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丰城市 >> 丰城市地理 >> 正文 >> 正文

嗨,江西老表,听说你家又有34个传家

来源:丰城市 时间:2018-9-21

九江的山歌、丰城的舞狮、高安的采茶戏、萍乡的春锣......

近期,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人)。其中,咱江西共有34人入选。

江西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是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是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是曲艺和杂技

是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是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是传统体育和游艺

还有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实,每一件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江西老表心中是“传家宝”

你们家有“传家宝”吗?你们家“传家宝”长啥样?快来一起瞧一瞧~

武宁打鼓歌(武宁县)

武宁打鼓歌是武宁县的汉族传统曲艺。历史悠久、风味独特,是极为少见的汉族传统艺术瑰宝,在当地流传了两百多年。

九江山歌(九江县,现柴桑区)

九江马回岭、黄老门、狮子、城子镇等周边地区的村民大多都会唱山歌,有事没事都要吼上两嗓子,喜欢唱歌一定要去当地体验一下真正九江山歌的味道。

西河戏(星子县,现庐山市)

西河戏是流行于庐山市、德安、柴桑区一带的汉族戏曲剧种。其主要声腔为皮黄,又称“弹腔戏”,俗名“星子大戏”,因有西河水流经星子,年定名为“西河戏”。

永修丫丫戏(永修县)

永修丫丫戏是一种古老的汉族传统戏剧,比较有意思的是戏中女角全部由男童女扮,头扎两个丫丫发鬃,所以被称为永修“丫丫戏”。

瑞昌竹编(瑞昌市)

在现代生活里,竹编制品已经很少有看见。相信大多数后对主编制品还是印象深刻的。过去,瑞昌山民常以小山竹编织篾器出售。传统的竹编制品有簸箕、米筛、箩等。

全丰花灯(修水县)

全丰花灯是修水全丰镇的一种汉族曲艺形式。是一项介于灯、戏、舞之间的艺术表演活动,主要特色是灯队表演,具有浓厚的民俗色彩。小时候在春节期间,最期待的就是乡村各路花灯云集,从初一发灯一直唱到元宵,跑东家窜西家,通宵演唱,超级热闹。

花镲锣鼓(丰城市)

哐...镲...哐...镲...

在农村这种声音并不少见,谁家有大事都会请花镲锣鼓,那场面好不热闹。

而丰城市花镲锣鼓又名花钗锣鼓,花草锣鼓,由个曲牌组成。如今在城市已经很少见了,可以的话亲自感受一下是最嗨的。

丰城岳家狮(丰城市)

丰城岳家狮不同于中国汉族民间的南狮、北狮,它有自己独特的雄姿,在民间俗称为“大狮子”,同时这也是江西汉族民间舞蹈之一。

高安采茶戏(高安市)

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中受到京剧较多影响,采用了京剧以及民间吹打中一部分锣鼓经。音乐曲调有老本调,花旦本调,小生本调,服药调,争夫调等。

樟树中药炮制技艺(樟树市)

中药炮制技术是依据中医中药的理论,根据辨证论治和药材本身的性质所采用的一项制药技术。樟树中药材炮制十分考究,独树一帜,成为南北药材集散和炮制中心。樟树药材炮制过程可细分为药材的鉴别、抖择、切制、炮炙、加工、贮藏等。

龙虎山正一天师道道教音乐

(鹰潭市)

龙虎山被视为道教最早的发祥地,道教正一派之祖庭,在道教宫观中享有非凡地位。正一天师道音乐除江西民歌、小调、曲艺、赣剧音乐外,还广泛吸收了昆曲、江南丝竹、苏南吹打等民间音乐之精华,形成了“上清韵”“弋阳韵”“牌子曲”等独具特色的龙虎山道乐。

黎川舞白狮(黎川县)

在江西,有喜庆必放爆竹,而黎川除了放爆竹还有舞白狮的习俗。白狮的惟妙惟肖加上爆竹声响,喜庆日子定是热热闹闹的。你家乡,在喜庆日子有怎样的活动呢?

宜黄戏(宜黄县)

中国杰出戏剧家汤显祖的剧作《临川四梦》,最初就是由宜黄班演出的,并因此有“宜伶”“宜黄子弟”之说。

鲤鱼灯(吉安县)

鲤鱼灯是一种传统舞蹈。古代中国劳动人民舞鲤鱼灯以庆来年丰收,有“年年有余”之意味。鲤鱼灯鲤鱼灯因舞蹈时手持鲤鱼形状的彩灯而得名。

永新小鼓(永新县)

把蛇皮制作的渔鼓改用牛皮制作小鼓,用红绳子系在腰间,左手一根小竹捧,右手一副小竹板,打得有板有眼,唱得有声有色。哼唱些民间故事、戏文改编的小鼓词,别有一番滋味。

井冈山全堂狮灯(井冈山市)

全堂狮灯以少林洪家拳为基础,狮、龙表演与武术穿插相结合,展现了盾牌与刀枪棍棒为主的硬实功夫,是当时强身健体、抵御猛兽与观赏表演的传统技艺。

东固传统造像(青原区)

“东固传统造像”是吉安境内一项将木雕工艺与民间宗教造像、民间信仰仪式三者结合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技艺。从事此项技艺的“丹青先生”必须掌握娴熟的木雕技艺,能绘制和雕刻佛教、道教及民间宗教中的各种神像。

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吉安市)

吉州窑是中华民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色。吉州窑产品种类繁多,精美丰富,风格多样,已发现的器形有多种,尤以黑釉瓷和彩绘瓷最负盛名。

