有个巧手厨师为了让他进食,便精心制做了一种点心。用上好的白面、白糖、猪油、香油、青红丝、桔饼、核桃仁等材料做了一些带馅的圆形点心。这种点心的外皮有数道花酥层层叠起,金丝条条分明,中间如急流旋涡状,因用油煎炸,色泽金黄。当厨师端上点心时,香味扑鼻,外形诱人。赵匡胤一见,心中高兴,食欲大增。他拿起一个,咬了一口,觉得酥脆甜香,十分好吃。再一看内中之馅,色白细腻,红丝缕缕,青丝条条,如白云伴彩虹,色美味佳。赵匡胤越吃越有味,一连吃了几顿,病体大愈。他十分高兴,重赏了厨师。后来,赵匡胤做了宋朝开国皇帝,想到南唐一战和这种糕点,说:“那次鞍马之劳,战后之疾,多亏这种糕点从中救驾。”于是便叫这种糕点为“大救驾”。自此以后,“大救驾”的名称和制法便一直流传下来。至今,“大救驾”仍驰名淮河南北。外地来客慕名品尝,当地人们也常以此馈赠亲友,颇受欢迎。
南唐后周寿春之战五代十国时,寿春为南唐边陲重镇,由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镇守。后周世宗显德二年(年)十二月,周将李谷攻南唐,破南唐兵二千余人于寿春城下。次年正月,南唐以刘彦贞为北面行营都部署,将兵数万拔寿州。李谷闻南唐后来,退据正阳。其时周世宗下诏亲征,从正阳关至寿州城下,于城西北淝水之阳安营,遣部指挥使李重进督师增援,李谷于正阳大破南唐兵,斩刘彦贞,擒裨将盛师朗,南唐兵死2万余,伏尸30里。身为后周大将、殿前都虞侯的赵匡胤即于此次“从征淮南,首败万众于涡口”,斩南唐兵马都监何延锡等,获战船50艘。二月,赵匡胤率周师破南唐兵1.5万于清流关下。三月,赵匡胤“乘皮船入寿春濠中,城上发连弩射之,矢大如屋椽”。由于寿春守将刘仁赡“因守甚坚”,周师虽“数道齐发镇堑陷壁,昼夜不息,如是者累月”,州城终不能下。五朋,周世宗北归还京,留李重进等围寿州。显德四年(年)正月,南唐齐王李景达率师驻濠州,遣大将许文稹、边镐、朱元将兵数万援寿州,在城外依山筑连珠寨,又筑夹道数里,运粮入城。周将李重进破南唐兵人于寿州北,断其粮运。二月,周世宗再度亲征,赵匡胤又“从征寿春”,营于城北紫金山下,率兵攻山,首破连珠寨,斩唐兵数千人,守寨唐将朱亢、朱仁裕率兵万余投降。翌日复战,连破数寨,擒南唐应援使陈承昭、大将许文稹、边镐等,使州城完全置于周军包围之中。在这危急关头,刘仁赡忠贞不二,拒周劝降,率部坚守城池。后刘仁赡病得不省人事,其副使孙羽等率成余人奉表出降。越一日,刘仁赡卒。后周围困南唐寿春之战,历时三年,双方伤亡都很惨重。这次战争之后,“赵匡胤困南唐”和“大救驾”的故事在民间广泛流传。而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则更为后人所称道。史书说他“轻财重土,法令严肃”,“故能以一城之众,连年据守”。共子刘崇谏于重围中私自带兵渡淮,被执后,即命腰折,将士百姓苦劝,也未能免其一死。周世宗占领寿春后,为旌表其节,复共清淮军为忠正军,并追封其为彭城郡王。宋代加谥“忠肃”。明代又于寿州城内建忠肃王庙以祀之。刘仁赡的忠节至今仍受到人们的景仰。
淝水之战淝水之战,是公元三八三年东晋与前秦在今安徽寿县一带进行的一次大战。“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历史典故即出于此。公元三一六年,西晋王朝灭亡。当时,占据陕西关中一带的氐族统治者以长安为都城,建立前秦政权。公元三五七年,苻坚做了秦王,他采取一系列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文化的措施,使前秦国力迅速强盛,并基本统一了北方.在南方,琅琊王司马睿在建康(今南京)称帝,建立东晋王朝。东晋占有今汉水、淮河以南的大部地区。这样,就形成了秦晋南北对峙的局面。公元三八三年八月,苻坚发兵南下,三路进军,攻打东晋。共有步兵六十余万、骑兵二十七万、“羽林军”三万余骑;百万大军从东到四,绵延千余里。在苻坚重兵压境下,晋武帝采纳了谢安、桓冲等人的主张,下令坚决抵抗。他派将军谢石、谢玄等率兵八万沿淮河西进,以拒秦军;又派将军前彬率领水军五千增援战略要地寿阳(今安徽寿县)。同年十日十八日,秦军前锋攻占寿阳。