弋阳腔(弋阳县)

弋阳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在中国戏曲史上,曾与海盐腔、昆山腔、余姚腔齐名,被称为“四大声腔”。

婺源三雕(婺源县)

婺源不仅是油菜花和梯田的美景,还有婺源三雕。分别为砖雕、木雕、石雕。在婺源县的古宅,常常被跃入眼帘的精美雕刻所震撼:在每一个可能的地方都恰到好处地布满了出神入化的雕刻精品,它们风华绝代,底蕴深厚。要去婺源的朋友们注意了,不要光看花,咱们的文化传承是不能少的。

铅山连四纸制作技艺(铅山县)

连四纸是品质上乘的文化纸,纸质洁白莹辉,细嫩绵密,平整柔韧,有隐约帘纹,防虫耐热,永不变色,素有“寿纸千年”之称,旧时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扇面等多用之。书画家、鉴藏家欣赏它独特的品质韵味,许多字画、印谱、拓本依托它得以传世。其制作工艺十分考究,有72道工序,道道精湛。

婺源歙砚制作技艺(婺源县)

歙砚制作技艺是以雕刻为中心,由选石、构思、定型、图案设计、雕刻、打磨、配制砚盒等多道工序构成,按石材纹理可分为螺纹、眉纹、金星、金晕、鱼子五大类一百多个品种。砚材纹理细密,兼具坚、润之质,有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的特点,被誉为“石冠群山”、“砚国名珠”。

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鄱阳县)

鄱阳脱胎漆器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年,在鄱阳宗传六代的漆画工艺老人张席珍精心制作了一对脱胎漆器帽筒,作为“大中国”的工艺品送到世界工商博览会上参展,荣获巴拿马四等奖,此后,鄱阳脱胎漆器名享海内外。

婺源绿茶制作技艺(婺源县)

婺源绿茶制作一般经过鲜叶摊放、杀青、摊晾、揉捻、理条、摊晾、二次理条或精揉和烘干八道工序。制作过程繁杂,但此绿茶香气馥郁,滋味醇厚,具有“叶绿、汤清、香浓、味醇”。

东河戏(赣县,现赣县区)

东河戏,渊源于明嘉靖年间的弋阳腔清唱“坐堂班”,此后相继吸收了昆曲、宜黄调、桂剧西皮戏、弋阳调、兴国南北词等精华,发展成为有高、昆、弹三大声腔,形成较完整的地方剧种——东河戏,成为影响赣州东河一带的“赣南第一剧种”。

赣南客家围屋营造技艺(龙南县)

赣南围屋是中国民居的一大奇葩。主要分布在赣南南部的龙南、全南、定南、信丰、安远、寻乌等县境内,如今尚存余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尤其是龙南客家围屋形态丰富多元,在防御功能、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造技术等方面独具特色,在营造技艺上超凡脱俗,文化内涵上博采众长。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全南县)

赣南客家擂茶制作技艺流传于赣南的全南、赣县、兴国、于都等县,尤以全南县的客家擂茶最具有代表性。擂茶制作主要器具:一是内壁有粗密沟纹的陶制擂钵,二是用上等山楂木或油茶树干加工制成的擂杵。基本原料是茶叶、糯米、芝麻、黄豆、花生、盐、茶油及各种青草药。

萍乡春锣(萍乡市)

传统的萍乡春锣,由一个人表演,演唱者身披一黄色绸缎或布袋,将一面小鼓系在左腹部,鼓边挂一同样大小的小铜锣,左手持鼓签,右手持锣槌,敲打出曲首的过门和段落之间的间奏音乐。以说唱为主,表演为辅。

萍乡湘东傩面具(湘东区)

傩是中国一种古老的精神逐鬼,祈福免灾的文化现象。无论是傩祭活动还是傩戏演出,面具都被赋予了神秘的宗教与民俗含义。萍乡的傩面具,原有多幅,现存多幅。

莲花打锡(莲花县)

莲花街头锡制品与千家万户家庭生活紧密相连。餐饮席上的酒壶、茶壶,厨房里的水盆、火锅等等,涉及人们生活的许多方面。街头锡制产品具有品种多样、图案精美、造型新颖、工艺精湛的特点。

夏布绣(新余市)

夏布绣由民间传统麻布绣发展而来,具有上千年的发展历史。夏布绣是扎根于新余市的本土传统艺术,是材质艺术和刺绣艺术的完美结合,不仅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而且具有展现传统文化创造力的突出价值。

江西目连戏(江西省艺术研究院)

目连戏在南方诸省的流传,是与弋阳腔的传播同步进行的。江西目连戏分布全省各地,其与佛教和道教音乐均有关联,以弋阳诸腔目连为主体的江西目连戏是全国高腔目连之源头。江西目连戏一般在盂兰盆会搬演。明代理学家王阳明看了弋阳腔目连戏说:“词华不似西厢艳,更比西厢孝义全。”目连戏被士庶各界奉为戏曲文化的经典。

赣剧(江西省赣剧院)

赣剧是江西省的汉族赣语戏曲剧种之一,发端于明代的弋阳腔,古代四大著名声腔之一,起源于赣东北地区。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的汉族戏曲剧种。

快来认领你家的“传家宝”

周末去哪儿玩?

和“去哪儿”一起去找江西的传家宝

去哪儿聪明你的旅行

赞赏

长按







































哪里治疗白癜风好
北京正规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ngchengshizx.com/fcsdl/3806.html