胡彬所部水军走到半路,得知寿阳失守.退守硖石(在寿县西北二十五里〕。秦军为了阻挡晋军主力西进,又派兵五万进至洛涧(今安徽怀远县以南之洛水),并在洛口设置木栅,阻断淮河交通。胡彬因困守硖石,粮食用尽,处境十分艰难,写信要求谢石增援。不料胡彬的信被秦军截获。苻坚认为晋军兵力很少.粮食十分困难,应该抓紧进攻,遂把主力留在项城(今河南项城县境),带了八千骑兵赶到寿阳。苻坚先派尚书未序到晋军劝降。朱序原来是东晋防守襄阳的将领,襄阳失守时被俘。朱序到晋军以后,不仅没有劝降,反而透露了秦军情况,并且建议说,如果秦兵百万全部到达,晋军难以抵抗,现在应趁它还没有到齐,迅速出击,打破它的前锋,大军就会溃散。晋军将领谢石、谢玄听从了朱序的建议,于十一月派猛将刘宇之率领精兵五千平进攻洛润。刘牢之分兵一部到秦军侧后,断敌退路,亲自率兵强渡洛涧,夜袭秦军大营。秦军抵挡不住。主将梁成战死,五万秦兵大溃,抢渡淮水,淹死一万五千余人。洛涧的胜利,鼓舞了晋军的土气。晋军水陆并进,展开全线反攻。苻坚在寿阳城上,看到晋军严整,攻势猛烈,十分恐惧,把淝水东面八公山(今寿县城东北)上的草木都当成了晋兵。 洛洞失利后,秦军沿着淝水西岸布阵,阻止晋军反攻。晋军将领谢玄派人用激将法对待坚的弟弟苻融说;如果你把军队稍向后撤,让出一块地方,使晋军渡过淝水,两军一决胜负!
秦军诸将都认为不能让晋军渡河,但符坚却说:可以稍退一步,等到晋军兵马半渡之际,再用骑兵攻击,一定可以取胜。于是苻融指挥秦军后撤。秦军本来内部不稳,这一撤,造成阵势大乱,不可遏止。晋军乘势抢渡淝水,展开猛烈攻击。朱序在阵后大城:秦军败了!秦军败了!秦军后方部队一听,争相逃命。苻融见势不妙,急忙驰马赶到后面整顿部队,结果被晋军追兵杀死。晋军乘势猛迫。秦军人马相踏,昼夜溃退,听到风声鹤唳,也以为是东晋追兵。就这样,几十万秦军,逃散和被歼灭十分之七八,苻坚本人也中箭负伤,逃回洛阳。淝水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毛泽东同志曾给予很高的评价。
孙叔敖斩蛇楚庄王时(前年年)令尹孙叔敖,期思人。儿时即有美好的心灵。一日去城郊散步,在草丛中发现一条两头蛇,顿时吓了一跳。他听老人们说过,谁见了两头蛇,就会立刻死亡,心中不免有些惧怕,但他转而想到,我一个人死了不要紧,如果让更多的人看见了,岂不贻害无穷!想到这里,他毅然举起石块把两头蛇砸死,并把它深深埋在土里。回家后,他把这件事告诉母亲,母亲称赞他做得对。这个故事在寿县安丰塘周围农村广为流传。
人心不足蛇吞相(象)寿县城宾阳门内,有五方大蛇吞象的石刻,这是寿州内八景之一——“人心不足蛇吞相(象)”。传说从前有个蟒蛇精违犯天条,玉皇大帝命雷公轰击它。蟒蛇精无处藏身,现出原形,化作小蛇蜷缩于尘土中。适逢寿州城内穷秀才梅生郊游途中发现,将小蛇救起,带回家中喂养。春去夏来,小蛇逐渐长大,生活日益艰难。一日在大街上闲逛,见众人围观皇榜。原来是皇太后身染重病,御医医治无效。榜告天下,有能治好皇太后病症者,可做京官。梅生暗想,我如有灵丹妙药治好皇太后的病,即可一步登天。不知不觉走出北门,来到郊外北山丛林中,突然狂风大作,一条巨蟒出现在眼前,梅生大惊,大蟒口吐人言:“梅相公别怕,你从前救过我的命,今天我将报答。”梅生记起自己曾救过一条小蛇,便说:“区区小事,何云报答!”蟒蛇道:“当今皇天太后病,你从我腹中割下一块心肝,即可治好太后的病。”梅生犹豫,蟒蛇道:“但割无妨”。梅生即手持得刀钻入大蟒腹中割下一块心肝离去。梅生进京治好太后的病,皇帝大悦,封梅生为宰相,放假三月回乡祭祖,耀武扬威。他转而想,荣华富贵皆过眼烟云,何不再向蟒蛇割一块心肝,以备日后自用,永保长生。次日梅生进入北山丛林寻得大蟒。大蟒此时已识破梅生乃领心不足之辈,念其曾救过自己的命,只得忍痛让其再割一刀。梅生钻进蛇腹,意欲割下大蟒全部心肝。大蟒疼痛难忍,混身抽搐,用力把口一闭,梅生终于葬身蛇腹。这就是“人心不足蛇吞相(象)的由来。
寿县人论坛欢迎您的加入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hj/3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